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白求恩 > 全文图书 > 纪念白求恩
|
记白求恩故居 |
马里伦·科塞里 |
|
|
1875年,横贯加拿大的第一条铁路线通到了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以北马斯科卡地区一个名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伴随着铁路线和马斯科卡群湖上的汽船,源源涌进了这里。当时甚至还吸引了许多游客也闻风前来观光——晶莹的湖水,蔚蓝的长空,茂密的松林和大片露出地层的前寒武纪地质岩,构成了一派绚丽的景色。 到了1890年,格雷文赫斯特已经是一个拥有二千人口的新兴小城。伐木是当地的主要工业;小城附近有七家生意兴隆的锯木厂,把当地盛产的白松大面积地伐倒,加工后运往他处。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小地方,竟有六所教堂,一个公园,一家报社和几项传统性的商业,其中包括布朗氏饮料制造业。 1889年6月,马尔科姆·白求恩在多伦多诺克斯神学院毕业后,担任了长老会的牧师。他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女儿珍妮特来到了格雷文赫斯特。他全家迁入了具有十年历史的牧师住宅,那是一幢大部分用马斯科卡松木建造的宽敞而漂亮的维多利亚式住宅。这样,小家庭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虔诚地致力于增进教友的身心健康。白求恩牧师是一位精力充沛、口才很好的传教士,毗邻的各个教堂经常邀请他去布道。白求恩牧师的祖先中不乏声名卓著的人士,其中有一位安格斯·白求恩,是西北公司的股东,十九世纪初年,曾数次远航中国从事皮货贸易。白求恩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古德温)与白求恩牧师结婚之前,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间也曾是夏威夷的教会中人。 白求恩一家到达格雷文赫斯特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日后对加拿大和世界历史都有深远意义的事情。1890年3月3日,马尔科姆和伊丽莎白生了一个儿子,这便是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取名诺尔曼,是为了纪念小白求恩的祖父老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他是多伦多三一医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在医界享有盛名。 两年后,白求恩夫妇又添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马尔科姆。全家在1893年4月迁往安大略省的比弗顿教区以前,一直住在格雷文赫斯特。以后由于白求恩牧师先后在安大略省境内的几个长老会教区任职,他们一家大约每隔二、三年就得迁居一次。 七十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以后,加拿大政府向加拿大联合教会购买了这位杰出的加拿大人士诞生的故居。(他的故居兴建于1880年初,原是长老会的牧师住宅,1925年由加拿大联合教会接管。) 为了准备把白求恩大夫的故居恢复到将近八十四年前他诞生时的原貌,事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历史学家受命调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格雷文赫斯特地区的实况和白求恩家族的历史,并且查考有关当年长老会活动的各种可资比较的史料。此外,还请到许多历史学家和作家提供有关白求恩大夫生平的事迹。 正式动工前,参与白求恩故居修复工作的各方专家筹备了将近三年。多年来故居的许多设施都现代化了。现在,建筑师和工程师先是要使故居恢复到1890年的本来面目。大门廊拆了,改建成一个可以防蔽风寒的小门廊,并且按照当年的一张照片把它修复成原来的式样。客厅里添了壁炉,闭了几处门道。后楼梯被封置起来;又扩建了厨房,拆去一堵墙,添了食品室和餐具室。故居里安装的现代化取暖设备和照明设备都必须拆除。对这些现代化的装置和变动都要一一作出鉴别,尽可能把它们恢复到1890年的原貌。总之,对故居作了周密的研究和调查后,才开始施工。整幢房子的油漆和裱墙纸都更新了,复制了最近似于1890年式样的裱墙纸重新裱糊每一个房间。各房间和故居的外表用当年的漆色重行刷过。 在修复工程进行的同时,历史学家研究了有关白求恩家史和格雷文赫斯特当年的实况。他们查阅了档案和史料,会见了从前的教区居民,白求恩家族的后裔以及和白求恩一家相识的人士,得到了大量有助于修复工作的资料。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费尽心机去搜集历时近一世纪,能够反映白求恩老家生活方式的各种家俱和艺术品。当年烧木头的炉子和煤油灯也都在搜集之列。白求恩大夫的侄甥们提供了原属马尔科姆和伊丽莎白夫妇的各种用品。 与此同时,规划和设计展览会的一组专家在修复了的故居楼上筹备了一个现代化的陈列馆,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一生中的各个时期,包括从他在格雷文赫斯特诞生时起,一直到1939年11月12日在中国不幸早逝时为止的全部光辉事迹。 纪念馆座落在靠近格雷文赫斯特市中心的一条清静的林荫道上。它有一片绿草如茵的大花园,周围环绕着一道白色的栅栏和许多古老的枫树。参观者穿过双层的正门进入宽敞的门厅。厅内的一张椅子上放着伊丽莎白·白求恩用过的一个珠子串成的钱袋,壁龛里放着一辆柳条编制的轻便婴孩车。 穿过一扇门向左是客厅,这是全家主要的起居室。客厅里的家俱色彩丰富而又结实耐用,客厅的一端放着一架风琴。想见当年每到晚上和星期日,全家围聚在光线柔和的煤油灯下,畅谈当天的各种新闻。这时,父亲也许会给孩子们念上一段书,母亲正做一些针线活。客厅里陈列着白求恩家各式各样的用品,房子里挂着、摆着白求恩一家的许多照片。当年,这间宽敞舒适的客厅也是当地教友很理想的聚会场所。 客厅的一侧是全家进膳的餐厅;明晃晃的漆泽在日色中闪烁,祖传的银制器皿光彩夺目。靠墙摆着一台缝纫机,表明主妇当年可能利用餐桌来裁剪和设计服装。餐厅的一角堆满了儿童的玩具,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似乎犹隐约可闻。 从餐厅穿过一道门就到了厨房,这是全家生活的中枢。厨房的大部分面积被一个烧木头的大炉子所占去,有两扇小门分别通向餐具室和食品室。全家的食品都贮存在食品室,干净的餐具存放在餐具室。参观者很容易联想到烧着木头的炉子上燉着一个铸铁锅,锅里散发出阵阵诱人香味,坐在高脚椅子上的孩子们正等着大嚼一番呢。 从厨房回到前宅,门厅右侧是牧师宽敞的书房,阳光透过两扇窗子照射进来,令人心旷神怡。牧师就在这里处理教会的事务,撰写主日布道的讲稿,会见教友,和他们商谈,并且指导他们去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书架上摆着许多宗教和历史方面的参考书。牧师用的是一张带活动顶盖的大书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在这间书房和客厅里经常举行小型婚礼,邻居们被邀请来当证婚人,或者请他们来为婚礼弹琴伴奏。 从门厅可以顺着一道花纹精致的木楼梯登楼。一上楼,右侧是主寝室,诺尔曼·白求恩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宽大的房间别具一格,有四扇大窗,两扇向南,一扇朝东,一扇面西。一道松木拱墙把室内一隔为二,半间可能是诺尔曼父母当年的卧室,新生婴儿的摇篮和各种日常必需品放在另外半间。白求恩大夫生平的陈列就从这间房间开始。楼上的其他寝室现在都已经辟为陈列室。陈列室的说明用加拿大的两种法定文字:英文、法文以及中文三种文字写成。 故居的气氛安谧而宁静,参观者只需在当年的这种环境中稍留片刻,就能够联想到诺尔曼是诞生在一个幸福的和生气勃勃的环境之中的。 白求恩纪念馆高度体现了一批技艺卓绝的专家们的匠心。纪念馆全面修复以后,于1976年8月30日正式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了一个由卫生部副部长率领的高级代表团前来参加揭馆典礼的庆祝活动。加拿大联邦当局和各省市的许多要人也光临庆贺这一意义重大的盛典。 格雷文赫斯特中学的乐队应邀为揭馆典礼作了情调非常相宜的伴奏,他们演奏的乐曲中包括加中两国的国歌。这次盛典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午后举行的,它集中体现了多年来对一位加拿大的伟人所表达的敬仰,这一点是在场者有目共睹的。从那一天起,数以千计的加拿大人和世界各国的来宾参观了纪念馆。 今年是白求恩大夫逝世四十周年,愿我们共同的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大夫所开创的加拿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 (本文作者是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纪念馆的讲解员。) |
|
纪念白求恩/人民出版社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