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此生与国难俱来”——置身反袁斗争前列
穆欣

  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称帝。参加华山聚义的志士分赴各地,广泛联络,集合反袁力量。续西峰偕井勿幕出陕经上海转赴日本,向孙中山报告了华山聚义和国内情况,得到孙中山的面谕指教。他们在回国途中绕道香港,再经两广赴云南、四川,与云南唐继尧、四川熊克武等共商讨袁大计。这时陕西境内民心沸动,义军四起,驱逐袁世凯的爪牙陆建章。范亭留在渭北,与邓宝珊、董振武、张淑琳以及陕北的民军商讨反袁大计。袁世凯于12月间称帝,讨袁护国战争爆发,陕西民军赶走了陆建章。不料陆建章出走后,陕北镇守使陈树藩乘机抢先进入了西安,窃取了陕西督军职位。陈树藩这时已经投袁,背叛革命。袁世凯死后,陈树藩又投靠皖系军阀,继续与民党为敌,进攻民军。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后,阎锡山,因曾向袁上表“劝进”,拥戴有功,讨得了“一等侯”的封位。25日,唐继尧、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兵讨袁,与投靠袁世凯的军队激战于湘桂边境一带。续西峰认为时机已到,积极响应,马上与在陕西的革命党人李岐山、史宗法、马清苑、岳维棋、胡德夫、续宝峰等组成西北护国讨袁军,誓师出发,计划由陕西韩城,郃阳(今合阳)间渡过黄河,先取太原为根据地,然后西合秦陇,南连川滇,直捣北京,消灭北洋军阀巢穴。
  1916年4月,这支护国军队按照上述计划,由续西峰统帅,续范亭和李岐山指挥进攻山西。由于大部民军正在陕西与陈树藩都对峙,无法调离,入晋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但因官兵士气高昂,又得到山西人民的支持,加之李岐山晋南旧部相策应,军队进展神速,十数日内,连克猗氏、临晋、荣河、万泉四座县城。不料机密不严,他们的行动计划预先被陈树藩侦探得知,又及时密报给阎锡山。阎锡山得到密保后,预先作了准备,他先将平遥等县约定为护国军做内应的军民和警察兵力铲除,同时在护国部队的来路上埋设伏兵。当护国军队乘胜北进,经过虞城地区时,正值深夜,突遭伏敌袭击,全军被围。民军奋起迎战,岳维祺身先士卒,英勇牺牲,终因众寡悬殊,部队大部被敌冲散,损失惨重。续西峰与李岐山南走运城,隐藏到景定成家中躲避。续范亭、胡德夫、马清苑、史宗法也都彼此失散。范亭被冲散离开战场后,为防阎军追击,在中条山穿越丛山密林,忍饥耐渴几昼夜,露宿宵行,历尽艰辛,几度遭受危险。夜行时曾误坠农民浇园的井中,后来冒险从潼关渡过黄河,回到了山西。因受井寒和劳累过度,肺了肺病和寒腿,从此身体亏损虚弱,留下了病根。
  袁世凯从12月12日黄袍加身,当了总共八十三天的皇帝,因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外正义人士的唾骂,结果众叛亲离,愁愤交加,1916年6月6日就“呜呼哀哉”了。护国讨袁之役,就此胜利结束。袁世凯猝然毙命,共和再造,举国称庆。续范亭的诗集里,也留下了他在那时所写的诗。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袁世凯的憎恨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变作机警若市井,声如狼豺目似鹰。武王一怒安天下,封建而今建不成。”
  袁世凯的死亡结束了“洪宪王朝”这出可耻的闹剧。黎元洪作了总统,宣布取消帝制,撤除党禁,并宣布恢复参议院、众议院两议会。参议院改选,续西峰被推选为参议员。这个时候,范亭由陕西到达北京,要求北京政府立即处理晋南讨袁军未了事宜。陆军部派员赴山西运城调查讨袁入晋作战经过,迎接续西峰、李岐山到北京,给予非常礼貌的接待,并令阎锡山立即资遣所有俘获人员。阎锡山不敢顶撞。因此连同公团先前被捕的邢斌丞、贺炳煌也都获释。这时袁氏帝制虽告消灭,但是全国护国讨袁事业,并未彻底成功,讨袁起兵的政治主张,还都尚未实现,但形势已有缓和。西峰和范亭因受袁世凯、阎锡山的通缉、迫害,多年不能回家乡省亲,这时获得了自由,两人相偕回到久别的故乡和家人团聚。返乡之后,并及时办理了辛亥革命前后公团死难烈士及其亲属的善后事宜。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