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无情未必真豪杰”
穆欣
    
  前引《休养不到一年身体大进喜赋》中说的“既少妻子累,也无娅与姻”,从另一方面看,对于病中的续范亭也有诸多不便。这次他来南泥湾,只有正在延安读书的女儿续磊趁放暑假伴随他到陶宝峪住了些天,许玉侬夫人和两个儿子还滞留在西安未能团聚,有时难免勾起思念亲人的情怀。
  在反动派当权的黑暗年代,凡是为真理而献身的革命者,在同反动势力相周旋的过程中,东奔西走,南征北战,都会经历无数次生离死别的痛苦,忍受思想感情上的折磨。遇到情况危急,不能兼顾私情的时刻,他们总是抑制着奔放的热情,强压着内心的伤痛,不让个人的儿女私情拖累革命大业。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常常就此诬蔑革命者的心肠太“狠”,“冷酷无情”,“六亲不认”。这多半出于他们对革命者的极端仇恨,也是由于他们的愚蠢无知。他们忘记了,革命者的生离死别,正是由于反动统治者的存在以及他们所施行的迫害镇压恐怖政策所造成的。(他们妄想使用残忍毒狠、灭绝人性的手段,扑灭革命的火焰,结果总是枉然,反倒加速了自身的覆亡。)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于那些残酷地欺压人民,罪行累累,十恶不赦的敌人,内心里怀着无比的憎恨,确实是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但是对人民,对同志,却又怀着无比的热爱,火一样炽烈的热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①一个革命者对于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伴侣,在历尽艰险的漫长岁月中凝成的真挚感情,是崇高而深厚的。续范亭的经历正是这样,他从青年时代投笔从戎,毕生戎马倥偬,长年生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和许玉侬夫人感情深厚,志气相投、同甘苦共患难地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夫人正直刚强、慷慨无私的品格,向为续范亭敬爱。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诗人,在《续范亭诗文集》中,还留有多首眷念夫人和子女而吟咏的诗篇。最早的一首是1936年1月间,他因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住进中央医院后,夫人偕续磊从兰州赶到南京照护时,他在病榻上写的:“为抗东邻不顾家,英雄儿女两咨嗟。小侬千里随娘至,问道爸爸你好些?”(《自遣》)这次因患重病来到延安,只有在保育小学读书的女儿留在身边,不免常会思念阻隔在远处的亲人。1942年1月,他住在延安交际处,临近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人之常情,他曾吟咏三首诗。一首是《忆西安》:“西北春寒夜正阑,宇儿影下忆西安;围炉幸有小侬在,详数胡须仔细看。”诗末自注:“西安家眷阻隔不能来,春节将届,小侬放学回来围炉闲坐,细数我胡须,右傍又增加了两根,而左旁却又减了一根,结果还是增加了一毛。”另一道是与续磊合写的《春夜思母弟》:“放学归来娘未还,春寒思母忆长安;灯前幸有爸爸在,共笑宇眉黑又端。”诗末自注:“续磊是我的长女,今年十五岁,由保小毕业回来,她的妈妈尚未来。她的小弟名宇,眉毛黑而端,象片正在面前,灯前围炉共笑以慰春寒。”再一首《盼与怕》:又盼玉侬来,又怕玉侬来;果真玉侬来,碍我见如来;又怕玉侬来,又盼玉侬来;玉侬果真来,玉侬是如来。”一片真挚的深情,跃然纸上。
  这次来南泥湾,虽有“诸老时相过”,女儿还陪伴了一些时日,但因病情时有反复,辗转病褥,心潮起伏,思虑较多,有时不免会有“度日如年”的寂寥感,时常勾起对亲人的思念。他在这里的生活与心绪,此刻写的诗文又有所流露。《南泥杂咏》组诗中有一首《幽趣》:“山静如初古,日长似小年。有生成积习,何处是先天。”在另一首诗中,诗人幽默地以京剧《打渔杀家》(这是他爱看又常哼唱的一出戏)中的萧恩自喻:“父女相依陶宝峪,年来家况似萧恩,不愁丁府催鱼税,草堂安卧懒闭门。”更有风趣的是《西安家眷不来阴历七七有感》:“七巧今年太不巧,银河隔岸水浩涛。莫非织女嫌郎老,指点喜鹊勿架桥。”
  自续范亭1937年初从西安回到山西,他和夫人只有1940年初在晋西北团聚了几个月。当时因日军频繁的残酷扫荡,不便久留,又返回西安。1941年许玉侬又产一子,取名大宇,母子三人一直留居长安古城。因范亭生活简朴,不置什么家产,又不肯麻烦组织,她们在西安主要靠朋友的帮助和变卖衣物度日,经济上相当困难。但他写信时总是鼓励玉侬尽力克服困难:“只要能过得去,总不愿多花抗战的公家钱,这是你知道我的。”组织上已经知道这些情况,原想尽早设法将范亭的家属接来延安。只因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严密封锁,交通不能畅达,安全难得保障,迟迟未能实现。1942年的冬天,才从延安派人前去西安,突破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和封锁,把玉侬母子接来。这时,续范亭已从南泥湾回到杜甫川口光华农场。全家欢聚,住在西北财经办事处山坡上的几孔窑洞里。一家人久别重逢,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团聚,欢愉之情,可以想见。
  转眼到了1945年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时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系学习的续磊,将要离开延安的亲人,随东北干部团进军东北。范亭年老病弱,十分留恋父女相依在延安度过的这些难忘的岁月,在依依惜别之时,他鼓励女儿随军东征。续磊走后,父亲非常想念她,更期望她做好革命工作。这年年底,他望着女儿临别留下的照片,怀着无限的深情,仿《木兰词》谱写了一首《念续磊》:
  阿爷无大儿,续磊无长兄,
  愿随工作队,从此替爷征。
  革命事业大,非可期速成,
  临行拍此照,聊以慰双亲。
  不料续磊此次别去,竟成永诀。续范亭的这首诗,竟成了对女儿的遗言。
  ①见鲁迅诗《答客诮》。全诗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