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7.1 匈奴强盛与北方草原民族的迁徙
作者:石云涛
7.1.1 匈奴的崛起
草原是游牧人的天堂。中国北方和西北方草原地区处于欧亚大草原的东端,自古以来,那里就活跃着不少游牧民族,他们时常侵扰中原北部边境。春秋时中原各诸侯国兴起强大的尊王攘夷运动,战国时北方各国如燕、赵、秦皆与北方各族发生过长期的战争,三国都修筑长城,出兵反击其侵扰活动,有效地制止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南下。同时在辽阔的北方草原各游牧族也互相争夺水草,征战不息。
秦朝建立,大修长城以备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治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1〕长城以北,则形成匈奴、东胡和月氏争霸的局面。东胡在今蒙古和内蒙古东部,匈奴在今内蒙古中部,月氏在今宁夏、甘肃一带,其中匈奴最弱,“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头曼单于因不胜秦而北徙,秦尽有河套地区。蒙恬死,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2〕。
月氏,先秦著作《逸周书·王会篇》有“禺氏”之名,《管子》中亦可见。汉代以前的文献中还有“禺知”“和氏”“月支”等写法,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音之转。〔3〕有关月氏人的族属问题众说不一,有藏族、萃利族、突厥族、印欧族、伊朗族、东夷族等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月氏人为印欧人的观点,从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取得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在东方的分布已达新疆孔雀河流域至哈密盆地一线。这些印欧人就是后来定居塔里木盆地的月氏人的祖先。《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4〕秦汉之际,月氏强大,其游牧分地东达鄂尔多斯草原。月氏盛时,曾迫使东面的匈奴献送质子,头曼单于以太子冒顿质于月氏。
冒顿后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单于。是时东胡强盛,强迫匈奴进贡千里马,甚至阏氏,冒顿皆委屈从之。东胡又求匈奴割地与之,冒顿大怒,发兵击之,破灭东胡。然后回兵击月氏,月氏西遁,其时大约在公元前174至公元前161年之间。西迁的月氏人,有一小部分越过祁连山,退处南山,与那里的氐、羌杂居,号小月氏。大部分月氏人沿天山北路向西迁徙,称大月氏。大月氏击破乌孙,活动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一带。
匈奴继续扩张,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全部收复秦将蒙恬所夺匈奴之地。“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疲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5〕匈奴的强盛还造成了乌孙人的西迁。乌孙人最初亦在今新疆哈密一带游牧,处月氏之西,与月氏人有仇。《汉书·张骞传》记载,乌孙王昆莫之父为月氏人所攻杀,〔6〕昆莫自小为匈奴单于所养,故长大为匈奴所用,“将兵数有功”。单于“以其父之民予之”,故臣属于匈奴。乌孙势力得到发展后,“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乌孙人迁至伊犁河和伊克塞湖一带,匈奴击之不胜,双方保持了一种“羁属”关系。〔7〕
汉文帝时,大月氏人又败于匈奴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迫使原来居住此地的塞人西迁。塞族在公元前2世纪前期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大月氏西迁侵入此地,塞人离散。塞王南越县度(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西南),进入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征服其地,以后其属部逐渐扩展至中亚及印度。留居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故地的塞人后来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大月氏人再次遭遇乌孙人,这时乌孙已经“控弦数万”。约在公元前161至公元前160年,乌孙首领昆莫为报杀父之仇,击破大月氏,占有伊犁河流域,迫使大月氏向西南迁徙。大月氏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到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此为大夏之地。大月氏“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妫水即今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吐库曼斯坦以此为界),王庭或即在此河北岸的铁门。
匈奴是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北方形成强大势力的民族,其名始见于战国文献。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源有不同说法,或以为即夏时薰粥、商时鬼方、周时猃狁之后裔。其族属和语言,有蒙古、突厥、芬兰-乌尔戈、斯拉夫和伊朗诸说,今突厥说渐占优势。考古资料显示,匈奴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同时又融入来自西方的游牧民族斯基泰(Scythai)及古波斯、希腊、罗马诸文化的因素。秦汉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匈奴族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至冒顿单于时最强盛。冒顿于公元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自立后,建立军政制度,强化内部组织。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夺取楼兰、乌孙、呼揭等及其旁26国地;后又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约在今蒙古至西伯利亚一带),南服楼烦(古族名,春秋末活动于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后活动于今陕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先被匈奴征服,后为汉将军卫青所破)、白羊河南王(约在今蒙古南部),占领河套地区(秦之河南地)。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其统治区域东自今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南伸入帕米尔山脉东西的西域许多地方,南到今晋北、陕北一带。拥有骑兵30余万,势力十分强大。
在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过程中,曾造成一系列民族的迁徙活动。大月氏、乌孙、塞人等西迁至中亚地区,对中西间交通和交流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7.1.2 大月氏等民族的西迁
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公元前139年至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1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至迟在战国初期,月氏人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信中说:“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8〕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公元前174年至前161年),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9〕。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记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在公元前139年至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迁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10〕。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
公元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匈奴老上单于把大月氏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当作酒杯使用。大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的出路是继续西迁,来到粟特之地。大月氏征服了此地的大夏,并在当地立国,立国后的大月氏因着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的征服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另一种说法是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1〕《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86页。
〔2〕《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86-2887页。
〔3〕关于月氏的来源,史学界看法颇不一致。据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见氏著《观堂集林》卷13《史林》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2页。
〔4〕《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2页。这句话出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向汉武帝所做报告。一般认为,“敦煌”指汉敦煌郡,治今敦煌西。但余太山认为,那时汉期还没有设置敦煌郡,张骞不可能用敦煌郡或其郡治来标志月氏故地的位置,他的报告中出现的“敦煌”一名,可能是《山海经·北山经》所见“敦薨”,即今祁连山。而张骞所谓祁连山则指天山。见氏著:《两汉魏晋南北期正史四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页。林梅村则认为,张骞所谓敦煌指《山海经·北海经》中的“敦薨山”,也就是《汉书·西域传》提到的天山山北六国中的单桓,在今新疆昌吉博格达山。张骞所谓祁连山实际上是唐代祁罗漫山,在今新疆巴里坤山。两山都位于东部天山北麓。见氏著:《吐火罗人与龙部落》,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20页。按:司马迁卒于公元前90年,其时汉朝已析酒泉郡地置敦煌郡。不排除司马迁作《大宛列传》时用了新名,而且,“敦煌”作为郡名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但也不排除这是此地早已存在的地名或山名,因为新的行政区划名称的使用往往与其地某些旧名有关。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南越人回答唐蒙枸酱从可而来云:“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其时亦未有牂牁郡,牂牁只是且兰的旧名,而是至汉平南越后,又平隔滇道者头兰,才“平南夷为牂牁郡”。因此余、林之说,未必为确论。
〔5〕《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90页。
〔6〕《汉书》卷61《张骞传》,第2692页。此事有不同记载,《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记载,张骞语武帝:“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第3168页。
〔7〕《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8页。
〔8〕《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96页。
〔9〕《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2页。
〔10〕《汉书》卷96《西域传》下,第3901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