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四节 隋侯之珠
作者:林海村
隋侯是西周初年分封在汉水以北及以东地区的诸姬诸侯之一。西周早期建国,一度颇为强盛,史称“汉东之国随为大”,战国中后期灭于楚国。在青铜器铭文中,隋国往往称作“曾国”。1978年湖北随州市郊擂鼓墩发现的曾侯乙墓,就是隋侯之墓。墓主身份和下葬年代十分明确,就在战国初期(前4世纪),所出文物被作为战国早期墓葬断代标尺。
随着楚国的崛起,隋国在春秋中期以后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但是这个弱小的楚国附庸却非常富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达15000多件,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青铜编钟,而单是墓中出土青铜器的总重量达10.5吨。究竟什么原因使隋侯富可敌国?我们以为,显然与“隋侯之珠”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有六种宝物,俗称“六国之宝”,隋侯之珠乃其中之一。先秦诸子常提到“隋侯之珠”。例如,
一、《庄子·让王篇》说:“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二、《韩非子·解老篇》说:“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三、《墨子》卷十一:“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四、《淮南子·览冥训》高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
在中国历史上,隋侯之珠颇负盛名。尽管隋国灭亡多年,秦汉政治家仍引隋侯之珠为例,解释他们的政治观点。例如,《李斯谏逐客书》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曾侯乙墓发现后,有学者把墓中随葬的蜻蜓眼玻璃珠当作“隋侯之珠”。据化学成分检测,这些蜻蜓眼玻璃珠皆为西方钠钙玻璃,根本不是中国本土造的,而隋侯之珠应为中国自产玻璃,所以王充《论衡·率性篇》才会说“隋侯以药作珠”。
中国有着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制作玻璃的工艺体系,在战国时期,以氧化铅(红丹为原料)和氧化钾(硝石为原料)作为主要助熔剂,制造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战国方士采用这个技术,模仿西方蜻蜓眼玻璃珠制作了许多玻璃珠,例如湖南湘乡市牛形山战国楚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除了铅钡玻璃珠外,战国晚期中国还出现一种模仿西方蜻蜓眼玻璃珠制作的琉璃珠(釉陶珠)。在河南郑和二里冈战国晚期墓和山西咸阳市塔儿坡战国晚期秦墓皆有发现。〔1〕这类蜻蜓眼琉璃珠饰,可能亦属于先秦诸子所谓“隋侯之珠”。
注释
〔1〕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页160—161和页168—171。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