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柯仲平 > 个人著述
|
柯仲平诗文集四 向生活学习,向民歌学习* |
柯仲平 |
|
|
(一九六二年四月)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由于经过长期琢磨,提炼,在艺术上也是很完美的。我们作家、诗人都应当很好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在我个人的创作生活中,得到民歌的帮助很大。一九二八年冬,我在写《风火山》诗剧的时候,我有意地吸收了一部分云南民歌和陕北民歌的歌风,并加强了我创作上的革命浪漫主义因素。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我又吸收了一些传统民歌和革命民歌的歌风,写出了《边区自卫军》(这是一部“可以用民间歌调唱”的长篇叙事诗)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以及一些街头诗,并且用民歌风格写过剧本。我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由于党给我革命的灵魂,群众给我战斗的力量,民歌给我远飞的翅膀,所以,我写出了一点可能被群众批准的、具有民歌风格的诗。当然,我学习得还很不够,今后仍然要继续努力学习。 毛主席历来都非常重视民间文艺。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永远难忘的事情。那是抗战时期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主席到“陕公”(陕北公学)去作报告。我当时正在那里向来自各地的同学们搜集歌谣。主席见了,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在记录歌谣。主席听了,微微点了点头,说:一个人记录多慢啦!你为什么不去找成(仿吾)校长,要他多弄些纸来,裁好了发给大家,让每个人自己写出来,岂不是更好么?我当时听了,真是兴奋极啦。立即去找到成校长,要来了很多纸,裁好以后发给听报告的人,请他们写下自己所记得的歌谣——这一次就收集了好几百首。 为什么主席这样重视民间歌谣呢?据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因为民间歌谣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丰富、生动、刚健、清新。诗人、作家可以从民歌中吸取大量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如果一个诗人在写作当中,得不到民歌的滋养,那么,他的作品必然是干瘪的。 当然,我们既要学习民间歌谣,也要学习古典诗歌。中国的新诗,应当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的新诗歌。 至于如何向民歌学习,如何把它具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诗作中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不过,我以为诗人向民歌学习,主要是学习它的精神,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不能单纯从形式上去摹拟。如果把民歌生硬地搬到自己的诗里去,那就不好了。 在学习民歌方面,主席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主席在长征途中,路过贵州时,曾亲自搜集了一首民谣: 上有骷髅山, 下有八宝山, 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 马过要下鞍。 后来,毛主席在自己的创作中,就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了——那就是脍炙人口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主席这种运用民歌民谣到诗词中去的方法,是我们最高的典范。——这是一种“吸收”、“溶化”,是具有最大的创造性的。 本来,这首民谣就是很好的,但是经过主席创造性的运用,更大放异彩,收到了“推陈出新”的效果。这只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伟大的诗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主席的“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熔炉,任何东西投掷进去,都要被熔化,提炼成为最高级、最有用的东西。他的这个熔炉——“心”——比太阳的熔炉还要炽热。 要想认真地学习民间文学,学习到民间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和劳动人民密切结合。主席曾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家只能把“根”深深地扎入群众生活的土壤中,才不会被大风所刮倒。 脱离了生活,就会使作品失去光彩。 群众不给你水分,你的创作就会枯萎。 党的阳光照耀着你,群众的水分滋养着你,你的艺术才华,才能得到健康的发育、成长。 深入群众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主席、少奇同志都经常这样教导我们。 专业作家,要永远把根扎在群众当中。 民间文学工作者,也应当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和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这是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所阐述的一个根本问题。作家要为工农兵服务,首先就要热爱工农兵,就要深入到工农兵中间去。文艺工作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艺是群众的事业,脱离了群众,就不能得到任何发展。 到群众中间去,真正和群众结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劳动人民的力量,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主席的教导:劳动人民是“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的智慧是海洋,个人的智慧是滴水。只有把个人的智慧和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把一滴水汇进海洋里去,个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每个作家、诗人都应当长期地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如果有的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这样做,那么抽点空,经常到下面去跑跑,看一看群众的生活,听一听群众的讲话,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激发创作的灵感。有一次,我到乡下去,参加农民的劳动,有的人说:“柯老啊,你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说:“你这话说反了,不是我给你们什么帮助,而是你们给我很大的帮助。我的生命是靠你们的生产维持的,我的精神也是依赖你们滋养的。”事情的确是这样。我目前正在写着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但是激动着我的心灵的,还是劳动群众的沸腾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我的写作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明天,而且还是为了过去。 二十多年来,为了写作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诗,我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但我总是百折不回地坚持下去。因为我一想起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指示,就有了勇气,也有了信心。我深深相信:只要我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是一定可以写成的。 主席的“讲话”发表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国诗人、作家在主席的文艺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艰辛的努力,使我国文学艺术的园地里,呈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灿烂景象。 那么,今后怎样呢?依我看来,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主席所确定的文艺方针: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 本文原载于一九六二年四月《民间文学》第四期。 |
|
柯仲平诗文集四:文论/王琳,刘锦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