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 刘建章 > 其他资料
|
第十五章 忆毛主席两趟专列 |
刘建章著 |
|
|
毛主席专列进北平 春三四月之交,北平城里,春光明媚,公园和河池边的杨柳摇枝吐绿,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庆北平和平解放,喜庆人民翻身解放。就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一代伟人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中央机关也从西柏坡迁至北平,更增加了北平喜庆的气氛。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央决定党中央领导机关从河北平山的西柏坡迁到北平办公。这时,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正取得节节胜利,中国历史处于伟大转折关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刚刚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正准备抢渡长江天险,国共两党即将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党中央领导机关迁至北平,对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迎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机关进北平,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和先期由西柏坡到达北平的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李克农同志,经过周密安排,确定了进京时间、地点、车辆和保卫等。责成平津铁路管理局开出专列到涿县迎接中央首长。由郭洪涛局长和我具体负责。 此时,我们感到责任万分重大,也感到无比高兴,十分光荣。“五四”运动后的第二年,我就来到北平,在这30年中,我亲眼看到北平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李大钊等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生命,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移驻北平,是全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标志着旧中国的覆灭,新中国的诞生,标志黑暗的旧时代的结束,光明的新时代的开始。我在平津铁路局,能够开出专列去迎接毛主席进京,这是自己的光荣,也是平津铁路局全体职工的光荣,这不是一般的专列,而是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的专列。北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这趟专列。 专列开出的前一周,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和中央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李克农同志召见了平津铁路局郭洪涛局长和我,检查布置了专列编组和安全事宜,并再三提醒我们,北平虽然解放了,但是政治情况异常复杂,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反动分子蠢蠢欲动,伺机破坏,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采取万无一失的妥善措施,保证中央首长的绝对安全。郭局长和我表示,一定要按照首长的指示,把专列编组好,线路保护好,人员选配好,保证专列的绝对安全。 根据首长的指示,我们立即召开了党委会议,对此次专运任务进行了妥善研究,决定由我和副局长刘英才同志负责此项专运任务。随后,我们制定了专列编组、调度指挥及沿线各站的安全措施,确定专列由三列相同的列车组成。第一列负责开路压道,第二列中央首长乘坐,第三列是警卫和工作人员。为了防止意外,对专列通过的车站两端的道岔实行锁闭,派可靠干部到沿线各站亲自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并对专列的伙食供应作了安排,以求万无一失。 3月24日下午,在郭洪涛、我和刘英才同志陪同下,滕代远、李克农同志在前门火车站登上专列启程去涿县,转天一早又去高碑店车站迎候中央首长。这天,阳光灿烂,春风和煦,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央首长的汽车队匆匆来到了。车队整齐地停在车站广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和林伯渠同志相继走下汽车,与迎候的同志一一握手。周恩来同志召见了我们铁路局的几位领导,特别询问了专列的安排情况。我们作了具体汇报。周恩来同志听后表示满意说:“很好,同志们辛苦了,中央感谢你们。”中央首长登车速度很快,8时许,专列从高碑店站开出,11时到达京包线清华园车站。毛泽东等中央首长下车后换乘汽车直奔颐和园。从此,北平就成为领导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时,离国庆大典仅有6个多月。 事后,我将这件天大的喜事写信告诉了在石家庄的妻子淑清,她高兴得不得了,几夜没有睡好觉,对儿子和家人说:“毛主席进北平了,新中国快成立了,劳苦大众的理想与愿望终于现实了。灾难深重的祖国,终于见到光明了!”可惜我父亲已经去世了,长期做地下工作的岳父也去世了,二哥叫日本鬼子杀害了,遗憾的是他们和无数牺牲的先烈一样,不能见到这一光明的到来。但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这趟历史性专列,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在毛主席视察黄河专列上 1950年7月,我调任郑州铁路管理局局长。到任以后,又当选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郑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局党委书记郭文学同志,为人朴实,对我非常信任,工作上很放手,我们相处得很好。副局长耿一凡同志业务熟悉,工作细心,为人正派,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我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期间,使我倍受教育和终生难忘的是为毛主席视察黄河专列添乘。 1952年金秋季节,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由山东前来河南。当时,我作为郑州铁路管理局局长,添乘了专列。视察过程中,我一直在毛主席左右随行。短短3天时间,毛主席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天,我们路局正在召开党委会,突然接到铁道部办公厅的通知,要我们去迎接从山东开出的毛主席专列。毛主席视察黄河,由山东进入河南境内,到郑州铁路局管界。接到任务后,我和副局长耿一凡同志喜出望外,立即组织添乘人员,星夜赶赴济南与郑州两局的交界口——徐州市,迎接毛主席。到站后,我们没等多久,毛主席专列就到了,两个局的添乘人员作了简短的交接。毛主席还在专列上接见了济南和郑州局的添乘人员。随行视察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有杨尚昆、罗瑞卿和滕代远部长。当滕部长把我们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握住我的手,亲切地询问郑州局从哪里管至哪里,又问我何年入党。在接见过程中,毛主席自始至终亲切地向我们微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接见结束后,专列开始向郑州方向驶去,第一个停车站是黄河北岸,专列停在一条专用线上,毛主席在车上过夜。转天,我们计划用工务轧道车送毛主席过桥去黄河南岸。但毛主席坚持不坐,要步行走过黄河大桥桥面。毛主席在大桥上边走边问:“这座黄河铁桥是哪年修建的?经过了加固,目前承载能力是多少?从发展看,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我对毛主席说,我不懂得桥梁,有一位留用的技术人员叫刘洪儒,是位桥梁工程师,现正在桥下工作,可否请他前来向主席作具体汇报?毛主席听了欣然同意。在桥下工地上,我找到了工程师刘洪濡,他听我说,毛主席要听他汇报黄河大桥建设和整修情况,激动得双手直发颤,又是高兴,又有点害怕。一个在桥梁工地饱经风霜的旧知识分子,能见到新中国领袖,能向人民领袖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真是新旧社会天壤之别。刘洪濡随我走上大桥,到了毛主席身边,毛主席跟他亲切地握手,感谢他为人民修大桥,并询问了大桥情况,刘洪儒对毛主席所提问题一一作了说明,毛主席听后表示满意,并当场指示我们:“现在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啊,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毛主席的教导,我们铭记在心。 我来郑州铁路局工作之前,黄河大桥就开始加固补强,但由于认识不统一,中间有些曲折。这座黄河大桥始建于1900年,原来工程就简陋低劣,从新建时就把行车速度限制在每小时15公里,勉强维持通车,桥梁保固期为15年。解放前,它历遭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摧残破坏、行车速度降至每小时5公里。桥梁状态日趋恶化,钢轨杂乱,螺丝松动,枕木歪斜。远远望去,桥上的钢轨像是蜿蜒曲折的长蛇。机车通过时,钢轨左右摇摆,上下点头,一列车通过须分两次牵引。先拉一半过去,回头再拉另一半。黄河南北两岸的车站区间不足5公里,旅客竟然要在车上熬3个多小时才能通过。 解放以后,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大桥开始分期加固。经过第一、第二次加固,显著改善了黄河大桥的面貌,已可以由两台小型机车牵引整列客车过桥,列车速度提高到每小时10公里。1950年5月,按计划开始为期4个月的第三次加固,计划彻底改善桥梁上部结构。但到7月中旬,只完成加固计划的5%。7月13日,滕代远部长亲自来到郑州视察铁桥加固进度,发现进展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郑州局部分领导干部有“等建新桥”的思想,故对组织加固工程消极拖延。滕部长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严肃批评,这件事震动了全局上下。我到任以后,根据滕部长指示,组织局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新安排了加固工程计划,集中技术骨干,组织施工队伍抓紧进行加固工程进度,结果提前12天完成第三次加固工程。以后,又进行了两次加固。11月7日,加固工程全部完工,举行了通车典礼,2400吨的超轴列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安全通过。经过加固后黄河大桥的运输能力大大超过原建新桥,区间运输能力提高10倍,从而消除了京汉干线上的运输疙瘩,保证了南北运输的畅通。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我调郑州局之前,但后一段工作我是具体参加了。事情本身使我深受教育,是原桥加固,还是等建新桥,实际是对国家经济恢复时期我们还处于百废待兴,财政困难这个中国最大实际的认识问题,一切都要本着物尽其用的节约原则,以现实条件为依据进行恢复和改建工作。聆听毛主席的指示,更使我加深了对勤俭建国思想的认识。在以后工作中,我常常以此为鉴,自觉贯彻勤俭建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通过这件事,再一次说明毛主席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对铁路建设非常关心,对留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解放初期,我国百业待兴,毛主席视察黄河,治理黄河是为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视察过程中,我一直在毛主席左右,毛主席走到黄河铁桥南岸,驻足朝四面远眺。当发现邙山脚下有一排排窑洞时,毛主席触景生情,显得很兴奋,用手指点着这些窑洞深情地说:我们去家乡(意思是指陕北窑洞)看一看吗。在温煦的阳光下,毛主席和中央随行的领导同志朝着相距一二里之遥的村庄走去。毛主席来到村里的一位老大娘家,用手抚摸着粗粗的粮囤和老大娘交谈。 “今年收成怎么样呀?”毛主席亲切地问。 “还可以。”老大娘回答。 “这里土质不好,盐碱地多,有的庄稼收成不好。”老大娘又补充说。 “够吃的吗?”毛主席又关切地问道。 “能吃得饱呀!”老大娘回答。毛主席点了点头。 老大娘可能认出了眼前的人是毛主席,赶忙烧来开水,用双手捧着水碗,送到毛主席面前,请毛主席喝水。警卫人员见此急忙送上一杯自己用暖瓶带来的饮用水,毛主席用手推开警卫战士的水杯,深情地接过老大娘送来的开水喝了起来。我们看到这一动人情景,深感人民领袖相信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老大娘见毛主席喝了自己送上的开水,高兴地笑了,又高声问道:“毛主席呀,斯大林来了没有呀?” 老大娘的问话,把毛主席和周围的人都逗乐了,把大家的情绪推向高潮。汪东兴同志格格地笑个不休,罗瑞卿同志笑着说了一句:“哈,这老太太还有点国际主义精神呢!”好久好久,我们都在谈论着这位老大娘。毛主席和斯大林的名字在中国,包括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都妇孺皆知。我看到这个情景也很开心,同时也被毛主席轻车简从、深入群众的好作风所感动。这种好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所有干部认真学习! 当时郑州铁路管理局新落成了一座铁路工人文化宫,其建筑规模当时在郑州市算是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一处文化场所了,滕部长想请毛主席去参观一下,主席同意去看一看。参观以后,毛主席对我说:“你们铁路有个文化宫很好,工人可来这里学习、联欢。”毛主席历来都把工人群众放在心坎上,凡是对工人有利的事情,他老人家总是极力赞成。 毛主席在返回专列之前,又来到郑州车站视察。毛主席健步登上临站内铁路天桥,举目远望,当看到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列车和众多的旅客时,毛主席回过头来对我说:“你这里好热闹呀!”然后走下天桥登上专列,继续南下视察。 毛主席视察归来,途经郑州,我再一次为毛主席的专列添乘。当专列行至京广线汤阴车站,毛主席看到车站上有一块书写着“岳飞故里”的石碑,便对我说:“你这位局长能让我去参观一下岳飞的家乡吗?”由于当时未作任何准备,车站上旅客又多又乱,这时我发现汤阴县县长在场,经请示杨尚昆同志同意,我和汤阴县县长一起去见毛主席。汤阴县县长向毛主席介绍了汤阴县的情况。毛主席亲切地握着县长的手,询问了汤阴县的地理、风土及人口情况。根据杨尚昆同志的意见,我对毛主席说:“专列在汤阴车站停留时间过长,会影响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行。”毛主席听了笑着对我说道:“听你的,那我们走好了。”专列徐徐离开汤阴车站,继续北上。这次我和毛主席接触最近,时间也是最长的一次,令我终生难忘。从这次添乘中,引发我许多思考,受到许多教育,使我更深一层地领略到毛主席的伟人风范。 迎送毛主席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件大事,过去虽说见到过毛主席,但当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面对面地聆听毛主席教诲,尚为首次。因此事情过了许多年,至今回忆起来,宛如昨日。当时我特意把见到毛主席这件事写入我的日记,时时翻阅,内心依然充满一股暖流。 郑铁记事 我到郑州铁路局工作期间,铁道部在统一领导全国铁路抢修工作的同时,从人民铁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出发,为彻底改变旧中国铁路长期分线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逐步建立起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新体制。我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时,认真贯彻了这些新制度,使各项工作都纳入铁道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之下。在此期间,铁道部多次召开各种专业会议,研究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先后统一了全国铁路的机车车辆调度、客货运价和财务会计、物资管理等制度。还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我们遵照铁道部的规定,全面改善和加强郑铁管理和建设,发挥郑州铁路局地处中原,位于陇海、平汉铁路要地,运量大的作用。 这个时期,正步入对旧铁路进行根本改造,铁路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统一,并逐步发展的时期。当时铁路面临的基本任务是:要彻底改变旧铁路的性质和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使之转变为新型的人民铁路。因此,各项任务都是围绕这一基本任务而展开的。 正当广大铁路职工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而忘我劳动工作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在抗美援朝中,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邀请,大批铁路职工投身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同朝鲜军民一起,担负起战时铁路抢修和抢运任务,架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郑州铁路局广大工人也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洪流中。 1950年11月,铁道部滕代远部长在欢送援朝支前工作大会上,要求全国铁路职工行动起来,做好支前工作,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并根据党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指示,从战时军运需要出发,迅速组成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铁道兵团大部分成员组成的志愿军铁道兵团和铁路工程部门组成的工程总队,分赴朝鲜铁路各线,担负抢修任务;另一支是由铁路运输部门职工组成的志愿援朝大队,深入朝鲜铁路各站段,与朝方共同管理军事运输工作。同时还从全路选调了一批职工支援东北地区的铁路工作,以建设巩固后方基地。东北地区成立了铁路运输司令部,负责组织援朝军事运输和铁路抢修工作。 郑州局根据铁道部要求,组成抗美援朝委员会,深入动员,选派优秀职工组成志愿援朝大队,渡江赴朝,担负特殊的抢修抢运任务。 战争中的铁路抢修抢运工作,是在敌机疯狂轰炸与严重破坏之下进行的。为了实现快修速通,援朝职工创造了许多特殊的抢修方法,如先通后固,先易后难,确保重点,预有准备,“片面运输”等。由于这些抢修方法的运用,加上援朝职工的英勇奋战,铁路始终处于随炸随修,断后即通的状态,保证了抢运工作的完成。 在保卫“钢铁运输线”中,担负抢修抢运任务的郑州局援朝职工,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的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数同志荣立了战功,如西安机务段司机刘敦高同志,1951年赴朝,曾立大功一次,在抢救弹药车时壮烈牺牲;郑州车辆段检车工邓国钧同志,1951年入朝,任军管总局沙里院救援队检车工,曾卸除定时炸弹三枚,保证了运输畅通,后为抢救事故列车光荣牺牲。 在国内坚守工作岗位的广大铁路职工,以“多创造一分成绩,就多一分打击敌人的力量”的实际行动,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前方需要补充的人员和器材,从全局范围择优选调,成为前方“钢铁运输线”的坚强后盾。郑州局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51年冬,在全国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郑州局根据铁道部党组作出的关于在全路,特别是新的解放区铁路单位进行民主改革“补课”的决定,进行了民主改革“补课”工作。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指导下,从启发职工的阶级觉悟入手,充分发动群众,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封建把头和已经登记后又继续活动的敌特分子,进行揭发、控诉和斗争,清除了一批坏人。在“补课”中,我们废除了各种把头制、包工制以及施工中的包商制等压迫工人的旧制度,着手建立了自办工程队。对原有的管理、技术人员,本着“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进行思想教育,发动群众自觉清除封建行会、帮派思想的影响,提高职工的觉悟,增强团结,彻底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同时,还普遍整顿了各种机构,建立健全了职代会与民主管委会,使有威望的积极分子参加企业的领导与管理,使旧铁路的性质得到了根本改造,奠定了新型的人民铁路的基础。 1952年5月,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和共青团全国铁道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的决定》。郑州局广大铁路职工热烈响应,一个以“满超五”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运动,在全局范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了运输效率,1952年与1951年同期相比,货物机车日车公里平均增加66.3公里,货物列车平均牵引总重增加185.4吨,货车静载重平均增加1.7吨,货车周转时间平均缩短0.14天。由于这些主要技术指标突破了旧的水平,从而大大挖掘了铁路的潜力,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机车、车辆、燃料和劳动力。“满超五”运动促进了经营管理的改革,大批先进技术指标的出现,使得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必须在经营管理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如规定超轴列车编组办法,修改车站技术作业过程,制定紧密运行图,平衡机车牵引定数,改善行车组织和指挥方法,修订某些规章制度等等。职工的思想业务文化水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满超五”运动刚一开始,有的职工,特别是少数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受旧框框约束,认为“满超五”是冒险行为,是无法实现的“幻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量事实使他们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和铁路的潜力,开始纠正墨守成规的保守观念,积极投身于运动之中。到1952年年底,郑州局学过郑锡坤超轴法的货运机车司机通过超轴司机鉴定的比重已达50%以上。许多营业站的商务工作者和装卸工人学习了杨茂林装车法,总结出若干种提高静载重的具体方法。在“满超五”运动中,郑州局还十分重视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经过动员组织,全局有95%职工参加了扫盲文化学习和各种业务技术学习。 |
|
我的九十年/刘建章著.—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