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海上丝路史话

六 明代海上丝路由盛转衰 3 西方殖民者的东侵与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

作者:杜瑜


  从15世纪开始,西方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许多城市的工商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向东方发展贸易关系。而15世纪下半叶,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基本上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控制;沟通欧亚大陆的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的海上航道基本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当时欧亚大陆之间还没有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为了打破这种僵局,15世纪末,新兴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便设法寻求地中海以外直接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于是出现了所谓地理大发现。主要有1486年迪来斯率领葡萄牙舰队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派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首次开辟了欧洲直达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接着1519年麦哲伦开始了划时代的环球航行,越过美洲,横渡太平洋,来到了菲律宾群岛,从此西班牙人开辟了美洲通往菲律宾的新航路。
  最先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到达印度后,于1511年侵占了满剌加,使中国失去了海外贸易基地。接着又占领了摩鹿加群岛,向爪哇、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等地发展其势力。从而其他国家也无法前来进贡,从此明代的“朝贡贸易”便名存实亡了。进而葡萄牙人便积极向中国发展其侵略势力,正德九年(1514年)企图占领广州外港屯门岛,不久为明朝军队赶走。正德十二年发生了屯门之战,葡萄牙人再次被驱逐。嘉靖元年(1522年)又发生了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葡萄牙人再遭可耻失败。他们并不甘心,继续在我国沿海地区活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用欺骗贿赂手段,赖在澳门定居下来,以后发展成葡萄牙的殖民地。
  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接踵而来,他们也想在我国东南沿海占据一个通商据点。万历五年(1577年),西班牙人来到福建沿海,为当地地方官所拒绝。1626年偷偷地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淡水、基隆等地。而荷兰人于17世纪初,再次来到我国沿海地区,两次侵占了澎湖,均因明朝政府坚决反对而被迫退出。最后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南部地区,后于1642年赶走了西班牙势力,独占台湾。直到清初康熙元年(1662年)才为郑成功收复。
  自从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来到菲律宾群岛以后,经多年努力,终于征服了该岛,使之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同时开辟了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路,从此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便源源不断地沿着这条航路,经由马尼拉运往墨西哥,行销拉丁美洲各地。这条航路就此成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除了由陆路运往中亚,由海路运往波斯湾,越过印度洋运到非洲东岸,间接地传往欧洲之外,又越过太平洋运往墨西哥,传往拉丁美洲各地,开始进入了西半球,这在我国丝绸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唐代起,菲律宾群岛与我国就有频繁交往,明代与吕宋、苏禄等岛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仅洪武、永乐年间,菲律宾的吕宋、合猫里、冯加施兰、古麻剌朗、苏禄诸国先后15次遣使来明“朝贡”贸易,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去菲律宾诸岛宣慰。在中菲交往中,大量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等成了菲律宾人民生活必需品。当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看到精美的中国丝绸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大量收购并转销墨西哥,从中获取暴利。
  1572年中国海商首次为在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运来少量生丝、棉织品和陶瓷器等样品,准备转运到墨西哥试销。第二年中国纺织品便开始进入了墨西哥市场,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以后逐年增加,1579年起便大量输入,从此开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主要以丝绸为主,包括棉、麻织品和生丝等,有时还有瓷器,这些货物运到马尼拉后,绝大部分由西班牙人购买,转装上大帆船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所以这种贸易交往又被称为“大帆船贸易”。
  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原是偏僻小镇,1598年只有250户人家,随着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航线的开辟,逐渐繁荣起来,很快发展成国际商港。每当运载中国丝绸的大帆船到港时,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成千上万的人从墨西哥城及其他各地蜂拥而来。市场上挤满了秘鲁商人,他们拥有大量银元,采购大批货物盾,除了运到秘鲁自销外,还销往阿根廷、巴拉圭和大西洋沿岸其他地区,也有一部分运往智利,在南美洲几乎无处不见中国丝绸。而墨西哥商人则驱赶驮着中国商品的骡队或车队奔往墨西哥城销售,墨西哥境内有7.5万头骡子驮运中国货。从阿卡普尔科到墨西哥城约相距110里格(墨西哥长度单位——作者注),沿途虽有崇山峻岭、湍急河流、莽莽丛林,道路崎岖甚至荒无人烟,但因商队过往,一路设有许多客栈,热闹非凡,墨西哥人民亲切称它为“中国之路”。中国货物运到墨西哥城后,大部分转销墨西哥各地,并有部分销往加勒比海诸岛。
  中国丝绸价廉物美,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热烈欢迎。而且中国的生丝大批输往拉丁美洲,使当地有1.4万多人依靠纺织来维持生计,大大促进了拉美地区丝织业的发展。中国的棉、麻织品也是拉美最赚钱、最畅销的货物。精美的中国瓷器在拉美更负盛名,受到拉美人民普遍喜爱。在墨西哥城和秘鲁利马等城市,人们把它们当做珍品来陈设或收藏,甚至可以充当货币抵偿向官方缴纳的税金。迄今在拉美许多博物馆中还收藏有早期贸易时的中国瓷器。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洪武年间主要使用大明宝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明代中叶后,全国各地普遍使用白银作通货,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国内的银矿逐渐衰竭,市上白银不足日趋严重。正好这时美洲发现大批蕴藏丰富的银矿,1531~1532年首先在墨西哥的米却肯地区发现银矿,1550年前后,又在萨卡特卡斯、圣路易波托四和瓜那华托等地发现了大银矿,当时墨西哥银产量占世界用银的三分之一。接着秘鲁于1545年在波托四地区发现比墨西哥更大的银矿,其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二分之一。正好美洲没有东方需要的特产,于是白银成了拉丁美洲向非律宾出口主要物品;而我国商人极力扩大对菲律宾的出口,以换取国内急需的白银。我国史籍记载: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番有吕宋者,其行银如中国行钱,西洋诸番银,多输其中以通商,故闽粤人多商贾于吕宋运银。所谓吕宋产白银是误解,实际这白银来自美洲。所以有人又称太平洋上的“大帆船贸易”为“白银贸易”或“丝银贸易”。从此西班牙银元或墨西哥银元便大量在中国市面流通,一度成为我国通行银币,推动了我国由使用银两向使用银元的币制改革,对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扩大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太平洋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和发展,加强了中国与拉丁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农作物,诸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西红柿等陆续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一些农作物,如柑橘、樱桃、芒果、罗望子和茶叶等也先后移植到美洲,大大促进了两地的农业发展和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这条太平洋上丝绸之路发展了两个半世纪,终因1810年爆发了墨西哥独立战争,著名的阿卡普尔科港毁于1813年的战火,随着1815年马尼拉大帆船“麦哲伦”号驶离墨西哥,太平洋上的“大帆船贸易”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