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十六章 繁忙的劳动部长 第四节 注重合理调配劳动力
《马文瑞传》编写组

  马文瑞在抓工资分配的同时,也分外注重劳动力调配的问题。
  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个年头,也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当时,面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三反五反和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经济建设以及外交工作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产生了两种不同思路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冒进和反冒进上。有些同志急于求成,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纷纷要求把15年远景规划规定12年完成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据薄一波回忆:“一九五五年十月,中共中央批准的一九五六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一九五六年基本建设投资一百一十二点七亿元,比一九五五年预计完成数增长百分之三十点四,比‘一五’计划中规定的一九五六年投资数还多百分之十二点四。但据国家计委一九五六年一月五日报告,各省市、各部门要求投资已达一百五十三亿元,后来又增加到一百八十亿元、二百多亿元,比一九五五年预计完成数增加一倍还多,而全年财政收入只增长百分之九点二九。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限定以上基本建设项目六百九十四个,建成四百五十五个;而一九五六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七百四十五个,建成的追加到四百七十七个;几个月后,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八百个,建成项目追加到五百多个。”一向务实的周恩来感到,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必然破坏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平衡关系,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会给以后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和困难。于是,他与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毅然举起了“反冒进”的旗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调整和压缩经济指标,控制发展规模。
  即便按照周恩来等人“反冒进”的方案,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仍急需补充大量劳动力和后备人员。根据国家劳动计划,中央工业、交通、建筑等17个部1956年共需要增加职工128万多人,其中需要从社会上招收72万多人,各省、市地方企业需要增加44万多人。此外,中央及地方基本建设临时工约需130万多人。
  面对这一形势,马文瑞认为:要搞好“调兵遣将”,必须先弄清“兵将”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为此,他迅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劳动力资源情况尤其是企业内部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在企业内部劳动力使用上和社会劳动力宏观管理上均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在企业内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又存在劳动力多余和窝工,劳动力浪费严重。内地重点建设地区和新建、扩建的重点企业缺乏劳动力,而建设任务不多的沿海城市和其他一些非重点建设地区的企业却存在着大量的多余人员。即使是重点建设地区,在企业内部也有一些单位劳动力使用不合理,出现人员闲置等现象。其次,重点建设地区和新建、扩建单位需要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缺乏。据统计,1956年仅中央16个部就需要新增技术工人59万人。但从当时劳动部门掌握的劳动力资源情况看,通过技术学校训练、短期训练班培训的学员以及企业中的学徒工,最多也不过2万余人,缺口极大。第三,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数量仍然较大。据1956年2月份的统计材料,城市中失业和求职人员计达一百六十万左右。第四,劳动力宏观管理工作薄弱,企业私招乱雇现象严重。有的企业甚至私自从农村招工,既满足不了重点建设单位需要的劳动力,又影响其他单位对多余劳动力的及时处理和社会上失业人员的妥善安置。
  基于上述问题,马文瑞认为,必须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同保证重点部位的用工问题结合起来,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做到既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劳动力,又促进企业内部合理使用劳动力,并且有利于社会失业人员安置。为此,他决定尽快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劳动力调配会议,以便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有关文件报送到了周恩来那儿,并很快得到周恩来的批准。于是,全国工资会议结束才10天,马文瑞便于4月16日召开了全国劳动力调配工作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劳动部门的代表,中央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劳动力管理工作的负责同志,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共计一百八十多人。着重讨论和研究1956年劳动力调配工作的任务、1956年劳动力招收计划、消灭失业计划和劳动合同等。
  会上,马文瑞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四条意见和保障重点建设地区所需劳动力的三项措施。
  四条意见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必须和发展生产相结合,就是把安置失业人员就业和补充工业、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安置就业要采取政府介绍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企业、事业单位招收人员时,应坚持先城市后农村的原则;要分外重视妇女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
  三项措施分别是开展部门、地区间劳动力平衡、调剂和分配工作;大力培养后备技术工人;通过建立劳动力统一管理制度,从用人机制上保证重点建设地区和单位需要的劳动力。
  马文瑞还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批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劳动部和地方劳动部门必须加强劳动力招收调配工作,扩大管理范围和权限。即劳动部由管理工业扩大到管理建筑、交通运输企业劳动力招收和调配工作,并管理商业、外贸、粮食、合作社、农业、林业、水利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劳动力的招收工作;省、市劳动部门管理地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企业劳动力的招收调配工作,并管理当地其他单位劳动力的招收工作,同时协助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国营企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企业单位劳动力的招收调配,以及监督这些企业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力调配的有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即在劳动部门统一领导下,由企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并对企业招收工人、技工学校招收学生、企业劳动力的平衡、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劳动力调剂、技术工人支援内地重点建设以及私营企业劳动力的管理,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地区根据国家批准的劳动计划,编制本部门、本地区的年度劳动力平衡计划。
  与会代表对马文瑞的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很快达成了共识。因而劳动部在会议期间顺利地确定了从上海、天津、张家口及山东、江苏等省、市调配6万名工人,支援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以及铁路修建工程。马文瑞仍然感到不满足,又采取了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自行协商、组织支援劳动力的办法。这个办法一提出,立即受到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交口称赞。大家互相“结对子”,会场上充满了团结协作、相互支援的热烈气氛。
  代表们回去后,会议精神得到了迅速的贯彻落实。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仅上海市在“一五”时期,就调配了30多万职工支援各重点建设地区和重点单位,其中从企业抽调的各类技术人才有15万余人。湖北省在“一五”计划期间,组织调配10万多名职工,支援武汉钢铁公司、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锅炉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11个重点建设单位。国家重工业部、一机部、建工部、纺织工业部等,也从所属老企业中抽调了2.8万多名技术工人支援所属新建扩建单位。
  马文瑞本人也带头落实会议精神。
  有一次,马文瑞听说不少部门都不愿意接受已经改造好了的妓女,便专此找到某部部长,向他做工作。那位部长被说服后,随即责令有关单位安排了一些。马文瑞很高兴,接着又找了其他一些部的部领导,也请他们予以配合与帮助。结果,不但改造好了的妓女们一一获得了新生,而且多年的大烟鬼、赌徒、丐帮头目等等也都摒弃恶习,有了工作,重新做人。
  在此期间,马文瑞一位在大连工作的侄子,因妻子在宁夏工作,利用出差进京的机会找到马文瑞,请他帮助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希望一起调到北京。马文瑞摇摇头,向他说明了支援重点建设地区的重大意义,并劝他也去大西北。结果,侄子高高兴兴地调到了宁夏。
  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政策和劳动力调配措施得当,旧社会遗留的失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企、事业单位劳动力余缺调剂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重点建设地区和单位需要的劳动力,对“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