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二十五章 推进改革,加速经济发展 第六节 在几项重要工程建设中
《马文瑞传》编写组

  在繁多的工程建设上,马文瑞并不是对每个具体建设工程都过问或参与,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一些基础设施和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如西安古城墙的修复,西安飞机场的搬迁,西安火车站的扩建,黑河引水工程的启动等,他不但是主要决策者,而且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西安,是千年古都,是全国重要大城市之一,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结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保护和建设好西安是保护中华文明的需要,是发展西安经济乃至开发大西北、大西南的需要,是展现陕西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
  1982年以来,马文瑞曾多次督促省建委、省城建局和西安市的负责人,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规划。8月,北京、上海、南京、兰州等城市的十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到西安,同省内的五十多名专家、教授一起,共同论证、商榷西安的总体规划。马文瑞到会听取了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对西安的规划布局和建筑,他建议既要体现汉唐时期雄伟古朴的遗风,又要融入现代都市的气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经过上下几次的反复讨论修改,西安的总体规划终于敲定。马文瑞仔细观看了规划设计方案,站在规划模型前,他憧憬着正在发展的西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眼下最紧迫的工作就是修复西安古城墙和治理环城环境。
  西安城墙建于明朝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城墙周长11.9公里,内以黄土夯筑,外面包砖,通高12米,顶宽15米,底宽18米。沧桑600余年,依然巍然屹立。城墙四周有护城河环绕阻隔,城门以吊桥相通。这一艰巨宏伟的工程,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古城墙本来就不多,保存完整的更是凤毛麟角,像西安保存下来这样宏大的古城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但是,这座古城墙历经数百年的自然剥蚀和人为破坏,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城墙外侧脱落掉砖的地段多达千余米,人居、取土,挖洞千余个,两侧驻有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一百四十多户。瓮城中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随意修建,更添脏乱。看到古城墙这种杂乱无章的残败景象,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感到惋惜,甚至连外宾也为之遗憾。
  7月下旬,马文瑞召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保护修复城墙的问题。他说,西安城墙世上少有,西安是古都,临潼有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国内外游人很多。保护城墙这件事办好了,是西安人的光荣,也是我们为祖国、为后代做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他还欣然同意担任环城建设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并指定西安市市长张铁民亲自抓这件事。
  修复城墙,治理环城环境,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内容包括城墙的修复,护城河的整修,营造防护林。要进行这三项工作,最大的困难一是住户搬迁任务大;二是缺乏资金,按当时估算需人民币1.9亿元。这就使得一些同志产生了畏难退缩的思想情绪。马文瑞说,办这么大的事,一定的资金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要办的事情很多,哪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等有钱时再来搞,不知等到何年何月?他提议依靠各个单位群众的力量,自己动手,自愿参加,分段包干,搞义务劳动。
  1983年2月17日,马文瑞把修复西安古城墙、整治环城的设想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得到有关领导的同意,国家城建部拨款3300万元,给予支持。
  1983年4月1日,西安环城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马文瑞亲自为开工剪彩,并同三千多名群众、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参加了第一天的义务劳动。一期工程是整修东门经南门到西门共六公里的一段,要求城墙恢复原貌,护城河清淤畅通,环城林带有树有草有花,形成自然的环城公园。
  这时,有人散布风凉话,说当务之急不是修城墙,而是经济建设。马文瑞说,修复古遗迹,整理环境,营造环城公园,美化西安,发展旅游事业难道不是经济建设?他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一有空就来到工地,参加劳动,鼓舞大家士气。
  在省市领导的带动下,西安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人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修复了古城墙,清理了护城河,营造了环城林,集城墙、城河、环城林为一体的环城公园,成为西安一个著名的参观景点,给这座享有世界盛誉的古城增添了光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飞机场原来在西梢门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机场已陷入城市当中。飞机起落的噪声搅得半个城不得安宁,群众很有意见。加之规模太小,年吞吐量不足,影响了空中交通和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城西安的旅游优势日益显现,国内外游客日益增多,西安机场越来越不适应事业的发展,省委决定搬迁西安机扬。
  有关方面经过考察,认为空军在咸阳的一个教练机场如能扩建为民用,地理位置很合适。1982年11月,马文瑞到咸阳实地考察,赞同机场迁设于此,指示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可是空军答应把临潼机场让给地方,不同意让出咸阳教练机场。11月14日,马文瑞给军委主席邓小平写信,详陈把咸阳空军教练机场让给地方的理由,此时,空军司令部也给邓小平写了不同意见的信。翌年1月,总参派人与地方协商,还是定不下来。
  1983年1月27日,马文瑞再次写信给邓小平,反复陈述非这个地方不行的理由,并提出把凤翔机场交换给空军使用。邓小平同意马文瑞的意见,要空军让出咸阳教练机场,修建国家一级机场。空军还在拖延,仍不执行。1984年初,马文瑞又第三次向邓小平反映此事。邓小平说,我是军委主席,我作决定,必须执行。这样空军才把咸阳教练机场让了出来。
  这个命名为西安咸阳机场的新机场,按国家一级机场标准设计,占地7500亩,投资1.7亿元。1987年8月20日破土动工,1991年12月10日正式交付使用。现在已成为国际航空港,年运送旅客300万人次,是陕西当时最新的大型现代化设施之一。1989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马文瑞,仍然关心着咸阳机场的建设,到西安时专门到机场工地视察,机场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说:“马副主席,没你的话,咱这机场修不起来。”马文瑞谦虚地回答,是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对陕西的关怀和支持。
  西安原来的火车站是1934年修建的,解放后虽经几次扩建,增加了部分设施,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没有售票厅,候车室面积很小,不论春夏秋冬,风雪阴雨,旅客只能在广场上排队上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困难,特别是接待外宾更使车站陷于困境。
  1983年10月28日,省市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在审定车站建设方案时,对是维修老站还是重建新站,有两种不同意见。马文瑞认为,这几年西安发展很快,对外联络日益增多,今后还要继续发展,铁路交通是西安整个交通的主渠道,从长远考虑,还是重新设计,重新修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与西安的地位相适应。他亲自参加审选设计方案,指导上报审批的工作。
  在铁道部的支持下,建成了东西长142米,纵深52米,高26米,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4层楼新车站。1985年12月15日,西安火车站新建工程竣工,整个布局与格调和古城西安的总体布局相协调,既有古典建筑的风格,又有现代化的气魄。
  黑河引水工程也是在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和马文瑞的关心支持下启动的。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西安的地下水开采过量,地面下沉,地裂缝逐渐增大。尽管如此,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还是日益紧张,1980年,西安日缺水达19万吨,严重地制约西安经济的发展,须引黑河水进西安才能解决问题。
  黑河位于周至县境内秦岭北麓,水质好,流量充沛,泥沙量小,距西安约八十公里。由于引水工程投资大,工期长,所以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期工程先修拱坝,把自然水用明渠引到西安,每日引水20万吨,预计投资几千万元;第二期工程完成后,日可引水60万吨,基本满足西安的需要。
  1982年4月,马文瑞派副省长姜一、张斌专程进京向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水电部、国家计委汇报,得到了支持,并要陕西抓紧进行可行性研究,报送计划任务书审批。
  5月到9月,由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提出了引黑河水过楼观台,沿户县、余下、沣峪以南,子午镇以北,经三爻进西安的设计方案。马文瑞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考察了两次,他又同设计人员商定初步的工程施工方案。
  马文瑞调到北京工作后,仍然牵挂着这个工程,利用多种机会,争取列入国家计划,取得投资。1987年8月1日黑河引水工程动工兴建,整个工程包括一个容量为16亿立方米的水库,89公里长的输水管道以及日供水60到80万吨的水厂。目前,黑河引水工程已造福西安人民。
  在马文瑞的力主下,西安于1984年9月还建成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体育馆,为西安群众的文体活动和大型集会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场所,给西安的开放增加了一个亮点。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