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第十四章 天山道

作者:贾亦云













































  “天山道”,是指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的一条干线。它东起吐鲁番,向西经托克逊、阿拉沟、巴仑台、阿尔夏、巴音布鲁克、那拉提、则克台、新源、巩留至伊犁,再向西,经伊塞克湖至中亚。由于它是一条界于天山北路和中道两条干线之间、穿行于天山山脉腹地的古代交通线,因此也被学者们称为“天山道”。
  “天山道”,早在春秋战国至汉代就已经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在这条古代交通线上,陆续发现了许多的古代墓葬,如在巩留、新源、尼勒克、巴音布鲁克、阿尔夏、巴仑台、阿拉沟等地,都有古墓被发现。经过对一些古墓的发掘,确定其年代大约在春秋战国至汉代之间。从这些古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可以看出这里早已是内地与中亚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如:产自内地的丝织品和漆器,流行于中亚的高足承兽铜盘和带柄铜镜,以及一些造型与中亚发现的完全一样的三足铜釜、铜人、鍑斧等。在阿拉沟口还有一座高约7.8米的唐代烽燧,从烽燧中曾出土了一些写有诸如“赤山烽”、“黑鼻烽”、“临番铺”、“名岸府”、“名岸游弈所”、“鹤鹆镇”等汉字文书残片。不难看出,在唐代,这里也曾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东西交通线。
  除了近年大量考古发现的资料之外,在历史文献中,对这条线路也是有所记载的,只是过去很少被人注意而已。
  《西域行程记》记述了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陈诚和李达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域的行程。该文中所记述的途经地名有:托逊(今托克逊)、阿鲁卜古蹟里(今阿拉沟口)、尹秃司(今裕勒都斯)、纳剌秃(今那拉提)、孔葛斯(今巩乃斯)、忒勒哈刺(今台勒哈刺)、衣烈河(今伊犁河)、阿力马加子(今阿力麻里古城)。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从吐鲁番往西行进的路线,就是沿这条“天山道”而行的。公元1419年,波斯沙哈鲁使团由本国出发前来中国时,经由撒马而罕、达失干、赛兰、渡崆吉尔(巩乃斯)河,进入由勒斯都(裕勒都斯)平原,又穿越河谷和高山,抵达吐鲁番,他们行走的也是“天山道”。清代,“天山道”仍是从吐鲁番至伊犁的交通要道之一,这在《西陲纪略》一书中的《自哈密至准噶尔路程》一文中,《西域图志》和徐松《西域水道记》等书中均可得到印证。特别是在清代准噶尔部叛乱未靖时,自哈密经吐鲁番到伊犁,“天山道”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
  “天山道”穿行于天山腹地之中,和丝绸之路的“南道”和“中道”相比,在夏秋季节,“天山道”沿途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宜人,远远胜过穿越沙漠戈壁的“南道”和“中道”。但是在严冬季节,由于“天山道”沿途海拔比较高,而且途中还要翻越一些高山、险隘,面对冰封雪阻,是难以通行的。所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天山道”,还是一条季节性通行比较强的通道。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从阿拉沟口至巴仑台一段已通了火车,长达数千米的天山隧道穿越天山山体;从巴仑台向西公路直通伊犁。今日的“天山道”,已是横贯天山腹地的经济大动脉。
  横贯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250千米至300千米,平均高度四千多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从托克逊西行至伊犁的丝绸之路“天山道”,位于天山山脉中段的腹地。这里山川壮丽,景色优美。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开都河九曲十八湾,被誉为“天鹅湖”,每年春夏都有大量的天鹅在这里栖息繁衍。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喀什河分别穿行在巩乃斯沟和喀什河谷中,两岸的河谷草地,春夏季节鲜花盛开,漫山遍野;白雪皑皑的雪峰、苍翠的冷杉林、奔驰的马群和一座座白色的哈萨克毡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如同一幅幅展开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新源县那拉提草原和尼勒克县的唐布拉草原都已成为古“天山道”上著名的旅游区,享誉中外。
  古老的“天山道”穿越天山腹地,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古丝绸之路上一条极富特色、令人难以忘怀的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谷维恒,潘笑竹主编.-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