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

作者:林海村











  郑和时代,霍尔木兹海峡在中亚帖木儿帝国(1370—1506)失剌思藩王统治下,《郑和航海图》称“忽鲁谟斯”。1415年,失剌思新王易不拉辛·苏尔坦继位,也即《明史·西域传》所称“亦不剌金”。波斯湾古港口原来在尸罗夫(Shiraf),但是这座古港口在公元977年毁于大地震。此后,波斯湾的国际贸易港转移到霍尔木兹海峡的吉什姆岛(Kishma)。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到波斯,就在吉什姆岛的港口登陆。大明海军也在这个岛上建立基地和官厂,与波斯和阿拉伯人贸易。
  明成祖多次北征蒙古草原,需要大批战马。波斯马在西亚本来吃小麦,但是到了中国改吃小米。谁料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便在小米中加入助消化的大黄,波斯马在中国也多活不了几年。明王朝需要不断进口大批波斯战马,所以郑和下西洋一个重要任务是购买波斯马。
  1293年,意大利传教士约翰·马黎诺里(John de Marignoli)奉命从陆路来华,在元上都向元顺帝献马,这匹马被元代画师描绘并题诗赞扬。马黎诺里后来取道海路回国,他在游记中写道:“临行时,皇帝赐予我们大量食物,马二百匹。我们经蛮子国(中国南方)而归……我们渡过印度洋来到印度一最繁华的城市,名高郎步(俱蓝,今印度西海岸)”。〔1〕
  无论如何,从海路贩马是可行的。为此,郑和下西洋船队专门设计了一种“马船”。据明李东阳(1477—1516)《怀麓堂集·杂记一》记载,“南京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高帆得势疾若风,咫尺波涛万牛足。官家货少私货多,南来载谷北载鹾,凭官附势如火热,逻人津吏不敢诘”。〔2〕元末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甘埋里,其国迩南冯之地,与佛朗相近。乘风张帆二月可至小俱喃。其地船名为马船,大于商舶,不使钉灰,用椰索板成片。每舶二三层,用板横栈,渗漏不胜,梢人日夜轮戽水不使竭。下以乳香压重,上载马数百匹,头小尾轻,鹿身吊肚,四蹄削铁,高七尺许,日夜可行千里。所有木香、琥珀之类,均产自佛朗国来,商贩于西洋互易。去货丁香、豆蔻、青缎、麝香、红色烧珠、苏杭色缎、苏木、青白花器、瓷瓶、铁条,以胡椒载而返。椒之所以贵者,皆因此船运去尤多,较商舶之取,十不及其一焉。”马船比一般商船要大,但是尺寸史无明载。按照罗懋登小说《西洋记》的说法,马船比郑和乘坐的大宝船要少一桅,采用八桅,或称“中等宝船”。全长三十七丈(约合104.7米),宽十五丈(约合42.4米),吃水深7.6米;排水量14586吨,载重7000吨。马船不单运马,也可以用来运送在西洋各国采购的珍禽异兽。
  波斯马市在失剌思(今伊朗设拉子),所以郑和最后四次下西洋,把大明海军基地建在霍尔木兹。郑和第四次(永乐十一至十三年,1413—1415)、第五次(永乐十五至十七年,1417—1419)和第六次(永乐十九至二十年,1421—1422)下西洋,皆以霍尔木兹为基地。费信《星槎胜览》记录了这个港口进出口货物的清单,包括丝绸、青白花瓷和香料等。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考古博物馆藏有明初青花瓷的传世品,包括郑和宝船运到中东的青花瓷。
  霍尔木兹海峡的考古调查始于1930—193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这里发现许多明代初年的中国陶瓷,尤其是青花瓷片。近年法国考古队在霍尔木兹的属国朱尔法(阿联酋Julfar)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多次重建的清真寺、军事戍堡,从中发掘出1280片远东陶瓷,包括中国的青瓷、青花瓷、白瓷和青白瓷以及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越南)陶瓷,年代约在公元14—16世纪。
  自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大明海军开始进入波斯湾海域,基地设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基什岛。法国考古队在阿联酋发现的明初青花瓷,完全可能是郑和舰队带到波斯湾的。〔3〕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还派分遣舰队驶入红海,在阿拉伯半岛的秩达(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登陆,造访伊斯兰圣地——麦加。尽管郑和舰队没有出访埃及,但是阿拉伯半岛的半壁江山当时在埃及麦木鲁克苏丹王朝(1252—1517)统治下,元末汪大渊《岛夷志略》称“马鲁涧国”,并说该国“民乐业而富,商业繁荣,而市无扰攘之患”。
  麦木鲁克王朝定都开罗,时称“米昔儿”,〔4〕而郑和舰队带到阿拉伯半岛的中国宝物最后流入埃及开罗城。开罗附近福斯塔特遗址出土过郑和时代的青花瓷片。日本学者将福斯塔特遗址采集的一个永乐窑缠枝菊纹青花盘残片归入埃及白釉蓝彩瓷,不一定正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类青花大盘的完整器物,据明清陶瓷专家耿宝昌研究,属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的产品。〔5〕
  《郑和航海图》标有十座阿曼城镇,包括佐法儿(Zufal)、阿胡那、大湾(今马西腊,Masira)、迭微(今提微,Tiwi)、古里牙(今古拉伊亚,Quraiyat)、麻实吉(今马斯喀特,Mascut)、龟屿(今马斯喀特附近Fahl岛)、亚束灾记屿(今提埃摩尼雅特岛,Daimaniyat)和撒拉末屿(今沙拉马,Salama)。霍尔木兹王国第二首府位于阿曼苏尔城东面一个古港口,西方史料称Qalhat(卡勒哈特),《郑和航海图》称“迭微”,尚存拱北式伊斯兰建筑和古城墙。马可波罗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以及大明舰队先后访问过这座阿拉伯名城。
  阿曼盛产乳香,欧洲人称为Frankincense,印度人称Kunduruka。这是一种树脂香料,外形呈乳突状,故称“乳香”。乳香属于名贵香料,中国医师将其入药,治疗各种烂疮。《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还将乳香掺入浆糊裱画,以防虫蛀。乳香是中国从阿拉伯进口的主要香料之一,自汉代就开始进口,广州南越王墓就出土了许多乳香。汉唐时代,乳香主要用来佛寺烧香和家庭改善空气,宋代大量进口,明代达到高峰。乳香树不能人工栽培,由于过度开采,目前也濒临绝迹。
  也门是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各大博物馆或图书馆都收藏有也门文物。郑和时代,也门在拉施鲁王国(Rasulids,1229—1454)统治之下,首都在塔伊茨(Taizz);主要港口在亚丁湾,《郑和航海图》称“阿丹”。亚丁湾,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半岛与印度、中国交通的主要港口,以盛产红珊瑚而闻名于世。
  在以往的研究中,郑和研究主要凭借中文史料,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家岛彦一终于打破这个僵局。1970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海外调查员家岛彦一(现为早稻田大学特聘教授)在巴黎法兰西图书馆意外发现郑和舰队三次造访拉士鲁王国阿丹港的史料;年代分别在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12月30日)、永乐二十年(1423年1月31日)以及明宣宗宣德七年(1482年2月28日)。这批封尘已久的重要档案,目前编号为巴黎阿拉伯语手稿第4609号(MS Paris No.Arabe 4609),属于也门拉施鲁王朝苏丹马立克·扎希尔时期档案。〔6〕为此,我们在2005年初到东京采访了家岛彦一教授。据他介绍,这批档案原来应该保存在也门古都塔伊茨某个清真寺的图书馆。有报道说,这家图书馆还发现了汉文郑和档案,但是他几次到塔伊茨察访,都没有发现。
  注释
  〔1〕穆尔著,赫镇华译:《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89。
  〔3〕毕梅雪著,赵冰等译:《哈伊马角酋长国朱尔法古城遗址出土的远东陶瓷(14—16世纪)及其作为断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标志》,北京: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编印,2003年,页3—12。
  〔4〕马欢:《瀛涯胜览》卷首诗句简称“米昔”。
  〔5〕耿宝昌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页42。
  〔6〕家岛彦一:《郑和分*(左舟右宗)访问也门》,《中外关系史译丛》第2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页44—60。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