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3.2 四夷入贡
作者:石云涛
3.2.1 “以其职来王”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王朝建立后,那些处于边远荒服的戎狄“以其职来王”〔1〕,即携带其方物朝见周王,其中包括中亚地区的渠搜、康民等游牧部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武王伐纣而营洛邑,复居于丰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2〕周成王时平定殷代奴隶主的叛乱,四邻民族都来朝贺,《逸周书》记周成王时朝见诸侯及四方蛮夷之礼,提到西方的有禺氏献騊駼,大夏献兹白牛,犬戎献文马,渠叟献鼯犬,匈戎献狡犬,康民献桴苡。〔3〕
据先秦文献记载,周代的乐舞中已经融入四方少数民族的节目。《周礼·春官》云:“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吹而歌之,燕(宴)亦如之。”〔4〕除四夷之乐外,四方的民间乐舞即所谓“散乐”,也有名为旄人的专职人员采集和施教。传说中也有域外乐舞传入。《述异记》卷上云:“周成王元年,贝多国人献雀舞。周公命返之。南海中有轩辕丘,鸾自歌,凤自舞,古云天帝乐也。”〔5〕
传说中西域之杂技幻术周时已传入中国。据王嘉《拾遗记》卷2记载,伴随有歌舞表演的域外杂技幻术也有输入。“(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或化为群犀、象、师子、龙、蛇、火鸟之状;或变为虎兕,口中生人,备百戏之乐,宛转屈曲于指掌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飚忽,玄丽于时,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亡精,代代不绝,故俗谓之婆猴伎,则扶娄之音,讹替至今。”〔6〕
3.2.2 越裳献白雉
越裳献白雉是西周时一大盛事。传说中尧时曾来朝贡的越裳国,周初又来入贡。《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十年,“越裳氏来朝”〔7〕。《韩诗外传》云:“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8〕越裳,古代国名、氏族名,又作越常、越尝。把三苗同秀和越裳献白雉联系起来,认为都是天下太平同一的征兆:
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9〕
白雉是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西周成王时越裳国献白雉,被认为是周公治致太平的结果。中国古籍中关于越裳的记载,最早见于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周成王十年,“越裳氏来朝”〔10〕。西汉伏生《尚书大传》云:“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11〕《周礼》云:“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12〕越裳,古代国名、氏族名,又作越常、越尝,其故地迄无定论,异说纷纭。〔13〕汉代以前,古代文献记载的越裳,系指我国南方荒远之国,但具体位置不详。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
大驾指南车……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匹、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窭将送至国而还至。〔14〕
由扶南、林邑沿海行,到越裳须坐船“期年”(即一年)。张星烺认为海行如此之久,似乎不在今越南,应该更加遥远。张星烺从法国鲍梯之说,认为“越裳”不在今之越南,而在迦尔底(乃古巴比伦人的一个王国)。〔15〕有人认为越裳在越南,越南学者陶维英《越南古代史》说:“在扬子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族的一个国家越裳国,是可能确实存在过的。因此,今日越族的一些后裔民族,其中包括越南在内,他们仍然还追溯着越裳,并被他们视为自己的祖国。”〔16〕黄现璠认同张说,以为越裳在赤道非洲。他说:“陶把越裳当作是周代越南的一个国名。又把我国长江流域地区,视作越南古代越裳国的领土,这是缺乏地理常识。”“陶维英称越裳,是越南人的祖国,恐怕越南人也不承认。他以长江地区,属于越裳领土,可能别有用心。”〔17〕有人认为向周成王献白雉的越裳,应该在今老挝或缅甸。韩婴《韩诗外传》云: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18〕
清魏源《圣武记》卷7释此条云:“老挝,即古越裳氏。”以为越裳是在老挝与缅甸一带,以为越裳即是今天的缅甸掸人,根据“裳”“掸”两字的对音,掸族自称“傣人”,和泰国人同源。汉代以后史籍多以今越南中南部为周越裳氏的故地。按照《尚书大传》云“交阯之南有越裳国”,交阯之南在今越南南部。东汉扬雄《交州箴》云:“交州荒裔,水与天际;越裳是南,荒国之外。爰自开辟,不羁不绊,周公摄祚,白雉是献。昭王陵迟,周室是乱。越裳绝贡,荆楚逆叛。”〔19〕也以为越裳在交州之南。三国以后,九德郡设越裳县,位今越南义静省南部的河静(Ha Tinh)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林邑记》云:“九德,九夷所极,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20〕三国吴时曾置越裳县,属驩州,驩州州治在今乂安地区,越裳在其南。据黄盛璋考证,此越裳县当在今越南德寿附近。〔21〕陶维英以长江流域以南皆属越裳国,又以越裳国视为越南人的祖国,固属别有用心。但古越裳国或在今越南境内,符合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
3.2.3 肃慎贡楛矢
与越裳献白雉并称的盛事是肃慎贡楛矢。
楛矢是以楛木做杆的箭。“楛”是荆之类的植物,楛木材质坚直,且不因燥湿变形,宜做箭杆。把楛木截做箭杆,配上石砮,就是楛矢。这种楛矢以古代东北亚地区肃慎人的产品最为精良,古代肃慎人是用青石做箭头,把这种做镞的尖石头底部撍出个卯,装在用楛木做成的箭杆上,用胶固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楛矢石砮”〔22〕。楛矢很早便传入中原地区,绵历千载,楛矢曾一直是东北地方政权向中原王朝入贡的器物产品,甚至成为代表东北地区入贡中原物产的泛称。肃慎后来先后有挹娄、勿吉、靺鞨、黑水靺鞨、女真等称呼,一直以楛矢石砮作为贡物保持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生活在东北亚的肃慎氏,很早便将楛矢进贡中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条记载:“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23〕息慎就是肃慎,这是楛矢传入中原的最早记载。据推算,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乃公元前2103年。就是说,早在距今4100多年前的虞舜时代,息慎人就已生活在相对于中原来说的东北地区,并向中原贡献“楛矢”。关于肃慎人的生活区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24〕不咸山即长白山,在古代的各种书籍里,长白山称呼极不统一,最早叫不咸山,后来又有“徒太山”“徒白山”“太白山”“太皇山”之称。直到东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辽和金之后,对于东北的这座高山才统一称呼为长白山。〔25〕《晋书·肃慎氏传》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26〕这样肃慎氏之国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定位,其生活的大致区域在今长白山北,东濒大海,即今之东海。北至何处,古时人们一直不甚明了,直到唐杜佑著《通典》,仍云“不知其北所极”〔27〕。今人判断大致在黑龙江中下游。〔28〕
然而,长白山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的长白山将黑龙江省的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都包括在内。实际上由此到北直至黑龙江的入海口,东抵日本海,西接松嫩平原,都是肃慎人的活动范围。乌苏里江整个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应是他们的核心地带。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的饶河农场有一座山名叫楛矢山,其义当与其地生产楛矢有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编《黑龙江农垦地名录》记录,在黑龙江饶河农场有“楛矢山”,云:“古代该山多茶条槭,用以做箭杆,故得名楛矢。位于大班河与蛤蟆河之间,农场场部以西,东西7公里,南北10公里,为一大山群,主峰楛矢山,海拔264.7公尺。”〔29〕这应该是肃慎人制作“楛矢”的一个中心。清代学者曾判断,肃慎国在今宁古塔一带。吴兆骞曾被贬宁古塔,“以为石砮出混同江中”。魏源《圣武记》“古肃慎氏之国”条云:“肃慎国在今辽东吉林宁古塔地,女真为肃慎之转音,楛矢肇骑射之俗。”〔30〕
宁古塔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公元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以副都统镇守此地。魏源判断肃慎国在吉林宁古塔地,从肃慎人后来的发展来看,大致范围不错,但于肃慎人最初的区域来看,可能偏南了一点儿。因为肃慎人起初主要生活在这里以北的地区。
饶河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自公元前2200多年的唐虞时代到公元前476年左右的春秋时期,肃慎人就在饶河地域居住,这里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孕育了优秀的古代文化。当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13000年前饶河县就有远古人类活动。饶河县城南的小南山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东部的一处旧石器遗物点,出土了一些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古人石制工具,猛犸象化石,夹砂粗口陶器,玉璧玉珠等。20世纪60年代,小南山出土圭叶形石器,专家鉴定为远古时期的“礼器”,是部落首领的标志物。在同一区域,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发掘出直径7米的圆形居住面,内有瓢形烧水坑,地面上有大量的石片、石核、石料等堆积,并有打制而成的石矛、石镞、刮削器、尖状器及磨制的石簇、石斧等,共84件。专家们由此断定这是一个石器作坊,应该是肃慎人制作“石砮”的一个地点。1991年,在小南山顶发掘出一座双人合葬墓,墓中文物散失,追回126件,有石器、玉器、牙坠饰等,仅玉圭、玉环、玉玦、玉簪、玉匕、玉斧、玉璧等就占了66件,数量占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出土新石器时期玉器的60%以上。两尸骨脚下堆放有整齐的石镞,镞头向东。〔31〕小南山距离楛矢山不过30公里,这里制造的石砮,可能就用于楛矢的制作。与其相匹配的箭杆和弯弓,则是在楛矢山里完成的。
制作楛矢石砮的材料并非只东北肃慎地区有。据《尚书·禹贡》记载,荆州贡物有“楛”“砮”,梁州也有“砮”。《孔传》云:“楛,中矢幹。”北方中原地区也有“楛”。《诗经·大雅·早麓》云:“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孔颖达疏引陆玑云:“楛,其形似荆而赤茎似蓍。上党人织以为牛筥箱器,又屈以为钗。”“旱”指今汉中郡南郑旱山,〔32〕上党则在今山西。《韩非子·十过》:“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获蒿楛楚墙之。有楛高至于丈,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虽菌馀之劲弗能过也。”〔33〕看来,最早制作楛矢石砮的材料未必尽出于肃慎,荆州所贡楛、砮和梁州所贡砮可能也曾用于制作楛矢石砮,豳以北地区的楛木至唐代仍制作箭杆。可是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呢?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云:
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既进谒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脊,其廉可刿,而其质则石也。曰:异哉!此孔子所谓楛矢、石砮,肃慎氏之物也。何为而至此哉?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既祷,则使没人求之,一探而获。谨按《禹贡》:荆州贡砺、砥、砮、丹及箘、簵、楛,梁州贡璆、铁、银、镂、砮、磬。则楛矢、石砮,自禹以来贡之矣。然至春秋时,隼集于陈廷,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时人莫能知,而问于孔子。孔子不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慎,则荆梁之不贡此久矣。颜师古曰:“楛木堪为笴,今豳以北皆用之。”以此考之,用楛为矢,至唐犹然。而用石为砮,则自春秋以来莫识矣。可不谓异物乎!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陈于路寝,孔子履藏于武库。皆以古见宝。此矢独非宝乎?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乃特为出此宝。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34〕
苏轼此文中疏于考证处,洪迈已经指出。〔35〕但苏轼根据《国语》中记载,孔子只提到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不提荆梁之贡,断定那是因为孔子之前,荆梁二州之地已经很久不以此作为土产朝贡了,却有道理。荆州所出之楛是否与肃慎之楛为同样的植物,没有见到有人考证。肃慎之楛或许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植物,与《禹贡》中之楛不同;或许是同样的植物,但作为制作箭杆的材料更优于荆州之楛,因为我们知道荆州与东北肃慎地区的气候风土差别极大,同样的植物其材质性能差别应该是很大的。不然,为什么长期只有东北的楛矢石砮为人津津乐道,却没有人提到荆州的呢?
从虞舜时代起,很长时间里不见肃慎氏再贡楛矢,直到周朝建立。夏商时期为什么不见肃慎氏之贡,《后汉书·东夷列传》云:
《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36〕
由此看来,应该从东夷与中原地区关系来分析问题,那时东夷与夏、商的关系都出现过紧张和对立。古代的入贡往往有表示臣服和敬德之义,东夷人对夏商一直是“或服或叛”,故不以楛矢石砮入贡。肃慎在周武王灭商后,向周进贡楛矢,周武王、成王时,肃慎人都曾以楛矢石砮来贡。“周武王克商,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以诫王。自是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弩,长尺有咫。”〔37〕所以,《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弩、楛矢。”《竹书纪年》“周武王”条记载:“十五年,肃慎氏来宾。”〔38〕“周成王”条记载,九年,“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39〕。《尚书·周书》记载:“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40〕此后或服或叛,康王时曾来进贡,其贡物当然也少不了楛矢。
3.2.4 倭人贡鬯草
西周时倭人曾进贡鬯草,见于东汉时王充《论衡》的记载,书中多次记述了倭人向周朝进贡的事:“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食白雉,服鬯草,不能除凶。”〔41〕“白雉贡于越,畅草献于倭。”〔42〕“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43〕越常即越裳,越裳为海南古国;倭人即日本。畅草即鬯草,鬯通畅;鬯,许慎《说文解字》云:“以秬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44〕“一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郁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诗·大雅·江汉》云:“厘尔圭瓒,秬鬯一卣。”毛氏注:“秬,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45〕《周礼·春官宗伯》有“郁人”即“鬯人”:“郁人掌裸器,凡祭祀、宾客之裸事,合郁鬯以实彝而陈之。”〔46〕“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47〕则鬯是用米谷与郁草酿成香酒,用以祭神,是周礼的一种祭神仪式。倭人向周成王贡鬯草,供周人与黑黍合二者以成鬯酒。
〔1〕徐元浩:《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页。
〔2〕《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81页。
〔3〕佚名:《逸周书》卷7《王会解》,收于《汉魏丛书》,第286页。
〔4〕《周礼注疏》卷24《春官》,收于《十三经注疏》,第802页。
〔5〕〔梁〕任蚄:《述异记》卷上,收于《汉魏丛书》,第698页。
〔6〕〔晋〕王嘉:《拾遗记》卷2,收于《汉魏丛书》,第713页。
〔7〕〔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7,收于《二十二子》,第1075页。
〔8〕〔汉〕韩婴:《韩诗外传》卷5,收入《汉魏丛书》,第47页。
〔9〕〔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5,《汉魏丛书》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10〕〔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7,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4页。
〔11〕《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35页。
〔12〕〔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6,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99页。
〔13〕参何平:《越裳的地望与族属》,《东南亚》2003年第3期,第51—58页。
〔14〕〔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李成甲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5〕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上古时代中外交通》,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版,第27、64页。
〔16〕〔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第一篇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3页。
〔17〕黄现璠:《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悼念中外景仰的史地权威顾颉刚先生》,见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7页。
〔18〕〔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5,《汉魏丛书》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19〕《艺文类聚》卷6《州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20〕〔北魏〕郦道元撰,陈桥译校证:《水经注校征》卷36,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99页。
〔21〕黄盛璋:《道明国考》,见氏著《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902年版,第434页。
〔22〕楛矢之形制,《国语·鲁语下》云:“长尺有咫。”《史记·孔子世家》裴骃集解引韦昭曰:“楛,木名;砮,镞也,以石为之。八寸曰咫。”《新唐书》卷219《北狄传》“黑水靺鞨”条记载:“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楛砮遗法。”
〔23〕〔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2,收于《二十二子》,第1053页。
〔24〕袁珂:《山海经校译》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4页。
〔25〕〔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7《岁时杂记》云:“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其山禽兽皆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96页。《辽史》卷46《百官志》记载,辽置有“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圣宗统和三十年(1012年)云:“长白山三十部女直乞授爵秩。”《金史》卷35《礼志》记载:“长白山在兴王之地”;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金史》卷135《外国》下记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也。”清代沿用长白山名。
〔26〕《晋书》卷97《四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4页。
〔27〕〔唐〕杜佑:《通典》卷186《边防》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21页。
〔28〕王世选、梅文昭修纂:《民国宁安县志·舆地》“疆域沿革”,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29〕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编:《黑龙江农垦地名录》,齐长伐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30〕〔清〕魏源:《圣武纪》卷1,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5页。
〔31〕参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1972年第2期,第32-34页;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第1期,第49-52页;李英魁、高波:《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载《考古》1996年第2期,第1-8页;鞠桂兰、曹兆奇:《饶河小南山——阿速江江畔的金字塔》,载《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2期,第36-37页。
〔32〕《汉书》卷28上《地理志》“汉中郡”云:“南郑: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于汉。”第1596页。
〔33〕〔战国〕韩非:《韩非子》卷3《十过》,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6页。
〔34〕〔北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22,收于《三苏全书》第14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页。
〔35〕〔南宋〕洪迈云:“东坡作《石砮记》……按,《晋书挹娄传》:‘有石砮、楛矢,国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周武王时献其矢、砮’;魏景元末亦来贡;晋元帝中兴,又贡石砮;后通贡于石虎,虎以夸李寿者也。《唐书·黑水靺鞨传》:‘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楛矢遗法。’然则东坡所谓春秋以来莫识,恐不考耳。予家有一砮,正长二寸,岂黑水物乎?”《容斋随笔》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2页。
〔36〕《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7页。
〔37〕《册府元龟》卷968《外臣部》朝贡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376页。
〔38〕〔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7,收于《二十二子》,第1073页。
〔39〕〔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7,收于《二十二子》,第1075页。
〔40〕《尚书正义》,卷18《周官》,收于《十三经注疏》,第236页。
〔41〕〔东汉〕王充:《论衡》卷8《儒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42〕〔东汉〕王充:《论衡》卷13《超奇》,第138页。
〔43〕〔东汉〕王充:《论衡》卷19《恢国》,第190页。
〔4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5,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6页。
〔45〕〔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8,收于《十三经注疏》,第574页。
〔46〕《周礼注疏》卷19,收于《十三经注疏》,第770页。
〔47〕《周礼注疏》卷19,收于《十三经注疏》,第771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