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4.1 俄罗斯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国民经济主要继承国开始采用“休克疗法”激进转型,国内外经济联系断裂使俄罗斯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进入21世纪以来才开始缓慢复苏。通过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加入WTO等举措,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世界,但美欧不断侵入俄传统战略空间、实行保持其弱而不乱的战略,使这个昔日强国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于是,积极推行亚太战略,成为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现实选择。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及对外联系的变化,以及在欧亚地区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要合作方之一。
  一、俄罗斯经济发展基础与政治社会环境
  1.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基础
  (1)丰富的自然资源
  俄罗斯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1%,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252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5%,居世界第二位;铁矿石蕴藏量650亿吨,约占40%,居世界第一位。除此之外,铝、铀、黄金,镍等金属矿藏和石棉、石墨等非金属矿藏的储量都十分大。除了可以自给的各种能源外,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1%。水力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300万余条大小河流、280余万个湖泊。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高素质的劳动人口
  从人口数量来看,1993—2013年,俄罗斯人口从1.486亿人下降到1.433亿人;其中2012年7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总人口的10%,老龄化现象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此外,俄罗斯适龄劳动人口为7667.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3.6%。虽然劳动人口较少,但得益于完善的医疗水平和发达的基础教育,俄罗斯人口素质相对较高,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雄厚的科技实力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雄厚的军事科技实力,基础研究、军工和宇航技术都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科学院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气象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军工方面,2013年俄罗斯军品产品出口近9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军品出口的成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技术研究方面,俄罗斯的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都保持领先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掌控空间站制造、发射和回收技术的国家。①有俄罗斯硅谷之称的大型现代化项目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于2010年5月正式建立,该中心作为俄罗斯创新经济政策的试验基地,推动能源、信息技术、通信、生物医学和核技术五个重点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强大的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将为俄罗斯创造巨大财富。
  (4)完善的交通体系
  俄罗斯幅员辽阔,横跨亚欧大陆,交通四通八达。其中,铁路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以首都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稠密的放射状铁路网,俄罗斯铁路公司正计划建成从乌拉尔地区到大西洋之滨的统一高铁网络,将主要城市由高速铁路连接起来;而在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依托于传统的亚欧大陆桥,构成向太平洋国家的运输大动脉。此外,俄罗斯河流较多,有漫长的海岸线,圣彼得堡和海参崴都是重要的海港。管道运输也是运送俄罗斯丰富资源的重要通道。2013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推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新政策,计划从国家福利基金中划拨4500亿卢布投资建设中央环形公路,对贝阿铁路和跨西伯大利亚大铁路进行现代化改造,拟新建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②日益完善的交通体系为俄罗斯开展内外经贸活动提供了方便。
  (5)充足的国际储备
  俄罗斯是继中国和日本之后的国际储备大国,截至2014年1月,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5095.95亿卢布,占总储备的95%以上。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俄罗斯2013年拥有的黄金储备共1015.1公吨,较2012年上涨8.1%,排世界第八位。近年,俄罗斯也提高了在IMF的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充足的国际储备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也增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和金融风险的能力。
  2.俄罗斯政治社会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以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政治转型是俄罗斯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当前的政治社会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政治体系日益完善,腐败现象依然严重
  俄罗斯于1993年12月12日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实行的是以三权分立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具体来说,实行总统制的政权形式,总统由全民无记名投票选出。俄罗斯联邦会议是最高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两院组成。司法体系独立,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法官只服从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此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继续推进民主政治改革,俄罗斯的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与此同时,俄罗斯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根据透明国际评估的2013年全球腐败印象指数,俄罗斯在177个国家中排名127位。③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低并且权力大,官僚化现象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一党独大、多党并存的政治格局难以动摇
  俄罗斯拥有较多党派,截至2013年上半年,在俄司法部获准注册的政党已超过70个,其中统一俄罗斯党是最大的党派,公正俄罗斯党、自由民主党也在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党独大、多党并存”的政党格局已经形成和逐步固化。统一俄罗斯党作为政权党,与行政体系高度结合,一方面总统可以利用政党通过适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法案,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政治垄断极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多党竞争。
  (3)政局和社会总体稳定,局部仍存在宗教和民族冲突
  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以来,坚持加强中央集权,强调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制度,国家政策的连贯性保证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整体稳定。但马里兰大学建立的恐怖主义数据库显示,1991—2012年,俄罗斯共发生1895起恐怖袭击事件,首都莫斯科2010年春的地铁连环爆炸、2013年索契奥运会期间无轨电车爆炸等事件,反映出俄罗斯民族和宗教冲突依然尖锐。车臣问题根深蒂固、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贫困问题等是导致俄罗斯社会政治局势动荡的重要因素。
  (4)推行全方位外交,经济合作进程加快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推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在努力构筑新型大国伙伴关系框架的同时,积极介入地区及国际事务,扩大国际影响。一方面,恢复与原苏联盟国的关系,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改善关系,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税同盟正式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积极推进与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俄罗斯努力加强与各个国际组织、地区组织的关系,积极推动建立以欧安组织为主体的欧洲集体安全,加入八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世界贸易组织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这些都有利于俄罗斯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以及融入全球化进程。
  (5)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较大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加快居民在财产、资本、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分化。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俄罗斯人均月收入45000卢币以上的人数占到总居民的13.3%,而人均月收入5000卢币以下的人数占到总居民的4.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由此导致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289上升到2012年的0.42,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贫富差距的扩大极易导致贫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改革经历十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既受到苏联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又是国内外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1.叶利钦时期(1992—1999年):实行休克疗法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以及巨额外债和畸形的产业结构。叶利钦认为,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完全改变僵化的社会经济模式。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展开。休克疗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私有化:通过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格局。俄罗斯政府试图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格局,通过发行私有化证券的无偿私有化和竞标出售、拍卖等有偿方式打破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形成私营、个体、集体、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起初在小私有化阶段,由于公民之间购买力差距不大,国有资产较均等地为私有者占有;到有偿私有化阶段,俄罗斯通过“股票换贷款”等方式将石油、冶金、电力、通信等垄断性公司的控股权抵押拍卖,波塔宁、霍多尔科夫斯基、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弗里德曼、阿文和斯摩棱斯基等新兴权贵迅速成长起来,并深度干预国家政治,俄罗斯转向寡头资本主义。
  第二,自由化:主要包括经济自由化和外贸的自由化。①价格自由化: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放开了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3月底除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外全部消费品价格放开;4月除天然气、电力使用调节价外燃料价格放开。②对内和对外经营自由化:政府废除一切计划,取消国家订货,由企业自行决定经营活动。政府还废除了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减少对进出口的限制,规定任何企业可以自由从事对外经济活动。③金融自由化:俄罗斯建立两级银行体制,加快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实行利率市场化;同时开放外汇市场,实行经常项下统一浮动汇率制。由此,改革者确立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原则:金融和非金融企业成为市场微观主体,通过产品供求决定价格,并实现资源在市场主体间的流动与配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连接。
  第三,稳定化: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一方面从紧缩财政财政来看,首先是增税:政府规定恢复商品增值税,税率为28%;提高法人财产税和自然人所得税税率;开征石油天然气税等。其次是减支:削减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国家投资、军费开支和管理机关经费;控制靠预算支付的工资增长率,同时不与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挂钩。另一方面从紧缩货币来看,货币政策以控制货币发行、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采取控制财政透支、紧缩信贷、提高贷款利率等措施。
  总的来说,叶利钦摧毁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俄罗斯在不具备基础条件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市场力量,反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2.普京时期(2000—2008年):推行有秩序的自由经济
  普京执政的第一任期,俄罗斯经济从严重的危机状态摆脱出来,进入经济恢复增长期,人民生活有显著提高,出现预算盈余。这些都得益于普京对国家政策的根本调整,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体系保证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坚持把保持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放在首位。
  普京针对叶利钦所造成的困境,主要强调以下几点:强化中央权利力,积极推进政党制度改革,实现政治的安定有序;重新使一部分战略行业国有化并加以股份化改造,在具有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加强国家控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方面对内加紧推行税制改革,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从货币紧缩转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预算危机;提高职工工资、退休金和养老金,实施教育、医疗、住房和农业四大国家工程,切实加强社会保障,遏制人民生活贫困化过程;实行“既要重视西方,又要兼顾东方”的对外贸易政策,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放在优先位置,以积极姿态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
  普京的第二任期,坚持主权民主的核心思想,抓住世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历史机遇,在能源领域组建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对外推行能源外交,在积极吸引欧洲大国的能源投资,引进其先进的能源技术的同时,不断开拓东亚能源市场。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有利的市场行情,以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日益扩大,使俄罗斯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
  普京实行的一切政策走向都旨在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和强国地位。他实行的不是像叶利钦那样野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文明的、建立在法律与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在保持强有力中央控制下推行的市场经济。④
  3.梅普时期(2008年至今):通过创新推动经济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
  2008年5月,普京总统结束8年的任期,将国家最高权力顺利移交给梅德韦杰夫,但普京并未离开国家政权,8月被批准为总理。梅德韦杰夫继续沿着普京的路线,经济现代化改革得以全面推行。
  2008年国际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给俄罗斯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意识到改变自身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独立性的重要性。梅普先后推出《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反危机计划和“经济现代化”方案。这三者一脉相承,最终目标都是使俄罗斯从能源出口型的经济模式转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梅普政策中主要强调以下几点: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水平;集中俄罗斯现有科技力量,从新能源、核技术、超级计算机、空间和通信、医疗领域高新技术研发五大战略领域取得突破;摆脱依赖能源和矿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推广节能设备,发展创新型经济;调整外交政策,稳步推进俄白哈经济一体化进程,创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联盟”。
  2012年3月4日,普京毫无悬念地再次赢得总统选举,梅德韦杰夫改任总理。普京在竞选纲领中提出俄罗斯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新经济,即实现高效低能耗的创新型经济,加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确保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达的服务业、高效的农业实现协同发展。在对外方面将强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三、俄罗斯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迁
  曲折的改革历程使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发展经历巨大的起伏,经济转型与升级的重任仍艰巨而漫长。
  1.俄罗斯经济总量的变迁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从大幅衰退到恢复性增长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激进改革造成一系列经济危机,GDP持续下降,1992—1999年GDP总量从4898亿美元下降到1957亿美元,年均下降14%。1999年,普京开始实行有秩序的市场经济,经济持续复苏,GDP总量从1999年的195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08亿美元,增长8倍多。俄罗斯在经历数年的经济衰落后实现GDP的恢复性增长,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联动效应,外汇储备开始增加,失业人数明显减少,实现汇率稳定。与此同时,依靠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俄罗斯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世界能源价格下降,俄罗斯经济一路下滑,当年GDP较2008年减少438亿美元,出现7.9%的负增长。2010年经济逐渐恢复,在欧债危机和国际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的外部环境下俄罗斯经济一度走强,实现V字转型,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2年经济继续增长,GDP达到19779亿美元(如图4-1所示)。
  从GDP构成来看,俄罗斯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拉动,其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总额占GDP的60%以上;投资拉动比重2012年为67.1%,较2011年有所上涨。此外,对外贸易也是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了50.9%(如图4-2所示)。
  2.俄罗斯经济结构的变迁
  20世界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济结构日趋合理,能源原材料部门占比较大是产业结构的突出特征。
  从总的产业结构来看,俄罗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并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16.6%降到2012年的3.9%;第二产业比重在1990年比重最高,达到48.4%,苏联解体后有所下降,基本保持在30%~40%。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35%升至2012年的60%,上升25个百分点,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如图4-3所示)。
  从就业结构来看,1991—2011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农业就业占比由14.2%下降到9.7%,工业就业占比由39.8%下降到27.8%,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由45.7%增加到63.7%,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上发挥积极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就业结构的优化(如图4-4所示)。
  事实上,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虽然保持不断优化的状态,但在2000年以前,实际上是经济危机导致工农业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的服务业的相对增长,是经济衰落状态下的虚假优化。2000年以后,结构优化才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得益于以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农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改革,2000—2012年俄罗斯农业产值都有较快增长。种植业从3947亿卢布增长到14747亿卢布,小麦、黑麦、玉米等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畜牧业也从3477亿卢布增长到17157亿卢布,肉、蛋、奶和羊毛是主要畜产品,但总体落后于种植业。此外,联邦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加快农业产权改革,农业企业、居民副业,以及农场经济都成为农业的重要经营方式,农业不断朝着规模化和效益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苏联时期挤压农业为重工业积累资金的影响,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俄罗斯农业产值仅仅占到世界2%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如表4-1所示)。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俄罗斯过度依赖原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类产品的生产,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6年的57.4%上升到2011年的66.4%。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换取外汇,有利于币值稳定,但它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很容易受到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产生的资源转移和支出效应很容易削弱其他行业的竞争力,从而患上“荷兰病”。二是制造业部门的比重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2.6%降至34.6%,其中重化工业比重较大,轻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工业化进程从轻工业过渡到重化工业的一般规律(如表4-2所示)。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由于私有化的改革和市场型服务机构的建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主要服务业的增加值为5.8万亿卢布,2012年已上升至32万亿卢布,年均增速达到18.6%。其中,流通性服务所占比重最高,一直保持在50%左右,批发零售以及通信等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衡量产业演进重要指标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增长最为迅速,从2000年的1.3万亿卢布增长到2012年的8.6万亿卢布,其中金融业等相关商业服务的增长表现最为明显,2000—2012年年均增速为23.6%,超过生产性服务业产值20.8%的总增速。此外,消费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等公共服务比重也有所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服务业虽然占据GDP较大的比重,但劳动密集型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馆和旅店业及交通和通信业比重较大,而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比重较小,内部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如表4-3所示)。
  四、俄罗斯贸易格局的变动
  俄罗斯经济增长与产业状况深刻影响其外贸发展,依赖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出口成为俄罗斯外贸发展的鲜明特征。
  1.从商品贸易规模来看,近年来增长迅猛,一直保持顺差
  近年来,俄罗斯商品贸易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期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稍有下降。1996—201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从1493亿美元增长到8410亿美元,平均增速11.4%,其中出口额由887亿美元增长到5248亿美元,进口额由606亿美元增长到3162亿美元,贸易顺差从231亿美元增长到2086亿美元(如图4-5所示)。
  从俄罗斯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重来看,1992年占比为1.26%,2000年衰落到1.74%,此后逐年攀升,到2012年,俄罗斯商品贸易占到世界总额的2.35%。
  2.从贸易结构来看,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
  2000—2012年,俄罗斯的贸易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出口方面来看,始终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的出口为主,其中初级产品的出口从440亿美元增加到2757亿美元,半成品的出口从366亿美元增加到2034亿美元,这两部分的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90%左右,同时它们也是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2000—2012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6.5%和15.4%。这显示出俄罗斯作为国际分工中初级产品供应者的显著地位。从进口看,2000年俄罗斯进口是以半成品为主,为101亿美元,占总进口33.8%。2012年俄罗斯对半成品的进口比重下降11.6个百分点,而消费品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商品,达到1040亿美元,占总进口的33.1%。零部件成为进口增长最快的商品,2000—2012年平均增速达到28.7%(如表4-4所示)。
  对于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而言,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俄罗斯主要向中国输出初级产品和半成品,2012年分别达到242亿美元和91亿美元,占到该年出口中国商品总额的68%和25%。主要从中国进口消费品和资本品,2012年达到173亿美元和167亿美元,这两者占到进口总额的65%左右。中俄贸易主要处于产业间贸易的发展阶段。
  俄罗斯产品结构单一导致进出口结构的畸形,这一现象在促进俄罗斯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的同时,也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依赖较大等问题。俄罗斯必须通过发展创新经济,促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外贸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3.从地区结构来看,正从欧洲转向东亚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独联体范围内进行。随着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系的扩展,与欧洲的贸易占据主体地位。2000年,俄罗斯43.8%的出口和35.3%的进口主要与欧洲国家展开,出口这一比重到2006年达到峰值,50.5%的出口流向欧洲,40.3%的进口源自欧洲;随后,俄罗斯与欧洲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与东亚的贸易比重逐步上升。2012年,俄罗斯14.1%的出口流向东亚,从东亚的进口比重达到27.4%,为历史最高值(如表4-5所示)。
  在欧洲内部,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荷兰、德国、意大利,它们与俄罗斯的贸易额达到俄罗斯贸易总量的24.1%。在亚太经合组织内,俄罗斯主要与成员国中国、美国、日本发生贸易,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原料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俄罗斯与独联体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与各个国家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形成都有利于贸易额的增加。其中,主要的伙伴国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贸易额为451.5亿美元和357.3亿美元,占俄罗斯贸易总额的5.4%和4.3%(如表4-6所示)。
  4.从俄罗斯的服务贸易来看,表现为逆差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服务贸易规模随着经济的复苏逐年扩大,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266.1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9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97.6亿美元增长到677.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6.1%;进口额从168.5亿美元增长到1259.8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6.7%,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如图4-6所示)。从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来看,俄罗斯所占份额较小,1994年占比为1.1%,1997年升至1.3%,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滑至1999年的0.8%,而后逐步回升,2012年,俄罗斯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比重为1.9%。
  从服务出口结构来看,流通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占有较大比重,生产性服务增长较快。其中,流通性服务主要由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构成,2012年服务出口分别占总出口的28.5%和32.1%。消费性服务主要由旅游构成,2012年服务出口占出口的18.91%。而由金融保险和建筑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比重仍然较小,但增速较快。2000—2012年由3.05亿美元增加到63.9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28.9%。进口贸易结构呈现与出口类似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俄罗斯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俄罗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保险、计算机等新兴服务业也已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如表4-7所示)。
  五、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形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提出的促进亚欧合作的发展构想,作为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转型国家以及欧亚大国,俄罗斯有可能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要参与方。
  首先,俄罗斯具有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可能性。激进的转型过程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通过阶段性政策调整,俄罗斯逐步稳定国民经济,并确定《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由此产生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需求。第一,俄罗斯先进产业衍生与发展需要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国家,能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俄罗斯拥有显著的能源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俄罗斯能够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中获得切实利益;第三,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主要与欧洲深化经济合作,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以及乌克兰危机等使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恶化,推动市场多元化、加强与亚太的合作,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同样考验着转型中的俄罗斯,这使中俄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有着共同的立场,作为同样谋求提升国际地位的地区大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双方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国际公共问题,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
  其次,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存在不确定性。第一,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的大国,苏联解体以后,一直致力于推动独联体国家间的合作,并强调自身主导权,比如俄白哈经济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参与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有可能降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增加俄罗斯参与的不确定性。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如果延续自由市场原则,很可能把能源优势国进一步锁定在外围地位,这不利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从而影响俄罗斯的参与热情。第三,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一定程度上与大国间关系状况密切相关,欧美作为全球最主要经济体,其对俄政策将深刻影响俄罗斯外交政策,从而使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具有一定变数。
  最后,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取得初步进展。近年来,俄罗斯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加速远东西伯利亚的开发和现代化,扩大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在2013年普京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亚太地区被称作“发展最快的地缘政治空间,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正在向其转移”。其中,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俄罗斯抓住机遇,中俄战略协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政治上复杂而敏感的边界问题得以缓和;经济上两国贸易额逐步增加,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卢布和人民币在两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文化上以互办国家年为标志,涉及经贸、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两国人民更加接近;外交上,两国同时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框架内保持密切联系,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亚信峰会前后,中俄不仅举行高级别的联合军演,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问题上均行使否决权,而且还签署了总价值4000亿美元的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协议。普京表示,俄方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⑤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是建立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市场纽带,加强各国之间能源、投资、技术、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最重要的经济体,必将在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有必要夯实和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审慎应对两国合作的潜在不利因素,以争取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度参与,以及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①程亦军.俄罗斯科技现状与创新经济前景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11):8.
  ②俄将动用国家福利基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EB/OL].新华网,2013-06-21,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3-06/22/c_124894359. htm.
  ③普京设立反腐局严打腐败,俄官员称十分必要[EB/OL].环球网,2013-12-04,http://world. huanqiu. com/exclusive/2013-12/4627143. html.
  ④陆南泉.俄罗斯经济二十年(1992—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
  ⑤普京:俄方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证券时报网,2014-05-20.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