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1.4 本报告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国以发起共建倡议的方式提出,虽然连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一起写进内政外交的重要文件中,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其内涵、范围并没有明晰的界定和表述,更没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方式、内在逻辑和合作机制等达成共识,这给本报告的撰写工作带来巨大难度。
  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向西开发开放的重要形式,它的提出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一定程度上是国际、国内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应对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要求。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模式的未确定反而给本报告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可拓展空间,探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成为本报告的研究宗旨与目标。
  本报告研究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而是从厘清全球分工格局、中国分工形态演进发展的原因、逻辑机制出发,探究其内在矛盾和发展现状,以及结合全球新兴生产组织方式,寻找未来出路和战略选择;由此,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赋予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刻内涵和战略任务;全球新兴生产组织方式的孕育,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突破与创新开辟可行路径。从时代背景的理论逻辑出发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兴起的必然性和发展选择,成为本报告的研究特色。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何要选择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怎样合作?怎样共同发展?这并不仅仅牵涉各国意志的问题,而意味着遍布欧亚、庞大的、欠发达地区人口的认知、行为、习惯、习俗等将面临巨大变迁,特别是涉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群体的互动和协作。这是一个极其艰难、漫长的社会演化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报告从跨学科方法论出发,基于人的情境理性,结合神经与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分工与产业理论、空间、区位和城市理论等,探究群体互动、文化与行为演进所带来的中心城市与分工网络共生演化规律;而后以此为基础,解析分工的历史演进及在当前历史阶段新兴生产组织方式的产生、全球分工格局的特征与内在矛盾,这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生具有客观必要性;全球分工演进的前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指明可行路径。
  在理论逻辑的分析基础上,本报告侧重于当前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梳理,目的是明确起点的由来以及起点本身,从而为后续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
  本报告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被界定为在各参与国达成发展共识前提下,依托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以亚欧大陆桥等交通互联为基础,通过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方式,提高沿线各地区市场潜力,促使产业集聚与转型,以实现各自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带状开发开放和发展模式。由于陆路联结是一个动态拓展的过程,当前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外重点建设区域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国内重点推进区域是西部地区,它们构成本年度报告核心的研究范围。
  从报告内容的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导言,主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概况和报告思路进行梳理和介绍。
  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章,主要构建基于跨学科方法论的理论框架,而后结合全球分工格局变迁、新兴生产组织方式特征等,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生背景、内涵属性,以及具有创新性的协同转型发展战略和合作架构。
  第三大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主要对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发展特征及合作诉求进行梳理,从而为后续定制化的合作设计提供参考。以及在中心城市与分工网络共生演化理论、模块网络化理论基础上,梳理中国的分工格局变迁,以及提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协同转型思路、先行示范区的试验构想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构建创新模式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升级,西部重点地区的率先突破成为最具现实意义的战略启动点。
  第四大部分包括第八章,主要对各个具体合作领域的发展现状、可行路径进行探讨。
  第五大部分包括第九章,主要对古丝绸之路的发展进行不同角度的总结,以及与当前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比较,特别是吸收借鉴代表性地区的转型升级经验,以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案设计。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逻辑推演、历史发展归纳和统计数据分析。由于研究时间紧迫,以及文献数据资料搜集的局限性,本报告亦存在诸多疏漏,这将在后续深化研究中努力修正。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