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Ⅰ 卓越的“身教主义者”
陈桂生



  
  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徐特立眼前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前景。他长期积蓄的潜力仿佛一下子全都释放出来了。这位年越古稀的老人又以新的姿态活跃在人民教育战线上;不过,由于他毕竟年迈,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时间不长,加之在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颇多曲折,特别是在国内局势不正常之际,一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徐特立,处境比较微妙。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惟这里不拟具体陈述他参与教育工作的历程,而把他这段工作历程放在他毕生事业的背景上考察。着重讨论他的“身教主义”和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建树。
  徐特立素以“身教主义者”自命。所谓“身教主义”,其原意大抵是指在直接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强调“以身作则”;它的引伸的含义,是指在教育事业中,重教育实践,不尚空谈,甚至相对地“不立言”。意味着立志作“人师”、教育活动家,无意作教育理论家,教育学家。
  徐特立的一生,堪称一代师表,不重立言,也是他的意向,至少是他曾经有过的意向:“我是一个教育的实际工作者,所以只有教育的事业,而没有具体的关于教育理论或意见的著述这一类的成绩”,“我只是一实际工作者,不是理论家,作家、政治家或教育家,而只是一个老教书匠和教育行政负责者,身教主义者罢了。”①
  综观徐特立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位“身教主义者”。须具体分析的是,他的“身教主义”独特之处,他的“身教主义”在他一生教育活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此外,尽管他标榜“身教主义”,事实上他还是立言的。他遗留下来的已发表与尚未发表的教育著作为数相当可观。如以为他忽视教育理论的建树,即是对他的误解。不过,这里暂不讨论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建树问题。
  〔一〕多种教育角色的“身教主义者”
  徐特立从1896年任塾师开始,到1968年去世,在长达72年间,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如从1905年开始担任教师算起,也有63年。其中,致力于人民革命教育事业长达37年(1931—1968)。当然,他一生并未全都直接教学、直接办学、直接参与教育行政管理。他直接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历程,列表如下:
  徐特立的教育生涯表明,他是教育领域中的多种社会角色的“身教主义者”。
  1.办学与教学并举: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就与人合办梨江高等小学堂。他承担教务和许多学科的教学。意味着从他教学生涯的开始,就显示出办学与教学并举的特点;他在周南女学执教时仍热心创办夜校;在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之后,又在农村创办五美乡小学、五美高级小学;后来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初期,长期主持教育行政事务,仍独立创办或主持一所学校如中央区列宁师范学校、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鲁迅师范等,过他的“办学瘾”,同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
  徐特立家境贫寒,后来当穷教师,收入有限。“自己没有财产,也没有办公(即当官)赚过钱”,为什么能够先后办起那么多学校呢?他的办法是:每日多上课两小时,一月多得60元,分给两所高级小学用,把自己的家属留在乡下,节省开支,谢绝一切应酬,绝对不请朋友吃酒肉、茶点,同时,自办的小学,概不收费用,所办的师范学校,把收费标准降低到一般私立学校之下,改良教学方法,自己做刻苦的模范,“这样来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②
  徐特立起初与人合办梨江高等小学堂时,就立下两条规矩:多教课、只吃饭,不拿薪;在创办五美乡小学时,把自家住房改为校舍,自费添置课桌椅;他创办长沙师范学校时,负债600元,以后用几年教学收入才偿还了这笔债务;他创办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亦靠自己筹款维持。有一年除夕,为了还旧债而冒着严寒四处奔走借新债,回到学校时,只得用开水泡饭吃。人们戏称为“特别年饭”。③他“起居饮食与学生共,不与教员共。拿钱少、做事多,起模范作用,创办学校。童年即开始与家族斗争一直到老年。16岁教蒙馆小儿,读书6年,创办许多初、中级学校。自己只受过小学教育,自己儿女没有中学毕业者。”④宁愿“用五斗米挽救一个学校”,却不把自己的儿子、侄儿带在身边培养。⑤把毁家兴学的精神贯彻得何等彻底!
  1912年徐特立为长沙师范学校撰写的《毕业歌》歌词,⑥旨在激励学生为农村教育服务,也反映了他矢志办学的高尚情怀:
  休夸长沙十万口,子弟不教非我有。十八乡镇半开化,少数通人难持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⑦
  2.校务与教学并重:
  徐特立在任校长时,总要兼课,这在当时原不稀奇。不寻常的是:
  (1)他在一身兼任三所师范学校校长时(1925—1927年间),仍坚持兼课。
  (2)他几乎任何课的教学都能胜任。谁缺课,他都可以代课。⑧
  (3)他在主持教育行政事务时,仍不停地教课。
  (4)他作为校长、甚至作为教育行政负责人,不但兼课,还经常承担杂务(打铃、烧饭等)。
  (5)他在年越古稀时还经常外出讲课。
  在《徐特立教育学》一书⑨提供的尚未发表的思想资料中,包含有他在1950—1951年的讲授笔记,可算是历史的见证:
  3.“经师”与“人师”一体:
  徐特立认为教师的人格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所谓“人师”实含以身作则和对学生全面负责二义。
  中国古代教育中原有“经师”与“人师”统一的传统;在近代随着学科的分化、学科知识系统化和教师工作分工固定化,遂产生“教书不教人”的弊端。徐特立针对这一弊端,从自身做起,承担“经师”与“人师”双重责任。
  徐特立对学生关怀备至,一个突出的事例是,他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时曾给一个生病的学生打洗脚水。此举遭到长沙教育界的一部分人讪笑,徐特立却毫不介意。他认为关心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⑩
  他善于因势利导。长沙师范学校学生“窗户报”的崛起,便是耐人寻味的一例。有一次该校学生田汉和同学开玩笑时,即兴试写打油诗,贴在自修室的玻璃窗上,戏称“窗户报”。其中一首诗中有“特立狂涛海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黄竹村中鸡犬喧”等句,把校长徐特立、教师首之龙、黄雨村的名字嵌入其中。徐特立不以为意,另外两位教师认为这种不伦不类的打油诗是对老师的不敬,要求取缔,并给予田汉等学生处分。徐特立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窗户报”可以活泼学生思想,激发他们的才智。由于他的鼓励,学生办的“窗户报”越来越多。后来田汉还办“祖鞭报”同思想保守的“訚谭报”对垒。(11)
  徐特立在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坚持每晚巡视学生寝室。发现生活实际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发现不良倾向及时予以教育。至今仍传为佳话的“诗教”是他循循善诱的又一杰作。当时学校管理中盛行“校长训话”,徐特立却打破陈规,他认为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还用得着,遂在学校走廊上添置一块黑板,把通知、布告、表扬、批评以“诗”的形式表达。积累起来,达百首左右。合称《校中百咏》。(12)其中第一首表达了他的旨趣:“早起亲书数十行,格言、科学及词章。为便诸生一流(浏)览,移来黑板挂前廊。”这些诗针对性甚强,举例如下:
  4.坚持为穷人服务、不受旧势力支配的办学宗旨:
  在反动统治下,他为了办学,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急穷人所难,决不因经费困难谋求旧政权的资助,以免受恶势力的支配:“过去湖南办私立学校的人很多,我不同于别人的,就是我有一个办学的主张,如果不能贯彻我的主张,就宁愿牺牲我的学校,但决不是为了保全我的学校而牺牲我的主张,所以我决不学别的私立学校,依赖反动政府的支持,受恶势力的支配”(13);即使主持公立学校,也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他于1925年初接办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时,立即拟订整顿学校的计划。包括:聘请国内外专门学校以上毕业富于研究精神与能力、对于所任课程确有把握者为教员;多用专任教员;提高各科程度;订定科学(的)成绩考查法;教育科目聘一专任教员,以便提倡学生对小学教育研究的兴趣,并指示研究方法,整理图书馆。此外,“至于训育方面,则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他兼任训育主任;同时“鉴于湖南年来中学校中教务主任之权太重,此次出任校长,关于一切用人与课程,均亲自主张,教务主任仅帮办教务上事宜。”(14)
  〔二〕人民教育的“身教主义者”
  徐特立行二。由于他笃行“身教主义”,办学、教学成就突出,堪为人师,于是在他前期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四个虽不甚雅但有象征性的外号:
  1.“徐二叫化”:象征他毁家兴学,虽两袖清风、衣履不整在所不惜。
  2.“徐二镥锅”:“镥锅”即补锅。比喻他孜孜不倦地办学,急人所难,在学校中谁缺课他就去顶课。
  3.“徐二外婆”:形容他像“老外婆”那样关心学生,也像“老外婆”那样苦心婆心地教育学生。谢觉哉赠诗中有“外婆不易做,事事要克己。投身浊世中,一尘不曾染”句,(15)不愧为徐特立的知音。
  4.“徐二神经”:是指他为了事业、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对自己刻薄到别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其实这些都还是现象的描述。徐特立实质上早就是一位“人民教育”的“身教主义者”。
  自古以来,“身教主义者”屡见不鲜。徐特立孜孜不倦地办学、教学,甘为人梯,并非出于慈善家的善意,而是为了提高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民主意识。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疾苦,对劳动人民怀有朴素的同情心;后来跻身城市,始终不忘农村,不忘记穷人。自己求学不易,也就能体察别的穷孩子入学的困难。所以,虽身在城市,却千方百计地在农村办学;在所在的学校中,注重吸收“穷孩子”入学,热心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16)不满足于正规学校,在城市兼办夜学;由于他着眼于教育的普及,故特别注重兴办师范学校。即使在他的前期师范教育实践中,已经注意到试办不同层次的师资班,甚至在小学附设师范班,以便培养更多的教师。惟其如此,他才有理由称为那个时代教育界的“长沙王”。
  不过在他活动的前期与后期,情况迥然不同。在前期,他虽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但尚未充分意识到群众办学的潜力。这也难怪。那时群众尚未觉醒,以至在他的家乡,落后群众受别有用心的人挑唆,甚至捣毁了他苦心经营的梨江高等小学堂;1927年春,他从家乡农民运动中开始认识觉醒了的农民群众的力量,不仅打破了“教育救国”的迷梦,而且使他突破了“专门的书本教育”与“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17)后来进一步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逐步领会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借鉴根据地教育实践中脱离群众的教训,亲自考察群众办学的经验,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的“身教主义者”。
  在根据地,那些热衷于“正规化”教育当事人中,不乏“身教主义者”,也不乏为工农文化翻身服务的热情,而徐特立能够相当自如地在教育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同他前期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与经验基础不无关系。
  〔三〕现代中国的一代宗师
  徐特立的“身教主义”,不仅表现在直接教育活动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他时时事事以身作则,即使在不担任具体教育职务时,依然如此。所以,他不仅堪当学生的“人师”,而且是教师的楷模,共产党员的模范,人民的教师。
  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
  1.断指血书(1906)
  2.弃官就教(1912)
  3.毁家兴学(1912—1919、1924—1927),成为教育界的“长沙王”
  4.作为“扶拐棍的学生”出国勤工俭学(1919—1924)
  5.一身兼任三所师范学校的校长(1925—1927)
  6.在革命危急关头毅然参加共产党(1927)
  7.年近花甲坚持长征,步行两万余里(1934—1935)
  这些都足以使他成为一部人人该“读”的活的“教科书”。而这部“教科书”的更丰富的素材却蕴含在他那些貌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言为尔训身为则,群有师尊党有光”,(18)不算是溢美之辞。
  在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
  1.他不顾年迈,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气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
  他于1949年3月出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以后,即于当月25日随中共中央总部迁到北京;同年4月,作为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参加国共谈判;9月21日至30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研究室主任)外,还担任中共党史资料室主任、中国历史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的荣誉主席,发表一系列史学论著。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9月,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夕,他主动申请辞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后来中共中央派杨尚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和陆定一(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看望他,表示同意他不再担负实际事务。
  2.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把夫人和孙女接到身边。仍着洗得发白的灰布棉袄,头带打补钉的单帽,一间不大的房间安置一张书床和两张床铺。他坚持锻炼身体。直到1965年7月(年满88高龄)还在颐和园昆明湖游泳。
  3.他不断学习,年逾古稀时尚提出十年、二十年学习计划;一直到年近90岁,有一次于光远在火车上偶然遇见他,他还津津乐道地谈他打算将来做什么。(19)
  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他对共产党内的不正常的事态深感不安。1961年,中共中央继续纠正浮夸风。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8月23日至9月16日于庐山)召开前夕,他于8月17日执笔写了一段话:“浮夸风其目的是骗他人。结果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人格也丧尽。一切自谓聪明缺乏老实作风者必遗(贻)害社会且灾及子孙”;(20)1964年前后,他一度到贵州省参加四清运动,发现那里人民的生活依然相当贫困,深表同情,感慨不已。林山有诗记其事:“徐老四清到贵阳,访贫问苦老心伤。解放多年应改进,为何缺粮百补裳。党的政策未兑现,领导作风气不张。回来约会毛主席,屡无回音感忧伤”(21);1965年5月,他向老友谢觉哉透露,打算回到湖南老家去喂猪。谢觉哉不胜感慨,当日在日记上赋诗一首:“九十高龄力有余、身闲不住待何如?老人又羡耕和读,想傍桑荫学养猪。”(22)这是毕生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老人,在祖国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境况下,拟作的无可奈何的抉择。
  1968年11月28日,“人民之荣,我党之荣”(周恩来)、“一代师表”徐特立到达了他“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的终点。“平凡伟大马列真,一代师表启后昆”(23)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教师,是现代中国的一代宗师。
  ①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5页。
  ② 徐特立:《六十自传》,第107页。
  ③ 李维汉:《群有尊师党有光》,《徐特立在延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④ 徐特立手迹。夹贴在所藏《世界教育史》一书中,该书中只夹1959年4月23日日历。参见《徐特立读书眉批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页。
  ⑤ 徐特立:《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徐特立文集》第319页。
  ⑥ 徐特立:《毕业歌》,《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⑦ 古潭,长沙师范学校座落长沙北门荷花池附近的古庙泐(音勒)潭寺旧址。
  ⑧ 在他主持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工作期间,长沙一家报纸曾刊载一则趣闻:“某校校长,年老学博,无论什么教员缺课他都去代(课)。他什么课都能教,只有音乐不行,因为牙齿缺了,唱起歌来,关不住风。”徐特立见报,笑着承认:“这是说的我”(周世钊:《伟大的师表》,《怀念徐特立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9页);其实,他就连音乐课也硬着头皮去代课。土地革命时期曾经在中央区列宁师范学校兼课的李伯钊,曾目睹徐特立上音乐课,教《国际歌》,由于湖南方音重,又缺门牙,“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句歌词,教得满头汗(《红区教育的辛勤园丁》,《怀念徐特立同志》第16页)。
  ⑨ 《徐特立教育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⑩ 李维汉:《群有师尊党有光》,《徐特立在延安》,第78页。
  (11) 柯蓝:《命运之谜——徐特立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133页。
  (12) 徐特立:《校中百咏》,《徐特立教育文集》第31—33页。《徐特立教育文集》一书编者注称“仅搜集到10首”,在《徐特立研究》杂志总第6期中尚有3首,见该期第47、48、49页。
  (13) 周世钊:《伟大的师表》,《怀念徐特立同志》第143页。
  (14) 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徐特立文集》第53页。
  (15) 谢觉哉:《奉答徐老自寿诗》,《怀念徐特立同志》第207页。
  (16) 徐特立在1919年就谈到“平日最喜欢贫苦的学生”。在长沙师范学校当校长时,曾招收一名打铁出身的学生,名叫黎升洲,毕业后当济阳高等小学校教员;还招收一名退伍兵廖奕(入校前只读过一年书),毕业后也当小学教员(《留法老学生之自述》),(《徐特立文集》第19页);田汉在长沙师范学校学习时聪明好学,家境贫寒,没钱买书。徐特立拿出自己买书的折子,让他买书,记在徐特立的帐上。(柯蓝:《命运之谜——徐特立传》,第132页)
  (17) 徐特立:《给小学教师的一封信》,《徐特立文集》第360页。
  (18) 朱德、康克清:《徐特立同志七旬晋一大寿》,《怀念徐特立同志》第203页。
  (19) 于光远:《徐老是个老青年》,《怀念徐特立同志》第42页。
  (20) 徐乾:《历久长新的回忆》,《徐特立在延安》第119页。
  (21) 林山:《徐老永不老》,《徐特立在延安》第174页。
  (22) 王定国:《徐老是谢老的好战友、好兄长》,《怀念徐特立同志》第63页。
  (23) 曹瑛:《怀念敬重的徐老》,《怀念徐特立同志》第218页。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陈桂生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