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2.4 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女真人等与汉族群众的密切关系

作者:陈鹏



  明王朝在奴儿干都司辖境内,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卫所,在政治上统属于明朝中央政府。政治上的统一,为辖境内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之间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2.4.1 女真人与汉族人民的物资交换
  女真人与汉族人民在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方面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女真人在明朝初年,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在奴儿干都司辖境内各少数民族中,生产状况是比较发达的,但同汉族地区人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他们所需的粮食、布匹、盐等生活资料及农具等生产资料,有相当数量要依靠汉族地区供给。
  明政府准许受敕封的女真部落首领和头目到辽东、北京交换所需以外,一些汉族地区官员,如亦失哈等人还多次督率巨船,满载粮食、绢布诸物浮江而下,前往奴儿干地区,使这一地区原来使用鱼皮和豹皮裁直筒衣的那些费雅喀有了“尺布蔽体”,“以鱼代食”的赫哲人也能吃到粮食。
  明朝政府又在辽东开设“马市”,以便于各族人民互市买卖,互通有无。
  永乐三年(1405),明政府最先在广宁和开原开设马市。天顺八年(1464)又在抚顺开设马市。以后,在万历四年(1576),明政府还开设宽甸、清河等地的马市。据辽东残档,乙种第105号卷、第107号卷,丙种第196号记载,可以看出马市贸易兴旺的情况。进行贸易的货物,品种多,数量大。仅举抚顺马市一次贸易情况加以说明。
  (四月)初三日,落雨。夷人叫场等四十五名到市,与买□……猪牛等物,换过麻布、粮食等货□……抽税银五两二分四厘。□……(五月)初三日,无赏买卖,夷人叫场二十三名,牛二只,价□……只价银一钱。盐一百五十五斤,价银六钱三分,共□……一两四钱七分。□……(六月)十二日,无赏买卖,夷人叫场等二十一名,牛一□……三只价银三钱七分。兀剌一只,价银七分,□……银四钱八分。盐二百七十斤,价银一两八分,共用银二两二钱八分。
  这是建州女真到抚顺进行马市贸易的情况。引文中叫场即为努尔哈赤的祖父。他第一次率领45名夷人入市,第二次率领23名,第三次率领21名。叫场平均一个月到抚顺马市交换一次,也可看出马市交纳货物税是很轻的,这促进了东北边疆各族前来与汉族“买卖人”进行交换。
  马市的开设,加强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所以,万历年间,建州卫为了能从汉族地区“易盐布”,王兀堂等头目请求巡抚张学颜,要求他奏请明中央政府继续开市,以供贸易所需布、帛、粟、米、杂货。可以看出,汉族地区是女真卫所居民不可缺少的经济互助区。汉族商人也千里迢迢前往女真地方买卖,女真则以貂皮、人参、松子、蜂蜜等土特产品输往汉族等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地区群众的生活。
  2.4.2 女真人与汉族人民相互迁徙、移居
  奴儿干都司辖境内女真人和汉族人民共同隶属于明朝疆域版图一统之内,因此相互迁徙、移居是经常发生的事。但这种迁徙、移居,必须得到明廷的允许,明朝政府对内迁的女真人等采取积极安置的政策。女真人嫌南方炎热,不愿迁居京师,明成祖遂于永乐六年(1408)四月,特命于开原置快活、自在二城令其居住。同年五月,又命辽东自在、快活二城设自在、安乐二州,每州置知州、吏目各1人;六月又添设辽东自在、安乐二州同知、判官各1人。在明朝政府这种积极安置的方针下,女真人纷纷要求内迁。据历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所辖各卫女真人等要求内迁是不乏其例的。如永乐九年(1411)九月,建州卫千户囊那哈等赴京奏称愿居辽东快活城,明政府从其所请,赏赐如例。永乐十年(1412),阿剌山卫哈木等人迁居辽东安乐州、自在州居住。同年,忽石门卫女真头人兀龙哥也奏请迁居辽东安乐州居住。永乐十一年(1413),建州等卫千户郎八儿、忽歹等“诣阙自陈,愿居辽东安乐州”。永乐十三年(1415),古里河卫头人牙失答移居辽东东宁卫居住。宣德三年(1428),双城卫头人兀丁哥迁居辽东自在州居住。宣德八年(1433),喜申卫头人车卜来朝奏请愿迁往辽东东宁卫居住。景泰三年(1452),兀的河卫头人兀山等28人迁居辽东金州卫居住,等等。
  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女真人等愿意迁居安乐、自在二州的,明朝政府都给予妥善安置,不但提供房屋、粮食,还给钞币、柴薪、器皿,甚至牛马等牲畜。
  从上述明朝政府对迁移女真人的安置情况来看,明朝中央政府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有一定成效的,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明代奴儿干都司内很多女真人等迁居辽东都司境内居住。他们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从事生产,这就构成了辽东直辖卫所女真人的重要成分。明太祖设东宁卫,下辖南京等5个千户所,明成祖时又设安乐、自在二州,接纳迁徙来的女真人,并实行有效管辖。所以,明中叶时,估计辽东直辖卫所居民人口中,汉人占7/10,高丽人和归服的女真人占3/10。应该指出的是,辽东都司下辖的25卫大部分都有女真人居住,比较集中的是居住在东宁卫。因此,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过“东宁卫,我之部也”。女真人长期与汉族等杂居共处,对于汉文化已经是“熙濡浃深,礼乐文物彬彬然”而逐渐汉化了。
  除了辽东都司所辖的25个卫所,安乐、自在二州安置女真人外,京师和中原,甚至东南沿海各省,也均有女真人移居。
  据史籍记载,有的女真人不嫌京师等地炎热,仍然愿往南方移居。获明廷批准后,便从其便。永乐十二年(1414),弗提卫指挥使阿剌秃等上奏章愿居北京。宣德二年(1427),屯河卫女真人答必纳等奏请愿居京城,明朝政府也从其所愿。同年,还有建州卫桑果奴来朝“愿居京”,明朝亦从其愿,并赐蒙丝、袭衣、钞币,还命有司给房屋、器皿等物。宣德八年(1433)三月,建州左卫女真头目早哈来朝奏请,愿居京自效,明廷从其愿,并命有司给房屋、器物等等。女真人内迁有时一次就达数百人,如洪熙元年(1425)十二月,弗提卫头目罕帖木儿奏请愿率妻子和部属572人迁居北京,明朝政府不仅批准其请求,还命有司拨给房屋、器皿,并颁赐丝绢、袭衣等物,以示优待。
  女真人还有很多愿意往南迁居的。景泰五年(1454)七月,兵部奏,开原女真人歹速,多为建州女真人所虏,至是挈妻子来归。明廷“命送南京锦衣卫安插”。成化二年(1466),女真头目张额率部归服,明政府安置其部落于两广、福建等地。同时,也有一部分汉人向女真地区迁徙。这种迁移一般是通过3个途径:其一是辽东军丁服役不堪其苦,便逃离到女真地区营生,如明初辽东都指挥刘清等人曾先后3次领军到“船厂”督造远航奴儿干地区的巨船,因军丁们不堪服其役,经常逃散,这些军丁大部分散隐在女真地区;其二是居于辽东的农民、妇女和儿童,被建州等卫女真人掳去为奴,或做媳妇,关于这方面的史实在《李朝实录》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三是明朝苛捐杂赋繁多,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逃到女真地区求生。特别是到了明代后期,政治腐败,人民负担沉重,纷纷逃离家园,隐居到女真人地区的汉人更多。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贪官高淮对辽东居民“万般克剥,敲骨吸髓”,以致百姓各处逃去,无法生活,“穷极计生,遂率合营男妇数千北走”,进入了女真地区落脚,和女真人相邻而居,和平相处,政府特筑一城给予其居住,名为“蛮子城”,可见当时流入建州女真地区的汉人是相当多的。
  2.4.3 奴儿干都司下女真人和汉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这首先反映在各族群间语言的交流。女真人王杲能明白番、汉语言字义,努尔哈赤能精读《三国》等汉文书籍。反之,汉族人多年居住在女真人中间,多数能熟练掌握女真语言,而且有的人甚至都不明白汉语了。
  各部族群众的生活习俗也逐步相近,“风气相习,胆气相并”,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曾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多“气习相类”。可见各民族已经在文化上互相融合了。〔1〕
  〔1〕参见杨旸,袁闾琨,傅朗云编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53-258页。
  

路途漫漫丝貂情: 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陈鹏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