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部分 柯棣华 六 范例
任鸣皋

  1942年就更困难了,边区发生了灾荒,许多地方群众吃树皮树叶,部队也粮食不足,菜、盐、油都缺乏,不得不以黑豆、麦麸充饥。疾病蔓延,药品极其短缺。当年春天,杨树、榆树刚长出嫩叶,老乡们就把它当成食粮。有的部队请示聂司令员:“能不能采集树叶?”为此聂司令员要军区政治部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摘采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全边区部队严格执行这个训令,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①
  1942年,除了生活条件愈来愈困难以外,连书信也不通了。柯棣华大夫在葛公村收不到印度家书,收不到延安来信。只是在1942年4月收到巴苏华从延安发来的电报,说印度家里对柯棣华十分挂念。柯棣华只得要求巴苏华在延安代他写信到家里,告知他的近况。
  虽然这样,柯棣华自己仍然写信给印度家里和延安的巴苏华。这些信在拖延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到达了目的地。他在1942年最困难时期给印度妹妹信中写的话是具代表性的:“当前每一个印度人的职责,同每一个中国人和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一样,就是同日本鬼子战斗,同法西斯战斗。”
  这里收集了柯棣华大夫医务工作方面的一些具体事例。
  (一)柯棣华大夫救了他的腿
  1941年冬,当时在北方分局的任远同志,在执行一项紧急任务翻越五台山时,不慎右脚踝被小树杈刺破,下山后又渡沙河,伤口灌进不少沙粒,过了河又急行军30余里,才到驻地休息待命。第二天凌晨,他的右脚和右小腿肿大了几倍,发紫红色,已痛得不能动弹。他被送到军区卫生部,经过那里的外科大夫检查会诊和讨论,告诉任远:“你的腿从外部看已经溃烂,从腿部发肿的趋势看,内部一定比外部更严重。看来要将右膝以下切除,方可防止病情恶化,保住性命,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你看行不行?”似乎没有选择余地。真是如雷轰顶,他想这想那,一夜未眠。最后想到以苏联保尔·柯察金为榜样,在痛苦中等待天明。
  次日早晨想不到外科医生带来了柯棣华大夫,经过仔细检查,柯棣华思索了好久,向带他来的大夫们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不必截除,右腿可以保住。他的伤口虽然严重,只要将沙子清理出来,浮肿就会慢慢消失,伤口可以愈合。我亲自负责治疗好了。”转过脸来对任远说:“同志,你别担心了,我一定想办法保住你的右腿!”这真是天使般的福音,任远欣喜若狂。
  当天上午治疗开始,柯棣华打开任远包扎的绷带,去掉烂肉洗净伤口,把药布塞入伤口进行清理……每天换药三次,一天天过去,病情一天天的好转,十几天后腿上消肿了……30天后伤口愈合,医院通知他可以出院了。
  1982年2月,笔者访问他时,看他原来的伤口连疤痕都没有留下。
  (二)回春曲
  1941年12月初,当时担任晋察冀军区通信参谋的张怀礼,奉命参加行唐县北磋趣村攻打日寇碉堡的战斗,不幸被枪弹击中左侧胸部,血流不止。他很快被送往阜平后方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见好转,且有继续恶化趋势,便将他转到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院给他做了手术。手术后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发展成脓胸恶症。时值初夏炎热季节,脓臭四溢,苍蝇嗡嗡绕身飞舞。为了防止苍蝇下蛆,只得系紧领口、腰带、袖口,但仍无济于事,腐烂的伤口还是长了蛆,看来命在旦夕。为了减少同病房伤病员的恐惧心理,医生将他换到单间病房继续治疗,同时也为他的后事作了准备。正在这时,柯棣华大夫和几位国际友人,由中国大夫陪同来查看病房,他详细询问了张怀礼的治疗情况,当时决定进行第二次手术,由他亲自来做。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柯棣华天天都来查看他的伤口变化,亲自嗅闻脓液气味,问感觉,并安慰他。柯棣华还告诉陪同医生怎样护理,用什么药,饮食吃什么,吃多少,加什么营养等,并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此外还专为他做了一床厚达20厘米的垫子,这垫子在他躺下的胸口排脓处开了一个洞,接上一根从敌占区天津买来15厘米长的胶皮竹管排脓。经过这样精心地治疗和护理,3个多月后伤口逐渐好转,不久就封了口。张怀礼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部队,参加抗日战争直到最后胜利。
  (三)重返舞台
  八路军抗敌剧社于1942年春深入山西崞县敌占区进行政治宣传演出。他们有武装掩护,到了演出村子就向敌人方向派出警戒,并在村口设上岗哨,一段时间内只许进不许出。不搭舞台,只利用当地旧戏台;不用布景,连幕布也不挂。照明灯就用大海碗盛满豆油,放几条棉花捻的灯芯,也还明亮。虽然简陋,却是一遇情况可以立刻就走。而且这样的演出起到了很大作用。乡亲们见到八路军就问长问短,向他们诉苦。敌伪人员家属向他们打听对待敌伪人员和家属的政策等,不仅能了解不少敌占区情况,也做了多方面的工作。
  4月13日他们演出完了,准备出发时,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后院有人跑出来喊道:“往北跑,下沟!”大家跑出大门,敌人已经占领了村外山头,并用火力封锁了突围出口,掩护剧社的部队占领了另一个山头,但没能完全压住敌人的火力。这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胡朋的左脚跟,从大脚趾边穿过,一股血涌了出来,她滚到了二丈多深的沟底昏了过去。暮色苍茫中来了救援部队,敌人逃走了。
  胡朋被送到医院,虽经治疗,但已不能正常走路。一瘤一拐的已落下残疾。领导上把她送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为她作了仔细检查,看到虽然伤口已经结痂,但脚还肿着,脚趾仍然麻木。他用手逐一按胡朋脚的每一块骨节,每按一块都问有什么感觉。治疗开始了,柯棣华每天下午都亲自端来一盆用中药熬成的热汤,把她的脚放在热的药汤里,并给她揉动每一块骨节。就这样,连泡带揉,直至热汤变凉。如此治疗连续好几天后,胡朋的脚消肿了。这时,柯棣华除了继续用药汤给胡朋热敷外,还要求她每天早晚去村外散步。他对胡朋说:“你还年轻,经过锻炼可以促使受伤的骨节新生和恢复功能。不要怕疼,不要怕难看。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你要拿出勇气来向伤痛作斗争,像对待敌人一样去战胜疾病……”在柯棣华鼓励下,胡朋忍着痛坚持练习走路。
  一个月过去了,可以出院了。出院后又经一年多的锻炼,胡朋的脚终于恢复了正常,又能和大家一样跑步爬山,一样行军走路,并重新回到了舞台。
  (四)第五例
  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破坏严重,生活十分困难,老百姓以野菜、树皮充饥时根本谈不上营养。1942年秋,日本鬼子在逞凶横行一段时间退去以后,晋察冀军区文教干部刘晓春,双膝肿胀不断加剧,两条小腿瘦如柴棍,脚似枯木已不能站立行走。当地医生认为需将小腿截去,但组织上还希望保全他这两条腿。领导决定将他送到当时最好的国际和平医院。担架抬着他走了10天,才到葛公村。见到了院长柯棣华,刘晓春即被告知:“敌人快来了,今天不能住院,你要坚壁,情况好转时再治疗”,便派人用担架把他抬到青虚山西沟。
  过了3天,柯棣华来看他了,询问了病情后,见他床头有本《鲁迅论文集》,便问他是不是文教干部。他回答说:“是”。于是柯棣华说:“你唱个歌好吗?”刘晓春就唱了《最后神圣的战争》,唱到“看那法西斯强盗,那些德国兵,那些该死的家伙”时,柯棣华说:“那些日本强盗也是该死的家伙。你唱得很好!”说着从衣袋中取出小锤敲着刘晓春的两条腿,作了仔细检查。高明的医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他想要病人做的事:请病人唱歌是让他放松精神,能观察到锤敲小腿后的实际反应。柯棣华临走时对刘晓春只讲了“别紧张,要乐观!”
  两天后,柯棣华带了3位大夫来,又一次检查了刘晓春的腿,对他说:“据我们初步检查,你的下腿可以保留,但要作腰椎和骶骨副交感神经手术”。接着又故意谈些使人高兴的事,说:“你看中国尽是好山河,青虚山很美……”。刘晓春被院长的话感动了。心想,柯院长是印度人,不远万里,为中国的解放来到这里……为了答谢院长,就把平时爱读的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的一首诗背诵给柯棣华大夫听:“……历史在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侵略者的胜利”。柯棣华说:“今天不用忍耐和等待了。”大家都笑了。
  刘晓春被送到医院治疗了。柯棣华又告诉他:“这种手术过去只做过四例,你是第五例。我们把做手术的各种条件都准备得好些,你好好配合,手术是会成功的”。
  复杂且需要高度准确的手术,只用了30分钟,就安全顺利地完成。刘晓春被抬到铺位后,由于术后反应,只觉得头痛欲裂,天旋地转。柯棣华每隔一小时便来看他一次,查脉搏、血压和体温,直到次日天明。3天后,病势显然好转,只是略有头晕。柯棣华告诉他:“这种手术后是要头疼头晕的,你只觉得恶心但不呕吐,看来手术是成功的,但你要好好休息。估计两星期后能扶着墙走路了,两个月后便能走十几里路了。”
  柯棣华每天早晚辅导他练习走路,一、二、三、四的数着。一个月后膝部红肿逐渐消失,不扶墙也能走了,如柴棍似的小腿也逐渐丰满起来。柯棣华拍着刘晓春的肩膀说:“成功了,祝贺你!”刘晓春心中有千言万语,含着泪迸出一句话:“谢谢柯院长!”
  (五)柯棣华大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②
  1939年冬反扫荡中,推进军九团的一位杨连长右大腿重伤,造成粉碎性骨折。当时由于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封销,医疗条件极差,有不少疗养所的伤病员居住在老百姓家里虽已治疗半年之久,作了几次手术均未成功,每天换药都有不少脓血,加上患者长期卧床,右腿浮肿严重。看来如此下去只能等死,所以患者非常悲观,他偷偷用自己积攒的一点银元托人买了一口棺材。全班同志都为杨连长着急。正在这时,晋察冀军区派来了柯棣华大夫。他刚从延安来到抗日根据地。柯大夫到达休养所的当天,不顾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就要立刻查房看伤病员。首长们劝他好好休息一下。柯大夫说:“我再苦也没有伤员痛苦,我就是为了解除伤员的痛苦来这里的!”在他的坚持下,只好领着他到各老乡家去看望伤病员,当他看到杨连长时,认为杨连长伤情很重不能再拖,必须立刻进行手术。可当时条件太差,一不能输血,二无抗菌药物,而且在民房进行手术很难控制感染。患者抵抗力太弱,是否经得起再次手术还是个大问题。怎么办?柯大夫苦苦思索,加上卫生部领导、黄团长和同志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柯大夫身上。这深深地感动了柯大夫,他表示一定要为反对日本法西斯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决定亲自给杨连长进行右股*(左月右宽)关节离断手术。
  手术前,柯大夫反复思考,根据当时条件订出最佳方案:(1)他把张所长请来先研究如何给杨连长补充营养,尽快增强体力;(2)手术时柯大夫担任主刀,另外定了第一助手和第二、第三助手;(3)用乙醚和氯仿混合麻醉进行全麻,这由张所长负责,并在手术前作动物试验;(4)用葡萄糖和林格氏液进行手术输液。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营养补充,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好转。在做手术的前一天,柯大夫给杨连长做思想工作帮助他消除顾虑,不要紧张,要睡好和休息好,积极配合治疗。柯大夫为杨连长进行了全身检查,还嘱咐医生如何进行皮肤消毒,亲自到手术室对手术器械详细查看。柯大夫让手术室对麻药作了效率实验,给一只小黑狮子狗作混合麻醉,由于麻醉医生缺乏经验,将狮子狗给麻醉死了,柯大夫认为是使用氯仿过量造成的,便将混合麻醉改为单一乙醚麻醉。
  手术是在当天下午进行的。原因是躲开敌机习惯来轰炸的时间,那天早上还有一件担心的事情,休养所和卫生部一粒粮食也没有了。虽然两天前派了一个运输班到山外张坊镇去运粮,可一直没有回来。早上每个人只喝了两碗菠菜汤。直到中午运输班才回来了,而且运来的都是麦粒,磨面都来不及,手术前每人只好吃了一顿煮麦子。
  手术是在一间民房里进行的,条件很差,除了一张用木板搭的手术床、一块布帐、两盏汽灯和一些简陋的医疗器械外,什么也没有了。手术开始了,杨连长伤口靠近鼠蹊部,不能用止血带,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为了尽量减少失血,便采用逐渐开刀结扎止血法。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由于柯大夫准备充分,手术高明,所以很成功。手术后,没有马上将杨连长抬到病房去,柯大夫在手室亲自护理病人。同志们几次劝他休息,他都拒绝说:“No,我不累,抢救杨连长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还有敌情,我不能离开岗位。”半夜时杨连长慢慢苏醒过来,在得知柯大夫一直守护在自己的身旁时,他握着柯大夫的手颤抖的说不出话来。
  杨连长被抬回病房后,柯大夫每次都亲自换药包扎,天天去看望他。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刀口很快愈合,杨连长的身体也逐渐康复。
  “是柯棣华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杨连长逢人便说。
  (六)救产妇
  1942年,有一次柯棣华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去,在司令部听说鬼子要来“扫荡”,他办完事就急忙往回赶。一路上所经各村都已得到通知进行“坚壁清野”,村民都转移了。当他走到离葛公村还有30里路的一个村子时,又饿又累,想进村找点吃的。柯棣华走遍全村,好容易才找到一个卖油条的老大爷,柯棣华高兴地买了几根油条,刚想吃,忽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病人的呻吟。在日本鬼子就要来到之前,还会有什么样的病人留下来呢?如果他不管,鬼子来了这人就活不成了。一个医生哪能见死不救呢?但柯棣华清楚地知道,如果因救人耽误了时间,他就有一个人碰到鬼子兵的危险。然而,柯棣华没有去考虑个人的安危,毫不犹豫地走进那一间有声音的屋子。只见一个脸色蜡黄的中年妇女躺在那里,经询问和检查,方知病人是难产,已经3天了,由于失血过多无法起床。丈夫离家参加战事勤务,还没有回来。村干部和乡亲们要抬她躲到山里去,但她认为自己一定活不成了,所以不愿意走。显然,像这样一个病人即使马上治疗也极危险,何况柯棣华手头什么医疗器械都没有。必须马上送医院抢救,但到哪里去找担架呢?他出村查看了老乡们进山的道路,就急急忙忙找人去了。跑了好远,忽然为埋伏在山背后的几个游击队哨兵喝住。经过一番解说,游击队员答应用担架连夜把病人送到葛公村医院。柯棣华还不放心,他怕病人着急,于是他又折回病人家里说明情况,安慰一番,然后才匆匆赶回医院。医院已接到上级进行“坚壁清野”的通知,许多人已经转移走了,柯棣华却留下来等着那个难产的妇女。
  当天晚上,柯棣华给难产病人做了剖腹手术。母子二人都得救了!他又立刻吩咐把这母子转移到山里去。
  反扫荡后,遇到了救星柯棣华的母子二人被平安地送回村里。别说她丈夫,就是乡亲们也都十分感动。柯棣华以他的实际行动,又谱写了一曲中印人民友谊的赞歌。
  柯棣华大夫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领导这些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他愿意成为这支先锋队中的一员,为党的光辉事业贡献力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江一真同志。江一真完全赞同他的要求,并向上级作了报告。聂荣臻司令员也非常支持柯棣华的要求。于是,在1942年7月7日,他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一员。
  ①《聂荣臻回忆录》,第542页。
  ②本文系郭庆兰同志请周毅同志向笔者提供的情况。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