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山丹古道夕阳斜

作者:赵丽洁,陈淮






  万里长城蜿蜒于中国大地,成为举世罕见的历史人文景观。除了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一些著名的关隘、山口外,大部分长城都是用“夯土版筑”的方式以黄土为原料修筑的。这些黄土夯筑的城墙,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能保存到今天、并且具有观赏和专业研究价值的并不是很多。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就有这么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而且就在312国道旁边……
  峡口城堡
  长城从绣花庙北边的长沟山下往西延伸数公里,向北折转爬上山坡,那山坡的脚下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峡谷,这个在地方志上及现在当地人仍称为“峡口”的峡谷,历史上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道天险。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昴曾有“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的诗句。
  现在的峡口成了一个村庄,正式的地名就叫“峡口村”。现有居民110户,600多人。村里的大部分居民都住在峡口城堡里,城堡的西边厚实而高大的城墙上,有一个拱形门洞,那条旧日的丝绸之路大道就从门洞下穿过。大道在峡口城堡的中轴线上,严格地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美学观念。
  整个门洞还保留了砖券——据峡口的村民讲,从前整个峡口城堡的黄土夯筑墙体外面都是砖包的,后来村民们修自家的屋院时,陆续从城墙上拆那砖,竟然将偌大一座城墙的砖给拆光了!峡口村年近七旬的戴学俭的家院就在贯城而过的大道边,除了也有许多城砖以外,他家的院落一角,还有一块明代的石刻匾额——那天我到他家,同他聊了一会,无意间他说自家院里有一块“石碑”,于是,我跟他在墙角堆放破烂的地方将它扒出。
  “石碑”上横书的“石峡口堡”四个大字很清楚,题头和落款的小字大部分清晰可辨。题头为:“万历二年秋月吉日……”落款似为:“钦差领班都司赵良臣……”由此可知峡口城堡的修建年代为公元1574年。据戴学俭讲:今天峡口村的居民都是从前在这里做生意的人逐渐定居下来的。他还说:“从前,山丹城里的姓氏没有峡口的多!”我问从小在定羌庙长大的戴学俭,为什么后来要搬家到峡口城堡里居住?他说:“贼多得很,住不下去了……”
  夜宿峡口村
  2003年中秋时节,我曾再次去峡口村。本来就空寂的村庄街道在夕阳下越发显得破败而凄凉。在街道边一座院落墙角,有位老人正在闲适地享受秋日的阳光,我走上前询问老人往石峡口怎么走?不料老人却精神矍铄地自告奋勇要带我去。
  一路上,年近八旬的李生才老人不停介绍着峡口村的往事——这是一位十分热心而健谈的老人。从绣花庙延伸过来的长城在峡口翻山越岭,在峡口村的北面一直往西而去,峡口城堡就傍着那长城。因古道穿城而过,所以城开东西二门,从前东西二城门外均有瓮城。城内中央有一过街楼,据李老汉讲,这过街楼古已有之,后遭毁坏,现在所见到的是民国时复建的,村里的人称过街楼为“财神楼”——大概曾供过财神吧。
  出了东门的残墙,进入一道十分荒寂的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谷,这就是“石峡口”了。山谷大约有两三公里长,山谷的东北面山坡上还可见到长城的残垣断壁,只有谷底稀落地长着一些芨芨草。下暴雨时山谷里会发山洪,但干旱的西部荒漠气候使这种机会变得很少,一般的降水,很快就渗入谷底的卵石下无影无踪了。山谷两边的山坡高耸而陡峭,大部分是裸露的风化岩,荒芜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步。而穿行于谷底的那条古道现在已几乎分辨不出了。
  傍晚,太阳早早退下了山,峡谷里更显荒凉。峡口村的放羊人赶着羊群从石峡口回村子,在附近山上捡柴的、在外干活的峡口村村民们都从这条古老的驿道经过,给这条古老的驿道添上些许生机……
  晚上,我坐在李老汉家的炕上,听他讲述着昔日峡口驿的繁荣:“从前走新疆的路就是我这个院子门前的路,当时,这条街两边开馆子的、开店的很多,过往的骆驼队和商人们都在这里吃饭住店……”夜已深,我同李老汉一家人睡在大炕上,后半夜,天下起了小雨,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一条古老的街巷两边挂满了灯笼,店铺里人声鼎沸……
  地理知识百科
  独特的山丹长城
  山丹县境内的长城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山丹长城有汉、明长城两类,平行横亘于312国道两侧,相距10-80米。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以山为塞,以河为阻,平地深挖沟壕,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而成。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平行蜿蜒连绵近百公里,走向、长度相同。此类不同历史年代修筑、并行且至今留存较完整的长城在国内绝无仅有。
  地理知识百科
  峡口城堡的作用
  峡口城堡兼有三职:其一是作为驻军的兵营,据县志记载,清代,仍设有“峡口营”。其二是作为“驿”,司传递邮件之职。其三是“塘”,古代虽然“驿”“塘”二字常常连用,但它们是两层意思:所谓“驿塘之设,即置邮而传命也”(山丹县志)。可知“塘”是“传命”的。“塘”的意思是:1、紧急军情报告。2、清代等邸报,由京中报房按日将上谕、奏折、宫门抄等汇刊,分送有关方面;各省衙署都有驻京提塘官,按日专门递送,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后来发行报纸,塘报遂废。就是说,“驿”相当于今天的邮政;“塘”为媒体的前身。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