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2.3 分工演进及在模块网络化下的发展走向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在人口繁衍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分工不断演进。当前时代,随着模块网络化机制的兴起,分工将加速深化并重构产业格局。
  一、分工演进的一般路径
  人类的生产最初从谋生的劳动中演化而来,群体规模的有限性使生产分工发展缓慢,并且主要基于适于生存地的自然分工形成群体聚居。不同情境下的个体互动,起初基于自然分工之上的如针对生活物品等的共同情境,互动的循环逐步形成符号、语言、文化、货币等共通意义和文化制度,物品演化为可流通于不同生活环境个体间的商品(如图2-8的①)。商品连通起不同情境个体间的互动协作,引发群体聚集继而生产聚集(②),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互动逐步衍生出规模日益庞大,并趋复杂的分工体系,而最早的商品流通也就是雏形状态的流通性服务(③)。群体基于商品流通的互动使货币作为特殊商品游离出来,起到媒介流通、连接生产的作用,这种中间服务——货币金融服务需求(④)及其生产(⑤)相应产生;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中间服务相应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群体与生产聚集开始衍生出生活消费品需求,①主要包括最终消费品需求,以及维系个人及群体生存所需的个人服务需求和社会性服务需求(⑥),为满足这些需求,生产规模开始增大(⑦);由此,延伸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⑧),相继包括对初级产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需求,其中,对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需求依赖于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对于半成品和零部件的需求则更依赖于生产规模扩张到足以使中间产品生产专门化为独立的产业部门(⑨)。在满足生产资料需求过程中,生产体系和规模继续扩张,使得原先存在于生产过程内部的资本运作、研发、设计、咨询、管理、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大(④),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又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专门化为独立产业部门(⑤)。
  在这个不断衍生的分工体系中,一方面,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者主要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产过程就是人的行为过程,由此,人的心智本身成为一种生产力;②另一方面,不管是生产性服务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其需求的产生都源自生产系统本身,而根源在于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与需求满足,当中低端生产限于停滞,高端生产需求相应萎缩,而高端生产要得以维系,取决于中低端生产,特别是最终消费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于是,当分工演进越来越使人本身成为生产力时,分工的系统性特征越趋显著,即生产性服务发展一方面需要人的心智开发,即心智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对高中低端生产进行系统性协调,保障高端服务的延伸具备低端产业的规模基础,于是,包括从事创新的心智劳动者,还有简单体力劳动者,以及每个自然人,其生存和发展都成为生产系统赖以存续的必要基础和条件,生产性服务发展建立于“人本”基础上,即需要人本服务。相应地,对服务于个人心智开发和系统协调的个人服务的需求和社会性服务的需求大量产生(⑩),而这些服务的专业化和独立化促使生产系统在人本经济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11))。
  从分工形式的演进来看,起初是不同产品的创新与产业部门独立化,从而形成产业间分工(如图2-9的(一))。随着生产规模扩张及分工细化,同类有差异产品的生产渐趋独立,产业内分工形成(如图2-9的(二))。而在不同及同类产业的生产规模支撑下,分工基于同一生产过程展开,生产性服务相对独立,产品内分工兴起(如图2-9的(三))。随着生产性服务对心智服务和系统协调服务需求的上升,以心智服务和人本服务为目标的个人及社会性服务不断兴起,从而将生产系统联结为相对整合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如图2-9的(四))。
  二、当前时代模块网络化机制的衍生
  20世纪后半期,伴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生产分工加速细化的模块网络化发展机制孕育兴起。③
  (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互作用使厂商倾向于应对异质产品的大规模需求。Dixit和Stiglitz (1977)将收益递增纳入形式化分析,论证了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的均衡问题,垄断竞争厂商们共同构成异质产品的规模性消费市场④;迄今,从斯密、马歇尔到罗默等,西方学者的研究至少涉及12项规模经济⑤。为实现收益递增效应,厂商趋向寻求规模扩张;在生产和经销过程中,另一类要素投入开始增加,特别如投资、管理等服务投入,它们不仅可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还对其他产品生产有帮助,即其规模经济性还体现为所生产和经销产品的范围扩张,也就是兼具范围经济效应⑥;异质产品作为有诸多相似性的差异产品,成为厂商在实现管理等投入的规模经济效应时的首选市场目标。由此,应对异质产品的大规模需求,渐趋成为垄断竞争厂商的现实挑战。
  (2)在大规模定制发展过程中,模块化技术趋于成型。大规模定制可以以规模化生产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在将相似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后,产品多变性和零部件标准化有效结合的模块化技术出现,该技术同时实现了零部件生产的规模经济和零部件不同组合的范围经济⑦。青木昌彦进一步指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它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鲍德温则给出“分离”“替代”“增加”“去除”“归纳”和“改变”这六种“模块化操作”⑧。昝廷全认为,在模块化技术基础上,生产是由“({模块},{模块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完整系统,它们有机联结,使垄断竞争厂商得以实现大规模定制式生产,模块化技术也渐趋成熟⑨。
  (3)市场响应要求提高促使模块化组织走向分立,并联结为网络组织。有学者认为,模块化技术并不一定导致组织和市场的模块化⑩;还有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成本的互动中解释企业模块化的边界(11);但更多学者认同,复杂而强大的市场响应压力,以及快速的技术创新使垄断竞争厂商趋向于选择外包化(Nelson and Winter,1982;周鹏,2004;曹虹剑,2010)(12)。模块化技术的应用使厂商由具有不同规模经济特征的模块联结而成,面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成本压力,厂商难以同时实现各模块的规模经济并保持供应弹性。这一矛盾在敏捷化和延迟生产过程中更趋尖锐,最终迫使厂商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模块外包,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巩固市场地位(13)。模块企业间的内在联结性,使彼此形成灵活虚拟的网络组织(14),这种由模块化到形成网络组织的过程即为模块网络化。
  (4)模块化网络组织的运作使企业趋向异质化,并形成更大规模的异质产品需求。模块化网络组织的运作,一方面使不同模块企业在“信息包裹”中走向不同的技术累积和规模发展道路,进而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使同一模块的不同企业在“背对背”的“淘汰赛”中呈现差异化,以及模块化组织方式使各差异企业得以不受牵制,实现自行演化(青木昌彦、安藤晴彦,2003;Baldwin and Clark,1997,2000)(15),由此,这一过程也是企业走向异质化的过程(曹虹剑,2010)。在反应敏捷、富于弹性的网络组织中,趋于异质化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除必须加强专业化外,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柔性和弹性,由此,异质企业趋向收窄生产经营范围、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使异质企业一方面对所投入生产要素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无力靠自身来满足对初始生产要素,甚至中间产品的需求,继而,异质企业越来越趋向于从外部获得各类生产要素以及中间产品,也就是异质企业的发展产生更大规模的异质要素继而异质产品需求,这成为经济系统中大规模异质产品需求的强劲来源。
  (5)生产过程被模块化方式打开,模块网络化成为自我累积强化的发展机制。生产分散化使网络成员面临供给必须与异质产品需求相连接、各模块必须紧密联结的硬约束,任何脱节都可能导致所有网络成员被市场淘汰。不同于普通的企业联盟,网络组织将时间串联的生产流程通过空间并立的方式相互联结,在分享异质产品需求信息后,网络成员并行运作,大大提高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敏捷程度,网络成员间相互协作以实现协同效应成为必然选择(16)。胡晓鹏指出,不同于斯密所分析的专业化劳动分工,通过模块化分解复杂系统后得到的模块本身仍然是复杂的系统。由此,当模块化网络组织一是衍生出异质企业,继而产生更大规模的异质产品需求,二是形成对市场的敏捷响应能力,继而产生对要素供给的更高时间要求时,模块化网络组织将面临更趋异质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最终传导至子模块,使其面临同样的模块化分解过程,新一轮生产分散化即模块网络化开始。因此,模块网络化产生时间压缩、生产分散和各模块之间及与异质需求间强化联结的内生循环机制,从而成为自我累积强化的发展机制(如图2-10所示)。
  总体来说,模块网络化是利用各模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模块间的协同效应来提高效率、深化分工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为发挥各模块的规模经济效应,模块网络化也产生聚集异质产品需求、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市场一体化,乃至全球化的内生动力;反过来,市场通达程度的限制也会极大制约模块网络化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三、延伸至公共服务的全产业链形成
  模块网络化的发展使公共品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本累积导向的公共服务需求迅猛攀升,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构成模块网络化机制下全产业链的必要组成部分。
  1.私人品向公共品的变型及异质公共服务需求加速攀升
  奥斯特罗姆等指出,公共品是或供共同使用,或消费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务(17),它与私人品不同,后者具有供单独使用且消费排他的特性,供求双方可直接连接;公共品因不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而需要中介来代表需求方或供给方整体,使供求相连接,政府基本上以直接供给公共品的方式兼顾履行这一中介职能。在模块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异质公共服务需求的繁衍成为内生结果并呈加速攀升态势。
  首先,模块化分解使公共品能从私人品变型而来。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不同模块的异质企业间有很大关联性、同一模块的异质企业间有很大相似性,这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和设施,甚至中间产品在异质企业间或可共同使用或消费不排他,原本在模块化分解前供单独使用和排他消费的私人品,开始具有公共品属性。如泰普斯科特等指出(2007),研发、知识和技术标准等在对等生产的异质产消者之间“开始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次,异质企业为强化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将增加对公共品的需求。出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生存压力,同时为获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避免因模块化网络内部走向“路径依赖”和陷入“模块化陷阱”带来的风险,异质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与水平,这除了经营经验的累积、加强基础研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获得外部的科学知识、高质素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和设施改善等支持,即增加对公共品的需求。再次,在成本和敏捷反应压力下,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异质企业趋向收窄专业范围,不断减少自我供给要素和中间产品的比重,特别是具有公共品属性的要素和中间产品,由此使这些公共品更多转向由外部供给。复次,在模块化网络中,因需求群体的范围、需求关系的内容等都具有很大变动性,需求群体对变型而来的公共品的消费关系复杂而易变,从而使所产生的公共品需求是异质的,即属于异质公共品需求。最后,随着模块化分解程度的加深,企业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和异质化,从而对异质公共品产生更大需求,推动网络化机制的循环累积发展,使异质公共品需求呈加速攀升趋势(如图2-11所示)。
  2.累积人力资本成为占据核心地位的公共服务需求
  为提高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需要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进行投资,即形成人力资本,模块网络化发展使累积人力资本成为日趋占据核心地位的公共服务需求。
  首先,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和异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即取决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力资源的心智开发和累积,即异质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异质人力资源的供给(18);其次,虽然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源主要通过“干中学”累积而成,但是其越来越需要涉及个体发育成长整个过程的大力培养和开发,即企业内外需要协同加大异质人力资本投资(19);再次,在模块化网络组织中,异质企业的变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似性,给人员流动提供便利,由此使异质人力资源本身具有很大外部性,异质人力资源渐趋具有公共品属性;最后,成本和弹性压力使异质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规模日益庞大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转向依赖于外部提供异质人力资源,异质人力资本成为需求加速攀升的公共品。总体而言,由于心智开发和创新在异质企业和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模块网络化发展,异质人力资本越趋成为最为重要的公共品。
  3.累积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构成模块网络化系统内生组成部分
  模块化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得以通过模块化、网络化的分工和协作,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异质产品需求,企业自身走向异质化和网络化;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下,越来越多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因可共同使用或消费不排他而渐具公共品属性;专业技能差异化的异质企业在产生独特要素需求的同时,保持自身运作灵活性和弹性使其不断转向从外部获得异质要素,特别是以异质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异质公共品。因此,模块化通过层层分解,不断细化、拉长产业链,内生出异质公共品需求,使公共服务供给成为产业链上游,并构成网络化生产系统不可缺少、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异质产品网络、私人品生产网络、以累积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共同构成内生演进的网络化系统。
  在模块网络化系统中,公共服务需求的衍生路径决定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应特征:①异质公共品需求实际上是异质企业参与网络化过程的派生需求,是模块层层分解的结果,公共服务供给属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多级子模块之一或分支模块,位居整个产业链的上游;②与传统要素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相对隔绝有所不同,网络化系统中的公共服务供给必须与其他模块相互联结和协同,即不仅与需要异质公共品的异质生产企业相联结,更需要与整个模块化生产网络相联结,共同应对最终异质产品的需求变化,才能完成满足需求的使命;③公共服务模块与其他各层级模块的内生联结性和利益一致性决定其必须具备应对异质需求的敏捷反应能力。
  总体来说,与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有着根本性差别的地方在于,模块网络化机制下,公共服务需求内生于模块网络化的发展,这使公共服务供给不再与市场处于对立面,而是异质产品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协同力量。
  4.转向公共服务模块化供给机制
  面对不断攀升的异质公共品需求,传统的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异质公共品,尤其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公共品的强大需求。由于模块化网络中,异质公共品供给作为多级子模块之一,需要与其他模块实现协同,才能共同对最终异质产品需求作出敏捷的市场响应;而模块化生产方式主要利用模块分解实现模块规模经济,再通过模块组合实现供给弹性,来提高供给能力和敏捷程度。因此,为适时、有效地对日益攀升且多变的异质公共品需求作出敏捷反应,公共服务模块化供给机制包括:
  首先,直接与异质公共品需求,特别是最终异质产品需求相联结,由于公共服务生产者距离市场前沿相对遥远,难以把握需求变化,因而除尽力贴近市场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最终异质产品需求和异质公共品需求信息及时共享给公共服务生产者,使其据此组织生产和供给;其次,提高对异质公共品的供给能力,主要是深化内部分工,通过模块分解,实现各模块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各模块和整体的生产效率;最后,对异质公共品的变化具有敏捷反应能力即供给弹性,主要是在模块分工基础上,通过模块的灵活组合构建敏捷反应机制,以根据需求变化来组织有效供给。
  总而言之,分工的历史演进主要经历由消费品向资本品,继而向生产性服务以及社会性服务等转变的过程;随着模块网络化机制的兴起,分工将加速深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及以公共品为主的社会性服务,将在与异质私人品生产紧密联结为全产业链的过程中迅猛发展。
  ①依据联合国UNCOMTRADE的广义商品分类(BEC),商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其中中间产品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最终产品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参见本书3.1)。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1996).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6-37.
  ③部分内容发表于马莉莉.网络化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块化供给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3 (9):95-107.
  ④Dixit,A.K.,Stiglitz,J.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3),1977(6).
  ⑤改编自Kilkenny 2006;引自: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⑥Panzar,J.C.,Willig,R.D.. Economic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2).
  ⑦Pine IIB. J.. Mass Customization: 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
  ⑧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⑨昝廷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兼论模块化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3(9).
  ⑩Chesbrough,H.. Making Sense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3).
  (11)胡晓鹏,模块化:经济分析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Nelson,R.R.,Winter,S.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周鹏.DIY:企业组织分析的另一个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2).曹虹剑.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3)刘文涛.基于大规模定制的重调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Gereffi,G.et al.. 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lization[J].IDS Bulletin 32,2001:3.
  (15)Baldwin,C.Y.,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5);Baldwin,C.Y.,Clark,K.B.. 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M]. 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16)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3版)[M].何明珂,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7)[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美]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8)Jehn,K.A.,Northcraft,G.B.,Neale,M.A..Why Differences Make A Difference:A Field Study in Diversity,Conflict,and Performance in Workgrou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4);Gwendolyn,M.C. ,Luthans,F..Diversity Training: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lf-Efficacy[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18(1).
  (19)Courtney,L.H.,Miguel A. Q.. Reactions to Diversity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5,4(26).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