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2.9河西名城:酒泉·敦煌

作者:王蓬




      
  一
  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历经一万四千里,直达西亚乃至欧洲诸国。沿途不全是山川阻隔,道路崎岖,雪山耸立,流沙横卧;幸而还有水草丰美、牛羊布野的片片绿洲;酒幡高挂、灯火通明的商铺驿站;更要紧的是一座座城楼巍峨、街市繁华、人烟辐辏、商贸发达的商埠名城,宛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漫长丝路之中,方使丝绸之路能几度繁盛,逾越千载,为沟通中西商贸、经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彪炳青史的贡献。
  在丝路贯穿历经的大大小小百余座城市之中,由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构成的河西四郡,素以设郡悠久,风云际会,蕴含深厚而备受关注。在专章介绍了武威、张掖之后,还须说到酒泉与敦煌。
  酒泉已临边陲,早年曾为汉军战胜匈奴之古战场,四周皆为戈壁。但由于建有酒泉钢铁基地及卫星发射基地,不仅知名度高,而且给人以现代工业城市的感觉。毕竟设郡建府已两个千年,故存古迹不少。当年霍去病倒美酒于泉中,让全军将士痛饮的地方,如今已建为泉湖公园,湖面数十亩大,水中假山曲桥,绿树掩映,塞外有此美景也属奇迹。市中心,钟楼尚存,且规模宏大,四周皆悬匾额,题曰:“东迎华岳”、“南望祁连”、“西达伊吾”、“北通沙漠”,贴切地反映了酒泉在河西走廊的重要位置。再是,天下雄关嘉峪关距酒泉市区仅20公里,游人如织,亦为酒泉增色不少。
  敦煌在人们心中,包括我自身,都一直有个误会,以为莫高窟千佛洞就是敦煌,而敦煌就是指那些洞窟、佛塑、壁画、遗经等文化遗产。
  其实,这是两码事。莫高窟千佛洞距敦煌市区尚有25公里,由于20世纪初洞藏经书的发现,这座人类文化宝库受到举世瞩目,中外学者共同开拓了一门全新的交叉性学科,因莫高窟在敦煌境内,故称敦煌学。盛名之下,几乎取代了敦煌本身。
  敦煌本身作为汉时所设河西四郡之一,且处于河西尽头,又系甘肃、新疆、青海三省交会之处,不仅是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还曾成为割据政权西凉的国都。历经沧桑,几度盛衰,如今虽属酒泉地区所属县级市,但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市区不大,人口不足5万。但由于敦煌莫高窟的巨大影响,成为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宾馆林立,动辄星级。在我不下十次的敦煌之行中,记忆最深还是首次。我站在下榻的宾馆前,数了周围竟有6家宾馆,淡季尚不能满足需求。街头酒吧咖啡厅多,颇具异国情调,夜市极为繁华,白兰瓜、哈密瓜、葡萄干等新疆特产摆满街头,烤羊肉串则香味四溢。天南海北的人都会聚于此,服饰各异,南腔北调,购物散步,至深夜,街头灯火尚且通明,人们还恋恋不舍地徜徉于街头,这也充分表现出敦煌的魅力。
  二
  敦煌之所以有世界性的知名度,是因为距敦煌市区25公里的莫高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内容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仅是把现存492个洞窟的壁画连接起来,就可以组成一组长达50公里的色彩瑰丽、包罗万象的艺术画廊,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也是无与伦比和空前绝后的!
  在很大程度上,敦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一旦知晓,便会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宛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不去敦煌死不休”。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还在读中学时,看了徐迟以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为原型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这篇作品无论从哪方面都不亚于徐迟后来引起轰动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是限于当时禁锢的环境,只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关注。文章中对敦煌壁画的精彩描绘,常书鸿等人为艺术贡献出毕生心血的殉道精神,都在人心灵深处扎根。可以说,我从那时就萌生出去敦煌的念头。
  1997年,敦煌之行还真付诸行动,行前搜罗资料,并一厢情愿地设想到某某洞窟观赏某某壁画(到现场方知492孔窟仅开放二十余孔,并非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可惜到兰州后,因女儿流鼻血旧病复发,想着敦煌干燥不易治病就改去了青海。不想2000年之际,又正好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时,利用“五一”休假,首次圆了去敦煌之梦。
  我们一行两车越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赶到敦煌莫高窟时,正值中午时分。大戈壁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之下,热力灼人。但莫高窟外的停车场仍无车位,游人穿梭如织,一股“敦煌热”扑面而来。
  莫高窟实际是大戈壁上的一段河谷,这段河谷是祁连山西端雪水最后流出的一股泉水冲刷而成的。在流过这段短短的河谷之后,泉水就潜入了地下。正是这股好像专为莫高窟的生存而流淌的泉水造就了长约三公里的绿洲,生长着参天白杨,带来一丝湿润气息,使历代僧侣在干燥的大沙漠中能够生存。从公元三世纪起,古人就利用沙石相间十分坚固的河谷断面,开凿洞窟,塑佛像,绘壁画,历经千年,最盛达上千孔洞窟。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与广元的千佛崖类似,但规模要恢弘得多。这可能与敦煌临近西陲,又为丝路要冲,佛教较早传播到此有关。
  来到敦煌的人几乎无不想看到16号洞窟中的藏经洞。因为正是藏经洞的发现揭开了“敦煌学”的序幕,而且伴随了一系列让人惊讶、感叹、惋惜乃至伤心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从二世纪起就开窟塑佛,但从西汉建郡始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每次战乱,管理莫高窟的和尚便要外出避难。北宋时,党项人在银川建西夏国并祸及河西敦煌。再是西域于阗一带兵祸战乱,消息传到敦煌,莫高窟僧人逃难时,便把大批汉唐以来的经卷、文书、绘画、法器等封闭在16号洞窟的密室里,外边用泥封堵,并绘上壁画。但这批和尚再也没能返回,于是这五万余件汉唐经书与画卷、文物就隐藏了九百余年。
  这是大多数学者对敦煌藏经洞产生由来的“避难说”。但也有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圣地,不仅有众多的佛窟,兴盛时四周还密布寺院,日常使用流通的经卷很多,也常有损毁,需进行清理,但佛教圣物又不能随意丢弃,于是便集中妥藏于密室,这便是“废弃说”。还有专家认为藏经洞诞生的真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破译。但无论如何,老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艺术宝库,却是不争的事实。
  清末时,一个湖北麻城籍的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成为这儿的住持。他还节俭、积攒钱财,来清理洞中流沙。1900年6月22日(一说是5月21日,这里权以《敦煌史话》所载日期为准),王道士雇用的一个下手在休息时,用草点烟,把剩余草节插进墙缝,发现深不可测,而且余烟被吸进其中,敲着则有空声,深感惊异。叫来王道士,破壁挖洞,于是震惊世界的敦煌遗书被发现了。当然,文化很低的王道士并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但是一系列的伤心故事却和王道士有关。先是英国人斯坦因从他手中骗走了9000件文物,接着是法国人伯希和带走了6000件,俄国人奥登堡心最狠,他居然弄走了1万件。下来还有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竟用胶布剥走了洞中最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后来,在经书发现十年后,经我国学者的一再呼吁,清政府才下令把剩余的八千余件押运至京,但沿途又被大小官员巧取豪夺,最后仅剩四五千卷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用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的话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三
  近年,随着“敦煌热”的兴起,人们痛心疾首地谴责王道士,他几乎成了罪魁祸首和死心塌地的汉奸!但也有学者深入调查后指出,王道士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曾多次求助官方,甚至还在荒凉的沙漠中,冒着狼吃沙埋的危险,步行800里到设在酒泉的甘肃兵备道汇报,但并没有引起重视。此外,我在阅读部队作家王树增所著长篇纪实作品《1901年》时偶发联想,就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同一年的8月14日,也就是藏经洞发现还不到3个月,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个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的庞大帝国,连首都都让西方列强攻陷占领了,谁还能顾得上远在西陲荒漠中的一个个洞窟呢?那段时日,可以说是古老的中国自汉唐以降最黑暗的日子,诚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血泪控诉:“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国家尚且如此,又怎好苛求一个地位身份卑微的王道士呢!再说敦煌文物流失到国外后,全部收藏在国家级的博物馆、图书馆中,无一损坏。连我国学者都对查阅的迅速方便感叹不已,可在国内剩余的经书却损失严重。
  研究敦煌的学者认为: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因为藏经洞的发现预示着“敦煌学”的诞生。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藏经洞的发现,才引起了人们对莫高窟的重视,才从上个世纪40年代起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否则对莫高窟的保护不知要推迟多少年,造成的损失更无法估量。所以《敦煌史话》开篇就说: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这座人类文化宝库受到举世瞩目,中外学者共同开拓了一门全新的交叉性学科,称为敦煌学。”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注定还要引起评说,但却能让人感受到敦煌学者们兼容云水的襟怀!事实上,没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唐代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就不可能达到经典性的完美,盛唐文明就无从谈起。而敦煌壁画最有价值的,便是真切地反映了对外来文化开放、兼容、演变、吸收,然后自己再壮大的过程!
  四
  十分庆幸,那次同行的汉中博物馆馆长张保德与敦煌研究院接待处处长马竞驰是朋友,两家还有联谊关系,故我们受到了热情接待。除派一位年轻学者讲解外,还专门打开了有代表性的洞窟让我们一饱眼福。从北魏、西魏、北凉、初唐,到盛唐、晚唐的经典壁画《九色鹿救弱人》《萨士垂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张骞凿空》《胡人驯马》《胡商遇盗》,还有那些天衣飘忽的仙女,反弹琵琶的官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印象至深的还有45号窟的彩塑,这组盛唐时期的雕塑是敦煌两千余尊彩塑中的精品。这组彩塑共有7身,不仅总体互相关联,布局和谐,关键是单身雕塑也极具个性。佛祖、菩萨、迦叶、天王都因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而表情各异,或神情庄重,或双目慈祥,或老成持重,或堂皇威风,皆神情飞动,栩栩如生。漫步在这样的艺术殿堂,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只觉一股暖流在心胸间激荡,鼻腔也酸酸的许久不能平息。恍然之间,仿佛触摸到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交融互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脉搏。
  当然,我们也去看了16号洞窟的藏经洞,并听了发现藏经洞的详细经过,却无太多感叹,因为该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只是,临行却忍不住回头一瞥。因为正是这普通不过的洞窟揭开了敦煌新的百年。而下一个百年正扬帆起航,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未来,投向新的百年。
  旅·途·小·憩
  敦煌夜市
  敦煌城市不大,夜市却很繁华。作为旅游城市,每临夏秋,游客纷至。一条辟为夜市的长街上,出售夜光杯、飞天像、布骆驼、古钱币、奇石、根雕、布艺、绒绣等工艺品的摊位一家挨着一家,游人摩肩接踵,灯火彻夜不熄。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小吃城,偌大的一片广场,摆定百十张桌椅,烤肉、炒菜、扯面、水饺,炉火熊熊、油锅翻滚、蒸气升腾、香味扑鼻,吆喝声、猜拳声干脆热烈,洋溢着一股按捺不住的塞外豪情。只要走近,便会受到感染,不饿也馋,索性寻找空位坐定,一杯冰镇扎啤,数串焦黄烤肉,便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这夜色夜市之中。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