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个人著述
|
周文文集第三卷:晋绥文艺工作概况简述——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西北代表团晋绥部分文艺工作发言 |
周文 |
|
|
晋绥的文学艺术工作,在党的领导、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得到了成长与发展。从一九四○年晋绥解放区建立以来,每一个重大的斗争任务,文艺工作者都无例外的参加了,留下了工作成绩,这是与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和文艺工作者的整风学习分不开的,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此,本文的叙述,即以此为关键。 一 整风前的文艺工作 晋绥文艺工作,随着晋绥解放区的建立而开始创建时,即根据了反“扫荡”战争的频繁,人民政府的初建,客观上物质生活的极大穷困,及文艺工作者的少而弱,与工作发展有缓急之分等情况开始工作的,因此在那一时期可以说只是草创。当时关向应同志曾提出“建设敌后现实主义的文艺”,贺龙同志曾号召“为兵演戏”,文艺工作者即在这些正确的指示和号召之下进行工作,以戏剧活动为主,同时亦出版了文艺刊物和画报等,有着若干成绩,但由于晋绥文艺工作者多是新从城市来的知识分子,都很年轻,思想水准不高,对贺、关两同志的指示坚决执行,但体会不深、对革命政策的了解尚差,作品中多数是观点不明确,而且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味道的东西,有些同志的工作和作品则走了弯路甚至有的犯了错误。一直到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传达到晋绥,晋绥文艺工作者才据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检讨和开始了明确的转变。晋绥党的领导上采取了通过抗联组织等办法,有组织、有领导的帮助文艺干部下乡参加游击区的武装斗争与内地区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同时晋绥派到延安学习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延安的演出受到鼓励(战斗剧社),带回了新的作风,因此这以后的文艺工作才开始了较明显的贯穿了与战斗、生产、教育结合的文艺新精神。广场剧以战斗剧社首倡,演出《逃难》等,七月、大众等剧社从表演小型秧歌剧、快板、歌唱表演等配合政治任务的宣传工作,进而演出表现减租生产的《温家庄》,表现群众性挤敌人据点斗争的《交城山》;新历史剧也有《陆文龙》和《千古恨》的演出。群众戏剧、秧歌及群众性的小形式艺术活动上,虽有过号召与计划(一九四○年冬有建设群众剧团的草案),到处在自然的发展着,绝大多数并表现了新的政治内容与新的群众生活的反映,但没有得到文艺工作者重要的帮助与指导。总之,这一时期,晋绥文艺工作是在根据地初建当中的摸索过程,工作是逐渐走向面向工农兵的,基本方向是对的,文艺工作者的观点不明确则是严重的缺点。 二 整风以来获得的成果 由于对敌斗争的开展与根据地的工作逐渐深入,也由于文艺工作者一方面从领导上得到指示与鼓励,一方面在农村较长时期的深入到各种工作中去,有了与群众结合的初步锻炼和实际的斗争知识,在此基础上,所以在整风学习中(四三年冬到四四年夏),对毛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学习才真正得到较深刻的体会,经过整风,使晋绥文风上确实得到了良好的转变与一些成就,分别来看: 一、首先是戏剧工作,整风后剧作表现了特出的活跃,内容都与当时的政治任务密切结合,反映群众生活也较为真切,形式上也有新的创造,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欢迎,起了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南京与重庆》(时事教育)、《大家好》(拥爱政策)、《王德锁减租》(减租生产)、《闹对了》(转变民兵作风的)、《甄家庄战斗》(晋绥重要战斗)、《大家办合作》……直到《刘胡兰》等的初次演出,这包括小型大型,话剧、歌剧,地方形式的剧本,使每个演出单位的演出节目得到了充实。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剧作更高的要求的满足,适时的新的剧作还是经常感到荒的,可喜的是经十年来的努力,培养了一批青年剧作者,已能写作若干剧本供自己和群众剧团演出。在改造平剧与地方剧(如山西梆子)方面,新观点的历史剧有《嵩山星火》、《廉颇和蔺相如》、《红娘子》、《千古恨》等,在经过思想改造后,表演方法都能力求思想性强,人物性格化,克服演旧剧的形式主义毛病,对旧艺人的思想改造,提高觉悟,团结他们一道工作,人民剧社等都有些经验。从导演和演员修养方面来看,处理与表演农民、士兵的生活、思想、感情、语言上,都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新的东西。由于缺乏及时的总结与理论指导和较充分的学习时间,从艺术上更加提高、洗练,使人物典型化,以及表演手法的统一、生动,尚是有缺点的。至于演员培养工作,从舞蹈、道白、练唱、发声及演出上的一套工作制度,已取得些经验。最后,由于专业剧团,小型地方剧与广场剧的创作与演出,使群众接受了郿鄠、小调等戏剧形式,也发展了道情(本地戏),许多艺术干部在群众剧运上做了组织工作与供给许多秧歌剧本的工作,这使在灾荒与穷困的时候,专业剧团减少的情况下,农民与士兵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仍能够坚持下去,表现自己的生活斗争各方面,的确做了不少工作。 二、音乐工作主要是创作、演奏、整理三方面的工作。在创作上,分别供给部队、地方歌唱来用,除写作结合当时斗争任务的如:对敌斗争、练兵、生产、民兵、劳模运动等内容,并创造新的曲子外,还吸收民间新流行的曲子,对其新词加以修改,给予积极因素使其推广。各单位都有歌曲选集的油印小本子送到各地去,较大的联唱有《满天红》《翻身曲》等,这是有创作能力的音乐工作者都参加的,工作的需要,往往举行小范围与大范围的创作运动,这是群众性较大的,连初学的青年也有创作的机会。在演出上,包括歌唱演出,配乐的乐队工作,歌唱表演伴奏,民歌晚会,以及群众大会的宣传工作,一直到各学校的教唱与帮助演出工作,也是许多同志必须参加的,其中以地方风味的乐队的建设较为特出与艰苦。在整理各种剧与民歌小调上,已经完成的有:戏剧音乐中的《山西梆子音乐概述》、《道情》、《郿鄠调》、《晋中秧歌》、《九腔十八调》、《灯影》;民歌中的《晋绥民歌》以及佛乐和其它民间音乐。这种整理工作对加强歌曲中、戏剧音乐中的地方风味是有其特殊重要意义的,但有系统的科学的批判研究做的还不够,所以在创作中还未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与成绩来,为广大干部与群众(包括地方与部队)均一致欢迎的,富有民间风味而又雄壮的《军属的歌》的创作,也只是一点开始。 三、美术工作的设施与努力,首先表现在四四年的第一批年画的出现,这肯定了年画在美术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数量上说是不少的,共八九种,印刷份数亦多,因为美术工作者多系初学,制版、印刷条件又非常差,除表现了新的群众生活内容外,质量是不高的,但每年均有新的改进,直到四八年,发展到《选举图》、《给军属拜年》、《领回土地证》等,从内容的取材,绘制的精细,色调的民间风味,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年画的内容从头就坚持反映现实生活。领导上也给予最好的条件去完成此一为广大农民享受的艺术作品,所有的美术工作者都参加了这一工作。其次,是群众性的画报(《人民画报》与《战斗书报》),对象是农民与战士,编排,色彩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吸收了许多新学的干部、小学教员、战士、学生的作品,刊载在画报上,往往由群众转绘为壁画,成为冬学与群众夜校的教材,使联系群众的基础更宽广。发行的精细,也使画报能顺利的配合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生产等群众斗争,经常得到群众的意见与反映。至于报纸上的插图与连环画,从一九四○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它的特色——迅速的反映现实斗争生活,密切的配合斗争任务,在表现手法上单线条的木刻制版,颇得群众的称赞与鼓励,也正是美术工作者把联系广大工农兵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必然得到的结果。比较加工的木刻如:《日本守备队的生活》、《纪利子》、《何大庆》等册子及单幅制作,也有一些,但不多,民间剪纸艺术的整理与研究,并创作新的作品或组织群众创作,也做了些工作。此外,拉洋片也有些实验,但仅止于实验,尚未加以发展和推广。 四、在文学方面,较完整的长篇通俗小说《吕梁英雄传》,取材范围是规模较大的,全书几乎总结了抗日战争中民兵斗争的全部,得到各方面的注意与广大农村、城市读者的喜欢。短篇的有的集成专册,其中以《第一次的收获》为较出色,但这还是少数。更重要的是群众性的各种小形式文艺作品的大量创作,包括:一、诗歌、小说、速写、报告、小剧本的创作,以及配合实际工作,庆祝胜利,政治攻势等的各种鼓词、歌谣、快板、街头诗等的制作。二、整理改编民间故事,这也吸收了大批干部与农民参加,完成了《水推长城》、《地主和长工》、《天下第一家》等小册子。这些是晋绥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规模之大,作用之大,显示了年青的根据地文艺的特色。 以上所述的这些,都是在整风以后成长与发展起来的,虽然还很年轻,正如这批土生土长的文艺工作者(仅有少数是外来的多少有些经验的文艺干部)是年青的一样,但富有新的生命力,表现了新的蓬勃的朝气。所以如此,首先由于毛主席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及党的领导,其次,由于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工作者执行了党的决定,参加了实际群众斗争,体验了根据地建设当中各种重大事件,学习了各种革命政策,并且从在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劳动者,学到了他们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情感,使自己真正得到了改造,这种实际的锻炼,反映在为工农兵文艺的作用上就很大,这是文艺的基本生命。再次,由于在艺术思想上解决了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钻研和提炼民间艺术的风气大大发展起来,从戏剧、音乐、美术、文学上提出深入的向群众学习,在民歌与地方戏、音乐的整理研究方面获得了某些成果,并开始用地方形式表现现实群众斗争生活,历史剧从剧本、排练开始进行改造工作,窗花的搜集、整理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反映农民生活的诗歌、民间故事与传记的收集整理及改编等所获得的某些成果上看来,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对于绝大多数出身城市知识青年的文艺工作者给与了新的养料,在艺术的表现方法上找得了广阔的利用、改造、创作的道路。最后,由于在创作过程中,文艺工作者的斗争生活与群众在一块,交了好多朋友,许多作品在创作中得到了农民、士兵、工人的帮助,加上一经演出,画出,许多干部和群众就有组织的观看、阅读、朗诵、张贴、并迅速的得到他们的批评与支持,这就确实激发了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写作、绘制、演奏的兴趣与决心,因此也才获得了这些成绩。一九四四年晋绥党的领导上曾举行了一次“七七七”文艺奖金,征集并评选了一批戏剧、音乐、美术、文学作品,予以奖励,这对于后来的文艺工作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是有很重大意义的。 伴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与某些成绩的影响和有计划的推动,在坚苦的对敌斗争中不断胜利的鼓舞,在农村中实行减租政策与变工互助的劳动生产运动,群众生活得到部分的改善,因此群众的文艺活动,也广泛的开展起来。自根据地建立以来,就逐渐发展群众中的抗日民歌(以离石最多),新秧歌(临县、保德较多),以后则从分散的状态进而有组织有领导的活跃起来。一九四三年以后,表现边沿区群众对敌斗争的有《围困蒲阁寨》(忻州民兵剧团),表现反奸斗争有《哪里跑》,表现农民保佃斗争的有《刘成龙告状》(兴县杨家坡农民剧团),表现农民新生活的有《办喜事》等,此外,变工生产、改造二流子、表扬英雄模范、破除迷信、讲卫生,都有不少群众自己的创作、农民的革命诗、民间鼓词、练子嘴、群众秧歌和小型剧团表演,在士兵中战士诗、战士画、和小型表扬战斗英雄的剧和活报,一直发展到人民解放战争和土改当中,在反封建的诉苦当中,到处活跃着,成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有力的武器。这些新的萌芽,出在广大纯朴的农民与战士的创作天才的艺术活动,和他们的政治觉悟是不可分的,比较群众性大的剧运来说,从四三年以来即本着自编自演的方针在进行自己的工作,有的和文艺干部合作,如:《卖牛》、《办喜事》、《破镜重圆》等;创作上有干部领导、小学教员帮助的集体创作,也有农民个人的创作,绝大部分表现着新内容的东西,开始是自己本村或本人的人物事件多(这是有历史传统习惯的),以后水准逐渐提高,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较完整的作品,除在一万份的《大众报》发表外,尚须印单册三千份,这还经常表现了供不应求。这种发展是与领导上的提倡和推动有密切关系的,自一九四四年群英大会新年团拜会上数百人的大秧歌表演之风传到各地,及以后每年春节宣传中都指示各地组织和领导秧歌运动,并举办秧歌竞赛表演,予以奖励,因此各地剧团便更加普遍的发展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三百四十多个群众自己的剧团分散在老区十二个县内,新区扩大后又逐渐增加,土改当中由于剧团的暂时减少,民间旧剧曾一度抬头,但几年来改造平剧、地方剧、新的说书及其他地方艺术活动都已有了若干经验,加以群众有了新的艺术观点,他们曾用较幼稚的艺术和自己的政治斗争相结合,团结教育了自己,打击了敌人,取得胜利,他们是不会忘记这主要的方向的。目前大多数群众剧团,仍在坚持用自己的艺术活动配合每个时期的斗争任务,做着宣传鼓动工作。 三 主要的经验教训 十年来,晋绥文艺工作者从参加现实斗争,在整风学习中改造自己,接受党交付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完全与总的革命工作一致的,事实上,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鼓励与培养下,一方面要很好的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感情,使自己和现实社会斗争永远保持着密切联系,创作适合工农兵要求的作品,同时以身作则的培养更多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开展比较分散的农村文艺运动;另一方面还须担任许多具体的文学艺术事务工作,使自己全身的浸入人民文艺事业中去,贡献一切力量给予集体的事业。这基本关键却在如何使自己思想意识改造的好,如何与工农兵结合的好的问题。比如拿《王德锁减租》来说,这是一九四四年的作品,在剧本创作、演出工作等方面,效果是较好的,对当时启发教育农民减租斗争情绪有其正确与现实意义的一面,确也起过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文艺工作者马列主义水准低,阶级观点不明确,对政策体会不深刻,因而表现了思想性差的严重毛病,但这是经贺龙同志尖锐指出之后,文艺工作者经过了土改斗争的锻炼之后才认识到的。反过来看,土改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因刚完成土改回来不久),虽然新的作品还不多,但已显出了在思想、感情上坚实了许多与艺术上较之过去更有精进,这证明一个道理: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意识的锻炼,不是一年半载的下乡就可解决的,也不是一时写出为群众所喜欢的作品就能解决的,必须不断的提高与决心改造自己,热情的参加到各种现实斗争中去,随着革命事业的进步发展,不断的提高自己。 目前在晋绥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严重毛病则是经验主义。经数年来的锻炼,许多文艺工作者是都具有了不少的实际经验和知识了,这是好的方面,但由于思想的提高还很不够,因此往往被淹没在大堆的材料中翻来翻去,不善于集中,抓不住典型,呆板的、繁琐的、盲目的做客观的描摹。在舞台上、画面上也有追求个人的“活像”而减低了艺术创造的,这种毛病是主要的。此外,也有虽对群众生活和斗争有相当了解,但仍有以个人主观爱好做取舍,突出夸张,华而不实的毛病存在。这些,都是晋绥文艺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只有认真的克服这些毛病,才能很好的前进。因此,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系统的学习,与开展艺术思想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并很好的总结各部门的经验,克服文艺创作上的不洗练、粗造的现象,是晋绥今后极重要的工作。 1949年7月19日发言 收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950年3月由新华书店发行。 署名:周文 |
|
周文文集第三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