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中|国|古|钱|币|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司马迁《史记》曾说夏代以“龟贝”作为货币;西汉人桓宽在《盐铁论·错币》中写道,夏代使用一种黑色的贝,后世才使用金钱货币。由于这些记载距离夏年代很远,而且谁也没有看见夏代有贝的实物,所以许多学者始终表示怀疑。
  更重要的是,夏贝是否就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呢?
  传说神农氏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始的商业。看到太阳升到天空正中,四方百姓便集市交易。最初,人们是以物易物。随着交换进一步扩大,人们需要把手中的货物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中介商品,才能换回自己的需要物。
  海贝的色泽美丽,惹人喜欢,而且质地坚硬,便于携带贮藏,它既可以做精美的装饰品,又具有价小值高和天然计算(单位)的属性,因此,这种外来的交换品就很自然地被充当货币使用。
  数百年后的商周时期,海贝的流通范围已十分广泛。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都有海贝的出土,甚至出现在一些平民的墓葬中。在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殷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发现里面竟藏有海贝近7000枚。殉贝的多少标志着贫富的悬殊。
  贷、资、买、卖、宝,繁体字的写法都带有“贝”的偏旁,就是表示这个字的含义,它说明我国早在造字之初,贝就已经跟财富甚至跟货币都发生了关系。
  春秋战国诞生了四大货币体系,它们折射出何种时代精神?
  商周时期,我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作为一种理想的合金材料,青铜可以制成任何一种礼器和实用物。这些精美的出土青铜器,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惊人成就。
  起初,金属的出现伴随着货贝的盛行。但渐渐地,新兴的金属对天然贝产生了历史影响。
  西周末期,天然贝开始衰落,铜矿的开采和青铜的冶炼成了历史主角。当时,曾用青铜块充当货币。青铜块使用时需要称量计算其价值,所以称为“称量货币”。为了便于携带和计数,长期受货贝影响的人们又用青铜仿制海贝。铜贝,可以说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端。
  到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冶铸技术趋于成熟与发达,青铜经常用来作赏赐、罚没、赋税、支付等等。这样,青铜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再加上青铜器可熔性和可分割性,因此取代天然贝是必然的。
  大约在这时,黄河中游地区,因为农业的兴起,出现了一种青铜铲。今人能否想到,现在人人离不了的钱,竟然与它密切相关呢?
  《诗经》上说:命令我的农奴们,准备好农具干活。原来,当时这种农具就叫“钱”。因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常用于交换,渐渐地转化为中国典型的实物货币,钱也成了货币的同义词。
  春秋战国,“铲”逐渐缩小符号化,但在头顶仍保留有安插木柄的孔,人称“空首布”。渐渐地孔又变成平板状,所以称为“平首布”。
  它们和作农活的工具仍很相似。
  春秋前期,还有一种生产工具小铜刀“削”演变成了货币,它就是刀币。
  在春秋时,秦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游牧国家,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初行钱”。考证起来,这种圆形铜质的圜钱并不是秦国的首创。它产生于魏国,魏国人商鞅来到秦国实施变法,将当时魏国较为先进的货币制度引进到秦国。一般认为,圜钱是古代纺织轮或璧玉、环等器物的仿形。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长达两三千年,我国的货币经历了实物货物、称量货物和金属铸币三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态又出现了像铜贝、刀币、铲币和圜钱四大铸币体系。
  起初,秦国规定以“两”作为秦币的单位。数年后,外圆内方的重半两的圜钱问世,史称“秦半两”。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与体现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各国货币相比,秦半两更注重于实用、简约。它的方孔穿以绳索,携带便利,它上面镌刻的“半两”明示了币值,在它的身上代表着一种无可置疑的王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霸业终成,在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举措中,秦半两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正式流通九州。
  秦始皇虽然没有实现他千秋帝业的梦想,但他一手推行的方孔圆钱,却一直沿用了两千年。中国为何选择了方孔圆钱?小小铜钱为何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
  战国时期的货币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圜钱、铲形钱、刀形钱,也有蚁鼻钱,那么在这些钱币当中,实际上最便于携带、使用和生产的是圜形钱,这样一种实用性,很受人们欢迎,但是仅仅靠这样一种实用性是不够的。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给自己方孔圆钱赋予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精神支柱,就是所谓天道圜,地道方,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一种世界是天经地义的,是圣王确立下来的。秦始皇把这种宇宙观凝聚到方孔圆钱当中,把它看作是皇权的象征,作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精神支柱,这种思想,也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所接受,这种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就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
  经过秦末长期的战乱,汉初中央政府因无力大规模发行货币,便允许私人,主要是那些郡国诸侯、地方豪强自由铸钱。
  民间铸钱越铸越小,成色越铸越差,甚至于有人把好钱熔化掉,去改铸成小钱、劣钱,这种劣钱的泛滥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局面对西汉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汉初曾经多次出现严重的货币贬值,史载米一石竟涨到一万钱,百姓深受其害。其始作俑者竟是当时民间流通甚广的一种轻小如榆荚的小钱,仅重2克却当半两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要把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到政府的手里,就必须统一铸币权。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五铢,相当于现在的3.5到4克,它外端铸有轮廓,这是为杜绝不法之徒凿边盗取铜料之风而想出的一个绝妙办法,今天的硬币仍保留有这种外廓以防止盗铸。这是继秦半两以来,我国出现的又一种重要的货币。与过去不修边幅的钱币相比,五铢钱呈现出一种规范之美,反映出大汉鼎盛时代精细严谨的作风和沉稳大方的气派。
  如果说秦始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中国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那么,汉武帝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对古代货币史和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汉武帝主持的时期,实现了中央集权铸币,这一点是秦始皇没有做到的。在他这个时期,在上林苑铸钱,用现在的话讲,上林苑就是中央造币厂。汉武帝还确立了货币的标准化。货币的标准化,是经过很长时期的摸索。先秦时期的货币,都是比较重的,到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时候,规定每枚钱的重量是半两,也就是十二铢。到西汉以后觉得秦钱重,就开始减重,到八铢,到四铢,到三铢,然后又嫌三铢轻了,又回过来再做四铢,最后确立五铢钱的制度。五铢钱的重量正好相当于现在的三点五到四克左右,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西方的货币,用的时间比较长的,它的单位重量也是在四克左右,东方的货币,经过长期的摸索以后,到汉武帝时期也确立成四克左右,这个重量应该说是符合当时流通的规律。
  钱币越精美越有生命力吗?成也铜钱,败也铜钱。
  五铢钱一直流通到唐初,但中间并不是没有波折。历史,有时总以出人意料的面貌出现。
  这枚货币叫“金错刀”,上面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两字由黄金错成。这种铜中嵌金的错金技术,后世都已失传。然而,这些外观奇特、工艺精美钱币的出现,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从而导致了一位皇帝的垮台和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次衰落!
  新朝王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短命皇帝。他因夺刘家天下而刻意清除汉家的痕迹。他改置量器,变革币制,将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龟贝、刀布等又恢复作货币流通,借以发行虚额大钱。这些动辄当千值万的大钱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价值,发行的目的主要是敛财。
  王莽改革货币十分随意,其中不乏荒唐之举,比如六泉十布,从一、十、二十、一百、两百到一千,每逢整数便发行一种钱,比价繁琐,而彼此区别不大,实际使用中很容易造成混乱。
  最多的时候,王莽曾同时推出28种钱币。王莽还十分迷信,他忌讳“刘”字,繁体“劉”含有“金”字,钱也有金字,他便废钱而改行货布、货泉。后世泉水的“泉”代指钱便滥觞于此。
  由于货币政策的失败,而导致政权的覆灭,这是王莽在中国货币史上很突出的一个典例。但是从钱币学上来说,王莽的铸币还是比较精良的,比如说一刀平五钱,这一刀两个字,是用黄金错上去的,这在整个中国货币史上,也就是王莽这一时期用过。错金的技术在中国很早就有,而在西汉时期比较盛行,但是错金制度主要用在比较高级的青铜器上,而不是用在大量铸行的货币上,在大量的铸行货币上采用这样繁杂的工艺技术,应该说王莽在货币上是下功夫的,他错置了一点黄金以后,一个钱就要当五千个钱用,所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搜刮钱财。
  大分裂,大动乱,钱折射世道人心,“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神吗?
  20世纪末,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葬中,发掘出大量奇怪的钱币,它们的外廓被冲凿掉了,这就是所谓“剪廓钱”。剪去的部分用作什么了?又被拿去铸钱。也有被剪下的环形外圈同样流通的,叫“綖环钱”。真是“一个钱掰作两个花”。
  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为什么这种钱能够流行呢?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内战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走马灯似地更换统治者。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国库空虚和满足挥霍,他们把发行货币当作一个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手段,劣币泛滥正是这种乱世在货币上的反映。
  战乱的年代,统治者千方百计搜刮钱铜。三国时董卓把洛阳和长安的铜人铜马都销熔铸军饷,其中包括秦始皇为销天下兵器而铸的九个金人。董卓铸造的钱偷工减料,没有钱文,是有名的劣币。
  这时的劣币名目繁多,史料记载,当时一千钱长不过三寸,十万钱不满一捧;还有的钱质量轻、薄、次到极点,放在水面上竟然飘浮不沉。
  与货币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个时期货币思想上却因为一篇奇文而可圈可点,那就是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之光的《钱神论》:
  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之所在,危而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幽滞孤弱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谚曰:钱可使鬼,而况人乎!
  鲁褒的《钱神论》,对后代很有影响,我们现在常说的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有把钱称为“孔方兄”,都是来源于这篇作品。《钱神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货币在当时社会里的“万能”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崇拜心理,如果拥有金钱,就可以使人转危为安,起死回生。如果失去了金钱,就会从富贵沦为贫贱,从生存转向死亡,所以打官司告状,没有钱就无法胜诉。无依无靠的人不花钱就得不到提拔重用,冤仇怨恨必须花钱才能消解,如果没有钱就不能发号施令,也没有人会向你陪笑脸来回答应酬。
  这篇奇文的作者叫鲁褒,晋代南阳人,博学多闻,家境清贫而自立于世。
  公元221年,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相对照,三国鼎立时的魏文帝颁令停止使用铜钱,让百姓以稻谷、布帛为流通物。尽管为时不长,但这标志着青铜货币一度衰落到最低点。
  从先秦时代的海贝到秦半两以至汉代的五铢钱,中国古钱币的发展经过了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然而古钱币的发展在唐代又以怎样的形态演变呢?
  公元纪年转入7世纪,唐朝崛起。
  公元621年7月,一场新旧势力之间的恶战刚刚结束,可经济领域内的战役却方兴未艾。南北朝以来,劣币泛滥,扰乱流通。唐高祖李渊果断地废除旧钱,铸行新的全国统一货币。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国古代货币史经过长期的衰落沉寂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新纪元。
  开创新纪元的流通宝货。
  开元通宝,寓意“开创新纪元的流通宝货”。它能否摆脱南北朝以来历代货币“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命运?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激增,中外交流广泛。当时,长安城里有著名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各地商人货物云集。我国商业和货币经济空前的繁荣必然要求一种稳定和规范的“硬通货”与它相适应。
  开元通宝制作精良,1000文的材料成本就有750文,加上人员劳务便几乎等同于面值。可以说,统治者采取了符合货币规律的措施来推行开元通宝。
  从货币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到金属铸币,都存在着一种向符号化、抽象化、信用化演变的趋势。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唐朝的钱币,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唐太宗时,工匠将先做好的钱的蜡模,呈请皇帝审阅,正好当时文德皇后在场,皇后拿蜡模的时候纤纤玉指在上面掐了一个月牙痕。结果铸的这一炉钱背面都带有了甲痕。
  这个传说,提及了我国古代铸币都要制作范、模的历史。
  古代货币是怎样制作出来?
  考古资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货币的流通量相对不大,主要用一钱一模或两钱一模的泥范来铸钱。秦统一后,出现了石范和铜范,一范可以铸六枚到十几枚钱。到汉武帝时,因为要统一发行国家货币,需要铸造大量的货币,每范可以铸到数十枚钱,同时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范片做好以后,整个要进行阴干,阴干以后的范片,叠起来,一个一个往上摞,摞四十层,或者五十层以后,外面用麦草泥把它整个糊起来,固定了以后,上面留上一个喇叭口,再装入窑,烧制到一定程度以后,旁边炼铜炉的铜液也炼好了,然后用坩埚把铜从喇叭口注进去,注完满了以后,把整个范片再晾干,摔开,范片破碎以后,整个钱就出来了,这就是叠铸范的铸造工艺和铸钱方法。
  叠铸法是秦汉时期的主要铸钱方法,它的特点是一次能浇铸多套钱范,它沿用了很久,到新莽时期叠铸法工艺可谓发挥到极致。从现存的钱范来看,轮廓鲜明,笔画匀称,当时制作出来的铜钱相当精细考究。
  历代留存下来的钱范,是推测其铸钱方法的重要物证,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当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晚期,历朝就再无钱范出土,这种情况是否暗示着铸钱工艺上发生了什么呢?
  这就是翻砂法,根据《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这是一种不必制作钱范,而直接用母钱在砂上印模的铸钱方法,堪称铸钱工艺的重大革新,基本满足了后世大量快速铸钱的需要。目前较为肯定的是隋唐已采用翻砂法制币。
  翻砂法的关键是古人提炼出一种颗粒极细的沙土,它经过特殊处理,能耐高温,并翻印出纹理精致的造型。待铜液冷却后,打破砂箱即见钱树,不过这只是钱的半成品。
  在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保存着这样一件文物。20多年间人们始终不清楚它是作什么用的,直到最近,一名钱币学者拿它与《天工开物》中的一帧插图对照,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古人铸钱铸出来以后,因为它有毛刺和水口,所以需要加工。在长期的铸钱过程中,古人发明了这种工具,这种工具就是后面一个把子,前面是方形的木板,正适合加工古代的圆形方孔钱。采用这种工具锉钱,一次可以串上一百多枚,这对于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悠久独特的钱币文化。
  继唐、五代十国而起的宋朝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但社会经济、文化却十分繁荣,当时汴京、洛阳都是拥有近百万人口的经济中心。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必须局限在“市”中进行的禁令,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明上河图》中鳞次栉比的商店和熙熙攘攘的市民,显示出当时货币经济的活跃。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铜钱铸行量最大的时期。宋神宗时,每年铸行的铜钱达到500万贯以上,这些钱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周。
  宋代铜钱上流行纪皇帝年号。宋太宗淳化年初,发行淳化元宝。此后,往往一个皇帝改过几次元,就铸造不同的年号钱。钱币上纪元纪年,这比欧洲要早三百多年。
  生活中大量用钱,反映到日常风俗、岁时节日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我国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钱币文化。
  下面的这棵美伦美奂的“摇钱树”,高约5米,铜钱密密匝匝地缀于树枝,西王母像鸟一样栖息在树上,龙虎盘踞于底座。古时候的人们幻想铜钱可以像果实一样生长,生生不息,也许这是农业文明对人们潜意识的一种影响。
  唐宋宫廷中,每逢节日喜庆常常当众撒钱,让大家争抢,以显热闹。还给新生儿发洗儿钱,除了表示贺喜外,还有长者给新生儿护身符保佑平安的心意。经宫廷流传到民间,它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压岁钱风俗。
  唐宋时,人们还经常佩戴一种钱以求避邪消灾和吉祥如意,这种钱叫压胜钱。由于上面多刻有祝福语和吉祥的花纹,所以又统称花钱。
  我国古代名士中流行用古钱编织成宝剑,名为青蚨剑。青蚨是一种昆虫,传说将青蚨的血涂到钱上,花掉的钱就会自己飞回来,永远花不完。将这种剑悬挂于堂中,可以护财、消灾。
  钱上刻字是中国钱币的一大传统。可以说,古钱上保存着一部从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早期的钱文,主要是铸造地、吉祥语和重量单位,写法无拘无束、率意天成,具有一种古朴、神秘的美感。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小篆”成了官方的标准书体。从“半两”及其后的“五铢”来看,笔画均匀遒劲,显示出规范的特征。
  新莽时期的钱文,飘逸洒脱,收笔时露锋,呈垂针状,号称“垂针篆”。
  北朝有几种钱笔法庄重流利,结构疏密妥帖,刚中有柔,柔中有骨,史称“玉箸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开元通宝”四字端庄沉稳,时称其工,为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书。它掀开了名人在钱币上题字的先河。
  宋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期,集篆、隶、行、草、楷几种书体之大成。从小小的铜钱窥去,有时一枚钱中竟有几种书体,汇聚在方寸之间争奇斗艳。有的宋钱,大小形状一样,变化的只是钱上字体,或篆或楷,或隶或草,饶有趣味,时称对钱。
  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也喜欢在钱上作书。有几枚他亲自题写的御书钱,书法与铸钱工艺精妙结合,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古钱中罕有与其相匹者。
  铜钱盛极而衰,纸币横空出世,世界最早的纸币为何昙花一现?
  金属铜币,发展到宋朝,已经到它的极盛期。任何事物似乎盛极必衰,而铜钱同样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宋代人们运钱的一个场景。从中我们是否可以理解铜钱衰落的这段历史。
  铜钱在宋朝以后衰落跟唐朝以后商业的大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当时海上贸易也很发达,有香料贸易,有瓷器贸易,还有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大宗贸易开始多了。铜钱的购买力就显得很低下。举一个例子来讲,宋太祖有一次因为高兴就对大将周仁美说,你到钱库里,可着你的能力来拿,周仁美开始自己想背80贯,结果他只背了40贯,因为40贯钱就是200斤重。
  宋太宗初年,成都16家富商集资联合兴办“交子铺”,发行“交子”,可以在外地兑取现钱使用。中国第一张纸币在民间诞生了!纸币一经诞生,便以其无与伦比的便利风行于世。不久,宋朝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以后又有类似的“钱引”、“关子”、“会子”。官方宣布可以用纸币缴纳赋税,从而赋予了它法定货币的地位。这比西方早600多年。
  目前,仅有三组宋朝的印钞版样存世,今人只能从这些印钞版样中去推想当年纸币问世时的模样。
  有意思的是,这块钞版上首段文字为“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可见当时对伪造纸币者处罚之严厉。
  假钞问题,是纸币与生俱来的,和纸币本身的特性有关,从中国纸币一开始产生,人们就想到了会有造假,宋朝的交子在一开始,就要用不同的颜色来印造,里面还有暗记。南宋的纸币图案要比北宋的纸币复杂得多,上面安了一些活字,要有字料,要有字号,边缘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是防止伪造的手段。尽管这样仍然有不少人去造伪,元朝制造假币用的钞版刻印得非常粗糙。在元朝河北地区曾经出现过比较大的伪钞集团,他们甚至和官府勾结,在兑换旧钞的过程当中,截留真钞,把假钞放出去,从中取利,这些事情都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尽管这样,纸币自身的方便性,它的进步性仍然是不容否定的,在中国和世界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统一全国后,长期禁止金属货币,运用政治手段来推行纸币,从而成为世界最早采取单一纸币流通的朝代。元代初期的中统宝钞是有强大的后备金的,是按照纸币流通规律办事的。不管当时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作法在当时世界各国遥遥领先。
  然而好景不长,蒙古统治者穷兵黩武,耗费大量军费,统治者无节制地发行纸币。元代末期的“至正钞”一天间印数都无法统计。钞法变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明清偶尔发行纸币,明朝甚至发行过高一尺宽六寸、古代纸幅最大的纸币,清代发行过形成现代“钞票”一词的纸币,但它们都不能摆脱短暂的宿命。
  令人感慨万分的是,中国古代曾一度让人骄傲的纸币时代犹如“昙花一现”。
  中国古代的纸币,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后来,像西方那样的近代纸币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纸币在产生不久,就被政府控制起来,成为一种政府纸币,它为政府的财政服务,经常为了应付财政危机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社会动荡,而西方的纸币,它是和黄金相联系的,逐渐地形成银行券,依照经济规律为经济服务,它们之间是有着天壤之别。
  金银货币化曲曲折折,中国银两制度何谓成毁于西方?
  西方长期沿用金银币,但在中国金银货币化的历程却十分曲折。
  两千多年前,当时的楚国曾出现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至少在春秋中叶,我国就曾出现银铸币。西汉,黄金在社会上层也曾广泛使用;王莽时期,金银是六大法定货币之一。然而,自东汉以后1000多年中,这种天然优越的贵金属却突然沉寂下来,基本退出了流通领域。在铜钱称雄天下时,它们有时也只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馈赠或库藏。
  直到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解禁,允许将税粮折成白银征收,才标志着白银终于冲破历史长期的禁锢,绽放出它应有的璀璨。
  贵金属货币化的曲曲折折,反映出我国古代较之西方什么样的历史差异呢?
  西方为何能够比我国提前很多就使用了金银货币,这是由于东西方世界所依据的经济条件是不同的,西方的铸币产生于小亚西亚,当时希腊在各地建了很多殖民地,希腊本土也有很多不同的城邦,这些地区都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重点,有的重点种植葡萄,有的重点生产橄榄油,有的重点生产粮食,这些地区间的贸易就需要比较高价值的一些货币。金银货币就比较适应这样一种情况,而中国从战国以来,中国的货币就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在这样一种社会里,日常生活交易所需要的货币,价值上并不很大,即便是使用青铜货币,如果做得过大过重,也会不适应人民的生活,所以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主要使用青铜铸币。
  另一方面我国不是金银的丰产国,这也是制约我国金银货币化的重要因素。明清流通用银,然而,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我国并不盛产白银。那么,大量的白银从何而来呢?今人也许没有想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竟然对中国的货币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几种铸有外国图案的银币,产自拉美最大的产银国和出口国——墨西哥。16世纪至18世纪,西班牙、英国、荷兰、美国等殖民主义国家和中国贸易,带来这些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从而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然而,西方列强觊觎中国日久,他们决不会坐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时,鸦片出现了。
  他们把鸦片运到中国,强迫中国接受,鸦片到了中国,不仅毒害了中国军民,而且使中国的白银倒过来外流,于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根基。
  中国曾在数百年间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这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促成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然而,西方列强为扭转对华贸易中的劣势而发动的鸦片战争,又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而辉煌史的古代货币敲响了丧钟。
  1887年广东铸造光绪元宝,中国第一代机器制造银元问世,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四千年来,中国货币经历了贝币、金属货币以及纸币的变迁。货币的发行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货币的诞生,中国货币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