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8.9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科技合作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意愿及领域不断扩大,范围逐渐拓展到科技、教育、能源与安全等方面。其中,科技合作正支撑产业进步从而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借助“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提供的良好平台,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的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而双方能够进行如此频繁有效的合作,是由中国及中亚国家的国情决定的。
  1.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区域位置上的优势
  中亚国家地处亚洲和欧洲之间,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中国向西开放更加便捷,这成为通往俄罗斯、东欧国家及地区的门户。随着国家战略政策的改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经济中心渐渐由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发展,主要通过中亚国家与沿线国家进行各方面合作。因此,中亚国家枢纽地位十分重要。①中国濒临太平洋,中亚国家也希望能够通过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开展合作。这样不仅可缩短运距和运期,还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此外,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中亚”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与中亚经济圈正在吸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亚欧大陆桥发展与这些国家的经贸与技术合作关系是双方最方便快捷的通道。②中亚国家一旦发挥它连接中国与中亚、亚洲与欧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能使双方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③双方开展科技合作,并不仅仅是使双方的科技实力有所提升,而是使双方在对外发展及经济等方面实力都有所增强。
  2.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科技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
  受苏联经济分工的影响,中亚国家着重发展采掘业、化学工业、核工业和农牧业等产业,忽视发展加工工业和消费品生产,农、轻、重产业比例失调。而近年来中国各产业协调发展,在轻工业、食品加工工业和加工工业方面的科技领先于中亚国家。中国可以借这方面的优势帮助中亚国家发展相关产业。此外,中亚国家在矿藏勘探、棉花种植、治沙防沙、地震研究领域的成就值得中国学习。因此,中国和中亚国家在技术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④
  3.科技合作有助于相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面临资源开发的问题。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而中国随着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极有可能成为限制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中亚国家一样,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但如何更高效地开采、利用这些资源成为双方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最重要的领域应为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及相关运输产业。此外,中国西北部与中亚国家地理位置临近,面临着共同的环境问题。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与城市应如何发展,是双方都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西北部与中亚国家的自然环境及自然条件极其相似,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燥、风沙大、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开发等方面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双方就以上方面进行科技合作,对解决当地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最具有优势的就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如何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共同任务和课题。这些国家和地区需要通过发挥科技的基础力量,发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作用,把自然状态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优势,然后转变为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走上繁荣、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定自身的国际地位。在21世纪,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资源开发,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巨大代价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而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开发质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说明科学技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合作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科技合作现状
  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交流进一步的深入,双方的科技合作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从农业科技、能源科技和气候环境合作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分析。
  1.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农业领域也引入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科技合作的优势十分突出。
  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粮食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业是中亚国家的长处所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使得中亚国家在种植和养殖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中亚国家的种子资源储备量也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但是中亚国家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平均产量低,资源消耗大,在现有条件下增产压力大且技术落后,急需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品种质量和粮食产量。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技术不断成熟,但是在育种和良种培育等方面中亚国家远远领先于中国。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气候相似,土壤相近,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客观基础,可以各取所需,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⑤
  在棉花的生产方面,中亚五国的优质棉花品种有着完整的收集和保存体系,众多的农业技术研究所如棉花选种和良种繁育研究所、棉花栽培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在棉花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灌溉制度等方面不断探索,加快了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化的进程,同时也保证了这些国家棉花新品种选育方面的优质资源。中亚国家拥有世界领先的人工气候室,用于研究棉花的加代繁殖,缩短棉花的种植周期。中亚国家在棉花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使得中亚棉花的种子优良,产量丰富,含油率高,生长周期短,抗虫病害能力强,比较适合中国引进从而推广种植。⑥
  中国在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等技术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新疆天业集团执行中国政府援助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向中亚国家推广节水灌溉产品。该产品的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8,这使得中亚干旱缺水的国家看到了农业增收的希望,目前中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都已经引入这一技术,在塔吉克斯坦已推广应用14985亩,使作物单产由原来的每公顷1.1吨提高到3.5吨。中亚各国由于机械制造业落后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的平均水平不高,需要进口质量优良,价格适宜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中亚国家可以通过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和亚欧博览会等平台引入中国农业种植和收割的机械生产、小型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生产等方面技术。
  除了在棉花、粮食等作物的品种资源共享、良种引进与栽培、农业生产设备的机械化与现代化和节水灌溉等方面合作外,中哈联合防治蝗虫灾害合作也富有成效;中国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在塔吉克斯坦落成,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得到中亚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好评。随着合作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双方在农业科技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共享、研究人员交流、双方联合培养种植、良种采集和培养等方面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⑦(如表8-45所示)。
  2.能源科技合作现状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能源已经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在此情况下,寻求与更多国家进行能源科技合作,制定能源发展综合战略,实施能源进口来源、运输线路多元化已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取得巨大进步。在能源勘探、开发、投资等领域,2003年3月,中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BG国际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后者在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1/2权益;2004年,中石化国际工程公司通过用中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向哈方提供工程技术服务的方式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勘探市场;2005年10月,中油国际公司又全资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开辟了中哈油气合作的新局面;2008年,中油技术开发公司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超过数亿美元的油气勘探钻井设备。
  在能源产业的中游领域,也就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运输系统方面,双方也有许多合作。2004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负责中哈原油管道的项目投资、工程建设、管道运营管理等业务。二期工程于2009年7月建成投产,从哈萨克斯坦西部到中国新疆全线贯通。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修建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和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的问题上。在与中国于2008年8月签订框架协议后,依据协议,土方将每年向中方售出超过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在这样的背景和合作基础下,借由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一步发展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能源科技合作是极具意义的,对双方大有裨益。
  3.气候环境科技合作现状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气候环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气候的异常,环境的恶劣,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更多的是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改善恶劣气候、保护环境应当成为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而这绝不能仅靠一国之力。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规则与协议的签订上表明改善气候、保护环境的态度。一方面是基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与其他成员国就气候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近年来,在上合组织的推动下,各成员国增加了关于地区环境议题的高层次对话。会议还发表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气候环境合作宪章和宣言,以此表明上合组织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立场,特别强调各成员国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变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也明确提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鼓励各成员国之间针对环境保护进行区域合作。无论在2004年的《塔什干宣言》、2007年的《比什凯克宣言》、2008年的《杜尚别宣言》、2009年的《卡捷琳堡宣言》还是2011年的《阿斯塔纳宣言》,都不同程度的提出要将气候与环境保护作为成员国合作努力的一个方向。为更好落实上述宣言的各项成果,上海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也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讨论地区气候变化现状以及建立气候合作常态机制等事宜。同时,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也积极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组织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以共同推进环境合作。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先后加入各项公约,承诺参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广泛参与相关领域政策及法律文书的制定,努力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提升环境气候技术的发展,增强各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国与中亚国家也从实际行动上进行气候环境科技合作。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赠送风云卫星广播接收系统,并无偿援助塔吉克斯坦国家气象中心价值100万美元的气象设备,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准备启动超过115亿元的气象工程,对沙尘暴进行监测,以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关于沙尘暴的研究,为防治沙尘暴提供支持。由于广泛深刻的合作,中方和哈方在气候环境科技合作方面取得瞩目的成绩。早在20年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就针对气象科技方面加强双方的天气预报、区域气候变化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关于卫星资料方面。中哈双方又在2009年就短期天气预报、卫星资料、沙尘暴防治等相关方面进行合作。而且,为使哈萨克斯坦提高其对大气层的无线电探测水平,中方还向哈方赠予1500个高空探测气球。双方的研究机构也相互合作,就一些气候环境问题共同展开研究。⑧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1.大型合作项目匮乏,缺乏政策规范
  虽然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有诸多的科技合作项目,合作领域也比较广泛,如在新疆建立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在中亚国家建设野外科学监测站点和科学试验示范点,在中亚国家实施国家科技援外项目,建立众多的中国科技园和中国农业示范基地,但是双方科技合作的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大型合作项目匮乏。效益好的项目少,而短、平、快的项目多,小企业居多而大中型企业少,以国家牵头的大型项目的集团规模有限,科技辐射的范围较小,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也难以引起所在国家的重视。⑨
  从宏观角度看,双方的合作缺乏发展规划,没有对科技合作方向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中亚国家的政策研究不透彻,因此,中国与中亚的科技合作难以规范,双方的政策也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而容易造成政策间冲突而难以落实。
  2.科技合作不深入,机制不完善,形式单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的主要形式为科技考察与学术会议,相互交换科学研究资源等,合作的力度不够深入,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交流仍然存在着阻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的深层次合作只存在于有限领域,如主要投入在农业和能源方面,规模效应小,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不高。
  双方共同面对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领域科技合作项目少,掌握现代科技技术和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稀缺。科技合作平台机制尚不完善,各国政策不对称,所遵守的准则不一致,没有良好的科技交流合作空间,也阻碍了科技合作形式的进一步多样化。正是由于中亚国家的法律法规普遍不完善,才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不健全,合作行为不够规范,大大增加双方交流的阻力和摩擦力。
  3.中亚局势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中亚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苏,中东地区的动荡,中亚作为交通枢纽和各方力量的交汇点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都建立了军事基地,而欧盟和北约的力量也不断向中亚渗透,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伊斯兰宗教团体、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以及有组织的跨国走私、贩毒犯罪集团都在中亚十分活跃,各种力量在中亚交织并较量,这使得中亚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大大增加中国在中亚进行科技合作的成本与风险。⑩
  中亚各国内部环境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民族问题迭起、宗教复兴、社会失序以及政府腐败和各国开放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东突力量在中亚的发展使得中国科技交流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毒品走私和相关的犯罪活动恶化中亚各国的安全形势,也阻碍了和中国的交流合作;政府人员滋生腐败,公共权力寻租和“搭便车”的行为无疑加重中国与中亚合作时的成本。
  四、解决对策
  1.加宽、加深科技合作领域
  随着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应该关注交通、通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非资源、社会民生领域,一方面拓展区域内公路、铁路、电力、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另一方面挖掘高科技等新的合作增长点,加大对信息、生态和通信化工等领域的投入,以经济合作技术项目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11)
  从合作形式来看,从人员和信息交流的单一模式向设立共同目标,建立联合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模式转变,从而充分发挥科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从而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际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2.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合作机制
  政府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需要制订长远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关注双方的长远利益与共同利益;此外,中国应与中亚国家通过上合等组织,加强引导,规范行为,使合作具有更强的目标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合作成果。
  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合作机制,弥补相关机制的漏洞,加强多边合作,加大对上合组织和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等机制的投入,增强合作机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国际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国际法律的约束力,促进合作机制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3.减少合作的壁垒,改善科技交流合作的环境
  信息流通是科技合作的前提与先导,而中国关于中亚国家科技系统的数据十分缺乏,对中亚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仍然一知半解。中国应主导建立、健全高效的信息交流体制和机制,以掌握对方完整的基础性数据,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开拓科技合作领域,整合资源,营造畅通的信息交流环境,提高合作效率。(12)
  中亚国家普遍存在通关效率低,企业注册、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申请等手续繁杂,审批复杂等问题,这些壁垒无疑加重中国企业的负担。政府应与中亚各国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利用国际规则来减少合作时遇到的阻力,政府高层亦应积极交流,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双方更好的合作。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中国应把握全局,抓住机遇,充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亚欧博览会和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等平台,扩大科技合作领域,加深科技合作力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以科技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化水平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①中国西北与中亚五国经贸发展研究[EB/OL].http://max. book118.com/html/2014/0502/8027548.shtm.
  ②王海燕.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及技术合作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1998(1).
  ③刘清鉴.机遇与挑战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1994(4).
  ④王海燕.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及技术合作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1998(1).
  ⑤刘新宇.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有望成亮点[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607/c70846-21769799. html。
  ⑥王海燕.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8).
  ⑦李豫新,朱新鑫.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9).
  ⑧朱新光,张深远,武斌.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⑨贺西安,任虹,张小云,李江.浅谈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6).
  ⑩中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趋势[EB/OL].http://opinion. huanqiu. com/opinion_world/2013-06/4046317.html.
  (11)陈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模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董平.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J].中亚信息,2004(8).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