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沈鸿 > 其他资料
|
模范工程师沈鸿同志——自带母机十部参加革命,埋头苦干装备了许多工厂 |
摘自延安《解放日报》 |
|
|
工艺实习工厂模范工程师沈鸿同志,浙江人,年39岁;幼年家贫,小学未能毕业,于1919年到上海虹口区的一家洋布店里当学徒,布店附近有几家机器厂,他常在晚上跑去察看,于是对机器发生了爱好。那时他就一面做工,一面很刻苦的自学。开始他从当时申报的副刊《常识》上吸收了一些科学常识,自己产生了一个“工业救国”的思想,随后下决心研究一些数、理、化,及其他自然科学的书籍,这是后来他自学机械的一个基础。 关于机械的初步知识,他最初是从申报的《汽车增刊》上得到的,接着他又买了几本讲修理汽车方法的书籍,在夜里店中都睡静了的时候,仔细阅读;白天一有机会,他就溜到那些机器厂的门口去,看他们实际上是怎样修理汽车的,用这种方法来改进他从书本上学得的东西,从而获得很多知识。 他读书范围很广,除关于机械的书籍外,他还读了大量旁的书籍,也读了一些社会科学书籍;其中有一本是关于苏联的五年计划,还有一本马克思传。 刻苦自学 掌握技术 在洋布店里工作了12年后,约当他26岁时,脱离了洋布店,和他几个朋友共同筹到5000元,开办了一个小机器厂。开始时,他自己在车床上做工4个月,以后他保持着这个作风直到现在,有好多工作他喜欢亲自动手。第一批制成的是锁子,幸而都销出去了;于是该厂就逐渐扩大起来。到1937年,工厂已由开始的五、六个人增加到三十几个人了。在这过程中,他自己掌握了各种技术,成为一个卓越的技师。 那时候,他即抱有一种民主思想,痛恨军伐,痛恨内战,对进步势力则寄予很多同情。有一次,他在一家机器行里看见几部苏联机器,非常坚实,非常漂亮,和美国货差不多。他很惊讶,心想:“一个国家在短短的20几年内工业上能有这样的成就,真是不错!如果中国也变成了那样,我的技术一定有用,我就诚诚恳恳的为它做工。” 终于寻到了为抗战服务的地方 抗战开始不久,他把十台机器运到武汉,想为抗战尽力,向当局要工做。但没有人理睬和帮助他,随后他终于找到了尽力抗战和能够发挥技术特长的地方——陕甘宁边区。 1938年2月,经过了相当的困难和艰苦,他把10部机器同7个工人和学徒带到了延安,开始为八路军,为抗战服务。 几年来他的服务已经有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他来边区以前,除延长煤油厂有很少几部机器外,边区内也少有机器的。他来后,就改变了这个情况。他带来的10部机器都是“母机”(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于是以这10部机器为基础,开始制造出一些适合边区条件的,易于搬运的新型母机,陆续又制造了各种机器,配备了许多工厂,帮助了边区工业的发展。这些机器如:印刷厂的油墨机,纸厂的造纸机,制药厂的压片机,煤油厂的炼油设备,以及边区某些工厂的各种机器,主要都是经过他设计,直接间接从他带来的母机上生产出来的。而他更大的贡献,还在于帮助了八路军前后方修械所的装备,便利了八路军在前方的作战。但当别人问到他的工作成绩时,他总微笑着回答:“算不了什么!这一行我懂一点,当然可以做一点事,但这还是靠大家,我一个人一个脑袋,两只手,能做出好多事来?!” 一贯谦虚积极负责 每天最少工作十二小时 他的工作态度,一贯的是谦虚,积极,负责。他每天工作起码12小时。在今年开始炼铁时,整整有两个月没有好好的睡觉,晚上上床常是不脱衣,稍微躺一会,精神恢复了一点,一翻身又起床工作去了。 他在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做任何工作都服从实际需要,不从个人的爱好出发。除了工作外,他还热心的教人。几年来在他和旁的同志的努力之下,把工人和学徒的数理化知识提高不少。他常说:“技术不应该秘密起来,厂里懂得这样技术的越多就越好。” 针对着一些空洞而不切实际的所谓专家的工业计划,他对制造产品的标准有这样的三个主张,就是:一、经济(指要成本低);二、效力(指要耐用);三、时间(指制造的时间要短)。他极反对知识分子、专门家之不与实际结合,他认为知识分子、专门家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踏踏实实为人民大众服务,如果不这样做,照他的说法,是“缺乏一种利他精种”。提到这样的人,他是止不住愤慨的说,他对这样的人是很脑(恼)火的。 这个瘦小而有精神的模范工程师,他的衣服,他的手,和工人一样沾满了机器油的污渍。新机器制造成了,他一定要守在旁边,长期的观察它有没有毛病,以便改正它。工人向他学习技术,他就亲自跑到机器旁边去教他们,这也是使跟他学习技术的工人迅速进步的一个原因。 (原载1944年5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 |
|
无限忠诚:纪念沈鸿诞辰一百周年/海宁市史志办公室,海宁市图书馆编.—杭州:杭州余杭人民印刷公司,2006.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