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与蒋家王朝彻底决裂——拨开佛学的迷雾
穆欣
    
  续范亭在医院里得到大夫的精心治疗,精神上又受到各方爱国人士的鼓舞,经过一段时间,伤势日渐好转。只是身心的损耗,却又导致早年肺、胃病的复发。1936年2月下旬,已能下床行走。据医生讲,外伤已经愈合,还须长期静养,并要抑制感情,继续治疗内脏疾病,否则恐成不治之症。在南京的朋友和亲属,劝他找一个安适的地方静心疗养,早日恢复健康。朋友们都知道他奔波半生,“两袖清风”,帮助他筹集了一笔费用。经众人建议,续范亭选定杭州为休养地址。这里西湖风光明媚,空气清新,可以怡养身心。但他感情容易激动,不能再受刺激,须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朝夕相伴,谈文论事,随时安慰开导,方可无虞。大家认为,只有一直相救相扶的刘定安,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时刘定安主动慷慨地答应亲属朋友们的恳求,决心暂时中断自己的事业,愿同续范亭偕行。
  他们在2月底从中央医院出院,在市内挹江饭店暂住二十多天,就离开了南京。为了调剂转移范亭的悲伤情绪,他们先行漫游江南风光,曾到无锡、苏州、上海等地,随处游览。续范亭的夫人、长女以及邓宝珊夫妇、子女一家,一度曾相聚偕游。5月4日到达杭州西湖,他们先住在东南饭店,后经人指点,不久移居到岳王庙名曰香山寺内供香客们下榻的香山精舍,寺旁有一香山洞。
  3月底他们先到无锡旅游,居住梅园二十多天。正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锦绣江南的春色是秀丽的,但他病体初愈,身体还很虚弱,复发的肺、胃病痛不断地折磨着他,所以情绪常有起伏。他在这里写过一首《梅园午夜》:“梅园午夜起徘徊,漠漠湖山风雨摧。独立高台无限意,樱花不实面前开。”他在诗前自写小引说:“清明后二日雨夜不寐,偶读黄、顾兴复史。起观湖山为风雨障蔽,楼前樱花盛开,灯光下甚刺目,因成此句。”
  这个时候,他在思想上与蒋介石集团已彻底决裂,但还感到前途渺茫。国家和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他该向何处去?这时他正象站在三岔路口一样的徘徊着。虽然在病榻上他进行过反复的思索探求,因为这时还没有机会接触共产党,也未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终还未能找到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正确道路。可以说,他这时的思想,还是彷徨岐途,无所适依哩!因此,一度产生过出世思想,曾想探寻佛学所谓“普渡众生”这条路。
  从无锡来苏州,在苏州停留的二十多天中,续范亭曾三次前往护国寺拜访全国闻名的佛教印光法师。表示了欲入空门学佛的意愿。印光法师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以号行。他于1861年生于陕西省郃阳(今合阳)县。二十一岁从终南山莲花洞寺道纯出家。翌年,受大戒①,专修净土宗②。二十六岁到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道场,后去普陀山法雨寺,在寺藏经楼读《大藏经》③,钻研佛教三十年。1923年在南京与人合作创办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1930年2月移住苏州报国寺,完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四大名山志之修葺,同年在苏州灵岩山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在上海创办弘化社,流通佛教经典。1931年迁苏州报国寺。他的著作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金钞》正续编。④
  印光大师多少知道一些南京中山陵事件的传闻,接受了范亭学佛念经的要求,曾劝戒他修身养性,不要再参加什么政治活动。并为他起了一个法名“慧范”。范亭曾一度决心“以净土为归宿,信、愿、行三字赴之”。自从见过印光大师以后,他就常常盘腿叠掌闭目在床上静坐,意念想着佛经,不思旁念,有时还用手数着念珠。当时和他同到苏州的女儿年方七、八岁,她见爸爸这个样子,感到奇怪、害怕。以后她说:“当时我看到爸爸那种象泥塑佛象一样呆木的神态,有点害怕,爬到爸爸身边去扒开他的眼睛,吵着不让他装泥菩萨。爸爸并不动气,反而翻起眼皮,撮起嘴唇装猴子逗我笑,然后温语教我说:这是‘静坐’休息,不能惊扰他。还说当他闭上眼睛,想着佛象眉间那颗红点,慢慢地,那红点就变成光芒四射的太阳,浑身就暖和起来,舒服得很。……”他到护国寺的时候,曾与印光大师“论道”。在谈论中,他逐渐感到印光的论点虚幻无为,后来,他直接向印光提问: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日本侵略我国的东北,佛学作何解释?日本人来了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印光不能作答,只说这是归于“劫数”。听到这样不着边际的话,续范亭开始感到佛学的虚妄,对佛学深感失望,看不出有什么救国救民的办法,从此离开报国寺,放弃了出家的打算。不过,研究佛理的念头并未能就此摒弃,常常还陷于虚幻之中。
  他们5月4日到达杭州。5月9日,刚刚在香山精舍住定,他就对半年来的经历写过一段似是而非的记述,收进《湖山集》诗稿中。这篇题作《未了生死记》的记述,开头写道:“世间无一物不可爱,而无一物可恋,此后要练成一个醒如睡、睡如醒的人。”又说:“昨在玉泉观鱼,有匾曰‘从容’,注云‘鱼吾心之物也。鱼之从容,吾心之从容也,然则一切不从容事皆吾心躁所致。当有以痛改之。’”接着,他就记述了从南京到杭州的经历和他此时此刻的心绪:
  “陵园不死颇悔恨,中央医院医治六十五日。挹江饭店住二十余日,无锡梅园住二十余日,苏州住二十余日,五月四日来西湖,住东南饭店三日,以游紫云洞遇一人,指点来居香山洞,颇畅适。故拟为笔记,未知能否贯彻也。予早将生死利害关系打破,惟善恶之关未能过。多病而愤世,故有陵园之事,伤虽愈而肺胃旧病一时俱发,此数月来之痛苦也。
  “生死大事未了,殊惭愧。在苏州之报国寺皈依印光法师,赐名曰慧范,从此当以净土为归宿,信、愿、行、三字赴之。香山寺住持曰心元,年方三十余岁。闭关三年方毕,亦皈依净土,常与谈论,颇不寂寞也。西湖歌舞之场,今当暮春,而歌舞者绝鲜,吾国其兴乎?”
  在杭州一直陪伴续范亭的刘定安,其后也曾追述他们在杭州的这段生活:“杭州既有西湖名胜,又多历史古迹、我们有时泛舟西湖,有时历访古迹,岳王坟、苍水祠、秋瑾、武松、苏小小等英雄、美人遗迹,都为我们所常至;还曾溯富春江谒严子陵祠,题诗祠壁,登其干山巅,观剑池瀑布;中秋又至宁海观潮。总之,在此期间,我们心神无依,又常遇特务追踪,所以聊作闲散混迹而已。其间在苏州曾谒当年反袁帝制义士章太炎,频感其迂诞;拜访佛教名宗印光法师,亦觉其太空虚,无补时艰。自春至秋,历时十月。范亭除每日静坐、打拳外,亦偶阅一点进步书刊,思想陷入矛盾。曾对我言:‘不做佛教徒,便做共产党。’正是当时他思想矛盾的反映。……”
  续范亭这时写的诗作中,有一首《自勉》:“众香为界不知秋,放下尘缘自少愁。练得金刚擒二竖⑤,搴旗斩将任悠游。”和前述这篇《未了生死记》一样,如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说明他还在力图从佛学寻找些精神寄托和平心静气之术,还在幻想从佛学中研究发现国家民族的出路。有一次同刘定安交谈时曾经说过这样的糊涂话:“看来共产党是革命的,是为了使劳苦人民得到幸福”,佛教也是‘为了大我,牺牲小我’,以达到‘普渡众生’的目的。”这个时候他对共产党还不太了解,对于佛经,倒是下过一番工夫,作过一些研究。当时他把共产党谋求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思想,同佛教的善恶终有因果报应之类的说法混为一淡,正是他思想上唯心主义的那一方面在作怪。如同他在尔后所写的:“只因陷入唯心论,一生总在错误中。”当然,从消极出世的佛学里头,是根本寻求不到救国救民的真理的。经过更多的思索,特别是同先进思想理论的接触,使他逐渐认清了佛学的虚妄,彻底扬弃了出世思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寻求真理了。以后他写过一首《忆印光大师》:“闻道金人声势大,紫阳宫里泪横秋。日军侵入姑苏寺,不知印光愁不愁?”并在诗末自注:“1936年,余曾访印光大师于苏州之报国寺,畅谈三次,他劝我学佛念经,不要参加政治斗争场合。我说日本人来了怎么办?他无可回答,归之于劫数,说大劫难免。他是宿命论者,如今不知怎么样了。此诗前两句是颜习斋嘲笑宋儒空谈误国,不求实际。后两句是我对佛家的反感。可见佛与儒均缺斗争精神。”
  ①“大戒”正式称谓“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称,认为这是完全充足的,谓之“具足”,教名。中国佛教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②净土宗,亦称“莲宗”,因东督慧远于庐山东林寺建莲社而得名,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推东晋慧远为初祖,但实际创宗者为唐代善导。该宗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宣称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即能“往主”西方“净土”即“极乐世界”,教名。由于它宣扬的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更能适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佛教麻醉人民的需要,所以中唐以后,曾广泛流行。
  ③《大藏经》简称《藏经》,也称《一切经》,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律、论三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
  ④印光法师于1940年卒于苏州灵岩山寺。
  ⑤二竖:指病魔。出自《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俱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竖,原意是小孩子。作者常以指‘敌’人,为双关语。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