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十三章 在斗争中整党建党,迎接建设高潮 第四节 加速培养干部
《马文瑞传》编写组

  西北地区位置偏僻,幅员辽阔,在建国前已全部解放。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和各项民主改革工作的开展,对干部的需求量很大,干部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西安刚一解放,习仲勋就提出了“提高老干部,培养新干部”的方针,以解决干部的质量和数量问题。西北地区干部的数量迅速增长,从解放时的1万名到1951年底已发展到16万名。即使这样快的发展速度,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新解放的地区,无论是省、地、县、区、乡的党政机关,还是城市里的财经、文教、工青妇群众团体等各条战线,都迫切要求上级调配、充实干部。尽管从老区调出不少干部支援新区,但从需要量上来说,差之甚远。没有干部去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新政权,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基层政权仍被旧势力控制着,广大群众怎么谈得上真正解放了呢?马文瑞心急如焚,他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在挖掘西北老区干部潜力的同时,自己也写信、打电话、发电报,与有关方面协商,恳请帮助支援。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从陕甘宁、晋绥、晋南抽调2万余名干部派往新区,又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保定党校抽调1800多名学生组成的“西北干部大队”,分期分批派往新区。这些支援西北的干部,勤奋工作,扎根西北,后来大部分成为西北地区各级党政机关的骨干,不少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曾担任过陕西省委书记的张勃兴就是当年“西北干部大队”的成员之一。
  1952年夏,经过反霸、肃特、土改、“三反五反”等各项社会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全党的中心工作已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逐步转向发展工业为主的全面经济建设。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西北地区的干部尤其是各类技术干部的需求问题更加突出。按西北各省(市)要求调配的干部名额统计,1952年急需调配干部两万名,其中包括最急需的技术干部三千多名;1953年需增调干部四万余名,两年缺额各类干部共计六万多名。而且经济战线上的干部还严重地存在着不熟悉或不懂业务、瞎指挥、素质低、能力差等问题。
  迅速解决各类干部特别是经济战线上干部短缺和提高干部质量问题,再次成为马文瑞和西北局组织部的重要课题。
  马文瑞认为,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组织工作必须围绕党的当前工作中心而开展,这个观念丝毫不能动摇。他还引用毛泽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的论述,教育各级党委和组织部的工作人员,提高对干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他说,不管当前有多么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方设法适应形势对干部的需要,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顺利贯彻。
  马文瑞经过对多年来解决干部问题的经验总结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深思熟虑后提出,首先办好各类干训班,扩大招生,加快干部培训步伐。不论城市或乡村,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经过考试合格后,均可参加培训。经过半年至一年的集中培训,就可分配到有关部门或单位从事干部工作。顺应形势需要,各类干训班犹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如农林水利干训班、工商财贸干训班、邮电通信干训班、青训班等等。这些经过短期培训分配到各个部门的同志,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很快熟悉了业务,担当起部门的工作。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深造,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解决了当时各条战线对干部的急需,而且大都成为各业务部门的行家里手。
  第二,在生产实践中就地培养、提拔本行业、本部门的优秀工人到干部岗位上工作。根据马文瑞的指示,不少部门和单位对上级组织部门不等、不靠、不要,自己培养。西北电业管理局和西安发电厂采取抽调培训,集中学习,传、帮、带的办法,一年中从优秀工人中培养、提拔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708名,占工人总数的15%和干部总数的30%以上。不但使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的短缺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后来大都成为本行业、本部门的领导骨干。不少农村基层单位,还注意在群众运动中,从劳动人民中培养和选拔优秀分子提到干部岗位上。
  第三,改造利用旧机构中的留用人员。经过反霸、肃特,一批有恶迹的反革命、坏分子都被清除或处理。可是,对如何使用留用人员,不少同志还有顾虑。马文瑞指出,这些人员应当大胆使用,他们一般是有技能、有本事的,能立即担当起工作担子。当然,录用后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改造旧思想、旧观念,克服个人主义,使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
  第四,精简机构、压缩行政人员,充实经济建设部门。1952年6月,马文瑞主持召开了西北局组织工作会议,根据西北局的决定,精简机构压缩行政人员。从西北地区的党政机关中抽调各级干部5000名,加上接收部队转业干部2000名,经过短期培训后,分配到工矿企业3000名,其余4000名充实农林、畜牧、贸易、建筑、交通等经济建设部门。对于短缺的800多名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西北地区内部无法调剂,短期内又无法培养造就,马文瑞责成西北工业部统计造表,报请中央归口单位支援。
  在中央和西北各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马文瑞和西北局组织部同志的辛勤工作,西北地区干部紧张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而且“解决得很好”。一些当年和马文瑞共事和在他领导下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说,马文瑞和西北局组织部,在干部供需矛盾非常尖锐的关键时刻,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谋虑筹划,措施得力,使矛盾得到了缓解。
  在干部供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马文瑞的思想并未轻松下来,他在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农村一些区乡的基层干部,理论上讲不出多少道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官民”关系混为一谈。经济战线上的一些干部也存在着“当官做老爷”的思想,特别是企业中未经学习、改造的旧职员占干部总数的95%以上的是新干部,不少关键、重要的岗位也没有可靠的骨干掌握。
  马文瑞认为:“培养训练干部,是我党一项根本性的政治建设工作,是百年大计。”干部素质直接影响党的形象,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利益和基层政权的巩固。为了提高干部素质,他强调首先要办好党干校。各级党校要严格审查入校学员,凡是政治上有问题、有严重劣迹的都不能收。分区干校学员人数不必过多,每期以不超过500人为宜。地委领导干部要亲自讲课,尤其是政策课,必须由地委的委员来讲。一定要请专人担任校长和教员,加强领导,逐渐使干校过渡成为分区党校。各县只办干部轮训班,轮训在职干部和不脱产的积极分子,要求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讲课。马文瑞指出,目前党干校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现有干部的理论、业务水平,造就一批中下级领导骨干;二是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之能够担负高一级领导职务。对于各级党校的分工、任务问题,马文瑞说,西北党校为中级党校,以训练县的科、部长以上党员干部为主;各分区党校以训练区、乡级党员干部为重点;各区干校以训练乡、村干部和新党员为主要任务。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习时间不能太短。每期以6至8个月为宜;专门的文化学习班学制为两年,要保证学员结业时能达到初中文化程度。
  为了加快培养干部的步伐,提高培养质量,马文瑞还经常抽时间到西北党校给学员讲授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政策问题,为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走上讲台,起了表率作用。当年听过马文瑞讲课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马部长在百忙中亲自给我们讲课,对我们来说真是机会难得。他讲课条理清楚,论据充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949年9月到1951年10月的短短两年时间,西北地区的四十余所党校、干校和十几所专业干校共培训党政、技术干部七万余名,还有二万余名在校学员。
  在办好各级党干校的同时,抓好在职干部平时不脱产的政治理论学习亦十分重要。马文瑞说,我们的所有干部不可能停下工作都去党校学习,所以抓好平时的学习也是培养提高干部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作好学习计划安排,制定学习制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史、党史、党的建设,还有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及党的当前方针政策等。平时的学习制度非常严格,学习要有笔记,写心得体会,每周抽出一个工作日和晚上下班后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大家学习热情很高,学习会上争相发言,共同探讨,生动活泼。有些工农出身的老干部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情况时,深有感触地说,刚参加革命时,整天忙于对敌斗争,东奔西颠,顾不上看书学习。要不是建国后在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就根本适应不了工作。后来,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干部,经过多年的边工作边学习或进党校深造,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