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张寒晖 > 其他资料
|
难以忘怀的人 |
郭维城 |
|
|
人的一生,总会有若干人物、事迹难以忘怀,寒晖同志和我短暂的交往正是这样。 “双十二”事变前,我是张学良的机要秘书。事变后,成立了“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我是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的宣传委员会负责人。“解放日报社”、“广播电台”、“一二·一二剧团”都归宣传委员会领导,这时我和寒晖同志才开始有所接触。 “双十二”事变后,宣传委员会商同军事委员会政治处委派寒晖和伊洪等同志接管了“剿总”政训处所属的“大道剧社”,并在东北军学兵队的“话剧队”基础上成立了“一二·一二剧团”。寒晖同志任团长,记得当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安志文、李伟、王遂蓬、王林、徐瑞林等同志,大都是戏剧和音乐的爱好者。 一九三七年二月初,东北军准备西调甘肃,“联合办公厅”为了学兵队人员的安全,决定把分散到各单位的学兵队员集中到陕甘宁边境的邠县“待命西进”,为隐蔽计,将学兵队改名“甘肃绥靖主任公署青训班”,调我为“青训班”负责人。这时,寒晖同志和“一二·一二剧团”也随着到了邠县,我们同住在县城外的一座大庙——泰山庙里。三、四月间,东北军又改调安徽、河南,我们一同到了安徽怀远县。五月,学兵队被国民党强迫解散,剧团转移到淮阳,六月也被遣散,寒晖同志又回西安去了。 当时的寒晖同志,是一清秀的艺术型青年,具有火热的心肠,丰富的感情,深沉多思又开朗健谈。对“一二·一二剧团”的方向,他主张“工农兵演工农兵”,可惜时间短,只在街头演过几场活报剧。 他那时最突出的成绩还是歌曲创作及合唱指挥的艺术。《松花江上》这首不朽的杰作,以及《士兵怀念司令歌》、《前进曲》等,使千万人心情激动、流泪、沉痛、攥紧拳头。在邠县,在怀远,他指挥同学合唱的情景,至今还令人难忘。寒晖同志确实不愧为塑造人类正义和激情的灵魂工程师。虽然他的生命暂短,而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党和人民是热爱他的。 (本文根据郭维城同志致刘冀同志信缩写。) |
|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