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一节 入海求仙

作者:林海村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商周三代都是内陆国家。中国虽然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却不像地中海文明所表现的那样,国家完全或部分地依赖大海而生存。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对海洋的开发,比起其他文明古国要晚得多。最初对海洋产生兴趣的中国人竟然是一些巫师。为了占卜的需要,他们到处搜罗龟背壳,尤其是那些稀有的大龟。据美国龟类学家鉴定,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型龟版中有马来半岛的亚洲大陆龟(Testudo Emys)。〔1〕《尚书·大诰》说“宁王(即周文王)遗我大宝龟”,就指这类来自远方的大型龟版。
  自战国以来,中国方士为寻找“不死之药”到处炼丹求仙。所谓“求仙”,就是派方士人海寻找“不死之药”。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仟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可知中国远洋航海发祥于燕(河北)、齐(山东)等沿海地区,率先造船入海的是战国时代的方士。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两大系统:一为西域昆仑山系统,另一为东海蓬莱系统。后一系统即源于战国以来“入海求仙”运动。江苏连云港的孔望山,有许多与神仙道术相关的摩崖石刻。这个地方毗邻齐地,尽管绝大多数石刻属于汉魏隋唐时代,但是文化传统肇源于齐国方士“入海求仙”。
  在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之东70米处,有一个巨大的汉代圆雕石象,长4.8米,高2.6米。在石象前腿右边雕刻的象奴左下方内侧竖刻东汉流行的隶书铭文一行。据考证,这行铭文的纪年为“永平四年四月”。〔2〕
  西汉大型石雕一般不雕透,如汉元帝渭陵祭祀坑出土的有翼玉狮子,东汉时开始采用透雕形式,如洛阳白马寺附近的东汉石象。孔望山大型圆雕石象纪年铭文的发现相当重要,它说明了大型地面石雕的透雕艺术风格始于东汉永平四年(61)。
  注释
  〔1〕James F.Berry,“Identifiction of the Inscribed Turtle Shells of Shang,”in:David N.Keightley,Sources of Shang Histor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P.157-164.
  〔2〕李洪波:《孔望山佛教‘石象’发现东汉纪年铭刻年代早于敦煌三百年》,《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28日第2版。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