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
第十三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在病痛中拚搏 |
穆欣 |
|
|
1941年4月初旬,续范亭到达延安。当担架抬着他到达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特地到山坡等待、迎接他。范亭来延受到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刚到延安的时候,他就住在杨家岭与毛泽东邻近的窑洞里,他们不时地见面,亲切交谈。毛泽东并亲自过问续范亭的医药和治疗。也在这里,生活上也受到优待。在杨家岭稍作休息,他便住进延安城东十五里柳树店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受到精心治疗。在这里,经常有中央领导同志前来看望,毛泽东也专程来看望他。“延安如故里,诊疗施百般;衣食愧饱暖,同志复时看。”他的这几句诗,描绘了初到延安时候的生活和心情。 续范亭的肺病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漫长的戎马生涯和夜以继日工作的辛劳,当时又无特效药,不但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而且影响病情不断地加重。他到延安以后所写的诗中,曾把自己比作一辆年久失修的汽车,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自己的健康情况:“开来开去开回家,二十年前一破车,载重留神莫过量,随时修理随时擦。”他在诗末自注:“余二十年前身体已失健康,多因随时调剂幸未致死,转来转去,今日转送延安如归老家。”诗中又说,由于抗战以来在前线特别劳瘁,致使诸疾并发:“四年抗战乱开车,气管油箱都弄垮,一病缠绵几不起,特来此地大翻砂。”经过国际和平医院检查,病情确实十分严重:左肺已大部病溃,又有严重的肠胃病和气管炎,需要较长时间的医疗休养。 续范亭在延安受到党中央的关怀照顾,得到医生们的悉心医治,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但是由于当时对结核病还没有特效的药品,加以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集团的双重封锁,延安的医疗条件十分困难,保健医生曾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的病情仍时起时伏,一直在发展。他是一位热心肠的爱国将军,纵然在病情沉重伏枕咯血的时候,也未尝一日忘怀国难的深重以及曾经朝夕共处的晋绥边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每逢时局逆转,他都义愤填胸,投袂而起。每次听到前方战事紧急,他就坐卧不安,焦急万分。正象他在五十寿辰时写的《偶成》一诗中对自己的描绘:“五十尘心虽未尽,道心三十早培栽,生死得失大无畏,团结斗争总在怀。”因此时局的发展变化,往往直接影响到他的病情。 续范亭住院以后,当时延安医术高明的医生:王斌(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史书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鲁之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黄树则(国际和平医院内科主任)等,都曾为他精心诊治;当时在延安工作的几位外籍大夫,先后也曾参加过对他病情的会诊。经过半年的医疗,肺叶溃烂部分有了钙化点,病情明显好转,健康情况趋于稳定。这年的十月,中央办公厅派人接他出院,到延安交际处休养。 延安交际处位于延安南关新市场的南面,当时设施比较简朴。公路两侧傍山坡有一排窑洞,一般客人和工作人员都住在窑洞里面,天冷时靠烧木炭取暖。窑洞前面有两间朝南的平房,自成一个小院。平房里砌有地坑,天冷时在屋外东侧烧火,热气和烟经地炕道流向西侧的烟囱,室内比较暖和舒适。续范亭是一位病人和重要客人,需要一个安静、暖和的养病环境,交际处就安置他住在小院里。续范亭对这个住所及周围的环境很满意。他曾在一首诗里描述这个环境和初到这里时的生活: 城南有茅屋,结构在西坡; 沽酒临北市,汲水下东河。 有时读马列,有时学静坐; 偶而为诗赋,兴至亦高歌。 室雅何须大,好友不怕多; 我居近大道,远客亦时过。 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开幕。会议在延安新落成的参议会大礼堂举行,特邀续范亭参加。这天续范亭的心情特别愉快,很早就来到了喜气洋洋,充满节日气氛的大礼堂门前。 迎着朝阳的光辉,他站在礼堂前面的土坡上,注视着前来与会的人群。他同所认识的人们握手,也望着许多初次看到的笑脸颔首致意。朱德总司令突然迈着稳健的步伐,乐呵呵地穿过人群向他走来。续范亭急忙迎上前去,紧紧地握手问好。朱德亲切问讯他病情,两人同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朱德是续范亭崇敬的老一辈革命家,他在《赠朱总司令》的诗中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每次见面,象有千言方语,谈说不完。 续范亭和朱德站在那里谈话的时候,前来与会的人们越到越多:着毡帽长袍的银髯耆绅,包着头巾的老年农民,着短服的工人,穿军装的战士,蓄发髻的农村妇女,知名的学者、名流,代表各民族、党派、阶层团体的人民参议员,争先恐后地走进礼堂。续范亭抬头看时,只见一位来自民间的女参议员(她的名字叫康秀英),抱着娃娃从他们面前擦过,匆忙地向会场走去。续范亭望着这位农家打扮的年轻妇女,见他怀里的娃娃正在哭着,她一面和善地抚慰着娃娃,一面焦急地穿过人群,唯恐耽误了入场的时刻。眼前的情景,不禁引起续范亭的感叹,三十年来,他一直追求民主自由,梦想实现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结果一次又一次地都象肥皂泡般地破灭了,许多战友为此献出了生命,自己也曾为此在陵园剖腹明志,可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实现了生气勃勃的民主政治生活,几千年来压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走上了政治舞台,旧社会受压迫最重、痛苦最深的劳动妇女也当了参议员,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会议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幕,悲壮的歌声过后,朱德和林伯渠等许多人都在雷动的掌声中讲话。这时毛泽东乘车赶来,他从礼堂侧门踏进会场,狂暴的掌声振荡着他,无数双眼睛的光芒射向他。会场空气更为振奋。身着灰色军装的毛泽东向全体参议员、来宾颔首为礼,立即被请上主席台讲话。毛泽东说,参议会的惟一的目的,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三民主义,共产党今天实行三三制,有义务与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党外人士,共产党员绝对不许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他在讲话结束的时候,希望各参议员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提供意见,实行三民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接着,续范亭被邀请登台讲话。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今天能够参加这样的大会,感到非常荣幸。记得民国十三年,孙总理在北京的时候,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善后会议”。但是,由于许多人妥协投降,结果把孙总理气死了!孙总理在遗嘱中说:最短期间,召开国民会议。“最短期间”,离开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续范亭心情沉重地说:未能实现民主,最应该负责的就是我们这些总理的信徒。我们真对不起孙总理,对不起为民主斗争而牺牲的先烈!…… 11月21日,参议会闭幕式上,续范亭聆听了毛泽东所作的、著名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开头就说:“今天边区参议会开幕,是有重大意义的。参议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也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中国。……” 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因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直到现在还没有在全中国实现。为什么我们在现在不要求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当然是一个更好的制度,这个制度在苏联早已实行了,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实行它的条件。陕甘宁边区所实行的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没有超过革命的三民主义的范围。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 续范亭听到这里,感动得热泪交流。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因为蒋介石集团破坏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实行祸国殃民的反西斯主义,使他“每读遗嘱泪交流”。如今,毛泽东说出了他心里的话,阐明了革命的真理指出了新中国的前途,引来无限光明的希望。 接下去,毛泽东又说:我们现在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我们实行这种政策是有成绩的,是得到全国人民赞成的。但是也有缺点。一部分共产党员,还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还保存一种狭隘的关门主义或宗派主义的作风,他们还不明白共产党员有义务同抗日的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这些党外人士的道理。这就是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 共产党人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使续范亭深受感动。 正当续范亭听完毛泽东这篇感人肺腑的演说而进入沉思的时候,大会主席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请他登台讲话。他异常激动地走上台去说:我奔走了几十年,始于今日目睹边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看见了新中国的光明前途。将来中国是光明的,幸福的,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因为我们有了共产党的保障,中国劳苦群众先进人士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此后,续范亭又在延安交际处住了一段时间。1942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八日),他到中央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要他继续林养,26日,续范亭移往枣园去住。枣园又名延园,位于延安城西北,是中央书记处驻地。机关在山坡的窑洞里,在枣园的园林中,有几幢平房。续范亭搬来,就住在延园园林中的平房里。园内果木众多,绿叶成荫,空气清新,是一个非常适宜休养的好地方。任弼时、王震、萧三等都曾住在这里,可以随时交往聚谈。续范亭很喜欢枣园,写有《枣园偶感》:“这山望见那山高,园里要往园外跑,满脸灰砂归来后,方知确是园内好。”诗末自注:“早就听说枣园很好,1942年3月,余移住枣园养病,园中果木繁盛,空气新鲜,确是佳境。住了几天忽然想到园外一游,不料甫出园门风砂闭目,满脸灰尘,归来后,知园内真比园外好。” 他最初搬进来居住时,园中梨花正开,柳树初发,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正在中央医院,他想请他到这里同住,曾赋诗一首送给林老:“百树艳梨开老干,半园枯柳发新枝;春光满目不能说,林老若来定有诗。”他还曾由此诗讲到他在当时的一些感受:“当我来到延园养病的时候,林老正在中央医院。我想请他来同居,写了四句诗。前两句是:‘百树艳梨开老干,半园枯柳发新枝。’那时正是梨花盛开,新柳发芽的时候。两句诗第一句好似象征了林老,因为他白发极光彩。第二句好似象征了我自己,因为我本蒲柳之质,而且多病几成废人,来到延安才得到新生命的。当我坐在树下看到梨的老干,又看到柳的新枝的时候,发生很多感想。我想老干有如老干部,他支持了多少树枝与花叶,当风雨飘摇的时候,但是坚不动摇的,因为他有坚硬性。当风……(以下原稿散失一页)激动了,奋起抗战了,加入革命了,这种干部和枯柳之发新芽,他是有了新生命了,这就叫中年复兴。当我在太原被山西老干部欢迎时,我只讲了几句话,大意是中年复兴,就是中国复兴的征兆,愿与各位共勉之。中国如此之大,这种干部是不少的。我们应努力帮助他争取他复兴。第二种新干就如柳杖,他还很嫩;如果到处及时的种植,他是容易生长的,遍地可以栽活。这更是将来的革命基础。延安要多种梨多植柳,快得很哪!” 1942年夏天,延安的气候日益炎热,续范亭病情又有不利的变化,体质更加虚弱,心头常感烦闷。这年7月,朱德邀请他和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到南泥湾去休养。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九十里,从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寥无人烟。经王震所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艰辛开垦和建设,不到两年的时间,使它一变而为陕北的“塞外江南”,地沃林茂,物产丰富,成为当时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续范亭和几位革命老人在南泥湾陶宝峪休养所住了一段时间,目睹这一改造自然的劳动伟绩,身心愉快,激情满怀。他在这里写了许多壮丽的诗篇,描写和歌颂了驻军的生产建设,生活情景和他自己的感受。他把这些诗汇集起来,题作《南泥杂咏》,在《自序》里说:“‘七七’纪念后三日,予随朱总司令来南泥湾修养,同来者有徐、吴、谢三老等二十余人。南泥湾,土人亦称南阳府,或因南延二字,误为南阳,今已作为通称。据云,此地方百余里,同治回民起义以前颇繁盛,约数千户,历经变乱,七八十年几无人烟。去年4月,朱总司令领导军民开发,斩荆劈草一载有余,现除军队不计外,已有三百余户。地沃林广,已成延安资源之区;山深气清,更宜休养,予拟作三月之居,养病亦养性,诚佳境也。……” 他们7月10日乘汽车从延安出发,沿途风景秀丽,续范亭写了《来南泥湾途中》的长诗,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十里铺左转弯,回环公路入沟涧。汽笛一声马力足,呜呜直上万花山。万花山上最高巅,南望宜洛西保安,千山重重日正午,同志摘来野杏酸,口渴既解稍盘桓,万花山中鸟声欢。下坡复驰三十里,黄杨树下荫草堂……。” 他们在陶宝峪休养所住了三天,朱德邀约诸老前往风云庄去巡防。风云庄在南泥湾以南二十里,那儿山峦挺立,地势险要,是陕甘宁驻军的边防要地。当时胡宗南部几十万大军长期包围边区,经常派遣小部队和特务侵入边区。续范亭这天坐车前往,观看了沿路风光和边防的情景,归来写了《风云庄巡边》纪行: 追随朱公去巡防,驰车直赴风云庄。 风云庄上风光好,黄杨榆树各成行。 虎踞要隘峰峦秀,九泉龙口水清凉。 窑洞满山军容壮,足食足兵自种粮。 何以招待总司令,午餐共食小米汤。 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 黄河以西无敌寇,特因肘腋有强梁。 以后的几天,他们陪同朱德遍访南泥湾各处,参观三五九旅建设的农场、养马场、造纸厂等,续范亭写下了纪述体的诗作。8月1日,南泥湾的中心南阳府市场举行开幕大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朱德来临参加并且登台讲了话。续范亭这天病情不大好,未能前往。吴玉章参加了,返来后带着无限兴奋的心情,把盛况讲述给续范亭听。续范亭听罢,“兴奋异常,不能自已,立即提笔写诗,一挥而就。”(《吴玉章回忆录》)这首诗纪述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军民赴会的欢乐心情: 南阳八一新市开,各处军民结队来。 四山浓绿新雨后,空气芬芳无纤埃。 万众欢呼精神旺,老帅从容入将台。 生聚教养七年苦,战士概属党培栽。 慷慨嘉勉勤国难,日寇未灭正需材。 前方苦战艰难甚,后方尤须殖贷财。 长期战争赖经济,努力生产莫徘徊。 军民一致呼万岁,声振山谷响如雷。 会罢归来迎晚照,山头犹卧白云堆。 南泥湾风光明媚,气候宜人,又有诸老过从,诗文和赠,精神愉快,身体得到恢复,好象人也变的年轻了。续范亭很高兴地写了《休养不到一年身体大进喜赋》: 小续年非老,今方五十春, 平生多忧虑,不觉病已深。 休养非避世,山居如老僧, 既少妻子累,也无娅与姻。 不愁招事客,不怕催租人, 脱离酬酢苦,还我清洁身。 衣食公家给,从此不忧贫, 诸老时相过,志同道相亲。 人人无虚伪,个个尽天真, 有生无此乐,无碍一身轻。 革命终生事,思想贵日新, 正义今古重,仲连放帝秦。 鞠躬以尽瘁,成功须献身, 誓逐妖魔尽,恢复自由民。 |
|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