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

作者:林海村








  北宋王延德于太平兴国七年(982)访问高昌回鹘王国时,见到此地“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唐代景教称“波斯教”,所以唐代来华的景净和阿罗本又称“波斯僧”。太平兴国“九年(984)五月三日,西州回鹘与波斯外道来朝贡”(《宋史·天竺传》)。王延德所谓“波斯僧”和“波斯外道”,皆指高昌波斯景教徒而言。
  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高昌古城附近发现一所基督教寺院,从中发掘出许多壁画和文书残片。其中三个残片用叙利亚文突厥语拼写,另一残片用叙利亚文粟特语拼写。研究者一般将高昌基督教遗址废弃定在公元10世纪。
  高昌基督教壁画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拜占庭艺术风格,其中一幅表现一群手持树枝的信徒簇拥着一位牧师。勒柯克起初以为是表现基督教祭司施洗礼的情景,后来意识到这应是描写Palmsunday(圣枝节),也即复活节前一星期天人们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的名画《基督进耶路撒冷》,表现的就是这个情景(参见书前彩图26)。和基督教有关的壁画还发现了几幅,但都比较残碎。一幅较完整的壁画残片描绘了一位正在向基督忏悔的青年女子的形象。这些壁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1000多年前基督教在高昌流行的历史风貌。此外,勒柯克在高昌古城还发现了一些绢画,其中一个残画绘有手持十字杖的基督像,当系基督教艺术。
  这些艺术品全被运往德国,现存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据考证,这批基督教壁画和绢画大约创作于公元9—10世纪,相当于晚唐时期。
  吐鲁番北部葡萄沟(Bulayiq),是高昌景教一个重要传播中心。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葡萄沟及其以西5公里的库鲁特卡(Kurutka)景教废寺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景教和基督教经卷残片。绝大多数属于叙利亚文粟特语基督教文献,大约30—40件为叙利亚文突厥语景教残片,此外还有零星中古波斯语和希腊文—叙利亚文双语景教残片。〔1〕值得注意的是,回鹘文也用来翻译景教文献。例如,葡萄沟景教废寺发现的《巫师的崇拜》、《乔治殉难记》等回鹘文景教残卷。
  伽色尼王朝史家伽尔迪兹(Gardizi)记述吐鲁番地区流行多种宗教,回鹘可汗虽然是摩尼教的虔诚信徒,“但他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城市和统治区内,基督教徒、祆教徒和佛教徒和平共处”。〔2〕故知基督教和景教在吐鲁番地区一直流行到11世纪中叶。
  公元13世纪初,丘处机前往中亚朝见成吉思汗,途经天山东部畏兀儿人居地,“宿轮台(指唐代轮台旧址,在今新疆米泉至昌吉之间)之东,迭屑头目来迎”(《长春真人西游记注》)。所谓迭屑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达娑,源于波斯语“修士”。法国使臣卢不鲁克前往漠北朝见蒙哥汗时,也遇到畏兀儿景教徒,据说他们与撒拉森人(粟特伊斯兰教徒)混居,两教派信徒之间经常发生争执。马可波罗在火州(吐鲁番)遇到景教徒,据说他们常与佛教徒通婚。〔3〕尽管有上述记载,但是目前尚未发现11世纪以后景教或基督教仍流行于吐鲁番地区的考古学证据。
  回鹘人属于色目人,有元一代,帮助蒙古人统治中国,所以回鹘景教徒的行踪在内蒙古赤峰和福建泉州亦有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发现了回鹘景教徒的墓志铭,在泉州发现了回鹘景教徒的墓碑。
  198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西南松山区城子乡画近沟门村一农民发现一方墓砖,长47.2厘米,宽39.5厘米,厚6厘米。正面有字,中上部是大型十字架图案,十字架中圆圈内是一朵梅花图案。十字架下为莲花座。类似的图案在泉州、西安、扬州、内蒙古敖伦苏木古城等地都有发现。十字架上方两边各有一行叙利亚文,下方两边各有四行回鹘文。两行叙利亚文是“par lwo Teh//sbara beh”,出自《旧约·诗篇》第34章第6节,意为“仰之信之”。同样内容的景教刻石在北京房山还有发现。赤峰墓砖回鹘文部分的内容是“亚历山大大帝纪年一千//五百六十四年(1253);桃花石纪年牛年正月//二十日。这位京帐首领//药难部队的将军,在他//七十一岁时,完成了上帝的使命。//愿这位大人的灵魂永久地//在天堂安息吧!”〔4〕
  注释
  〔1〕Nicholas Sims-Williams:“A Greek-Sogdian Bilingual from Bulayiq,”A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Istituto,Itallano per l' Africa el' Oriente,Convegno inter-nazionale sul tema,La Persia e Bisanzio,pp.14-18,Ottobere,2002.
  〔2〕伽尔迪茨于1048—1052年写成《记录的装璜》一书,现有牛津和剑桥两个较晚时期的抄本。该书关于突厥的两章现有英译本,参见Archaivum Euasiae Medii Avei,1982,pp.109-217;陈国光:《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的传播》,《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页57。
  〔3〕刘迎胜:《元代西北地区的佛教》,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90年第6期;《蒙元时代中亚的聂思脱里教分布》,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90年第7期,页66—73。
  〔4〕牛汝极:《维吾尔文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100—108。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