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三十章 “为霞尚满天” 第三节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马文瑞传》编写组

  如何培养好青少年,使他们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把老一代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马文瑞晚年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他多次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有关会议上提出:宣传延安精神,要把青少年作为一个重点。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活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他们传播延安精神。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积极做青少年的工作。
  张家口第六中学在解放军校外辅导员袁宝莹的帮助下,长期坚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延安精神的活动,取得了成绩。马文瑞欣然为该校题词:“弘扬延安精神,培育一代新人”,以表鼓励,并应学生们的要求,为他们办的小报《砥柱石》题写了报名。在接到孩子们的来信后,又及时回信,勉励他们继承延安精神,刻苦学习,从小树立远大革命理想,长大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1993年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为纪念毛泽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张家口市的中小学又组织了步行赴延安和陕北的“追寻毛泽东足迹冬令营”、“东方红故乡行春令营”、“光明颂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这年春节,袁宝莹带领张家口几所小学的孩子打着马文瑞题写的“追寻毛泽东足迹冬令营”的营旗,来到北京。马文瑞和夫人孙铭在家里亲切接待了他们,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并在他们过去“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的营旗上签名留念。孙铭还热心地为孩子们作了画。
  1994年春,河北万全县少先队员准备建立“红领巾延安精神学会”,并派代表赴北京向马文瑞汇报,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他不仅抽时间接见了孩子们,并为他们题写了学会会名。
  张家口“追寻左权将军冬令营”的少先队员倡议下,在共青团少工委的支持下,全国少先队员集资,在陕西韩城芝川镇渡口处修了一座“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1995年9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少工委派人请马文瑞参加揭幕仪式并讲话。马文瑞头一天刚从外地回来,准备在家休息一段,考虑到这是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机会,就满口答应了。他还应邀为这个被称之为“红领巾黄河行动”的少先队员“爱党、爱国、爱军”的高尚之举题词:中华千秋碑,黄河万古流。他匆匆去,匆匆回,看到生龙活虎的孩子,他就忘记了疲劳。
  这年10月,马文瑞看到了一个材料,里边摘录了北京高校一个文科博士生的话,谈当前高校研究生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他说,高校研究生中许多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专家的看法,经历了四个阶段:可爱、可怕、可怜、可笑。先是感到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人品都很好,为人有正气,很可爱。后来听说搞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左”,搞批判,于是“可爱”变成了“可怕”。这几年马克思主义没人理了,搞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被冷落,还在那里讲马列,没人听,写出来没人读,觉得他们很可怜。现在更进一步,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可怜,而且是可笑。要问博士生中反对马列的多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那还值得反吗?根本不值得理睬了。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给我们介绍经验,第一条就是:写论文时千万不要引用马列的话,一句也不要出现。
  这个材料给马文瑞的印象很深,他几次在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议上讲过。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四个坚持”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在高校研究生中竟然处境如此尴尬,不要说起到指导作用,连一席之地也没有,这是正常的吗?我们的教育不值得反思吗?
  1996年6月25日,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组织下,十几所高校的延安精神研究会或研究组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高校弘扬延安精神经验交流会”。参加的有部分高校的领导和学生。马文瑞出席并听取了学校的经验介绍,最后作了《高校应成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的讲话。
  讲话中,他结合国内外形势,阐述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在高校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他认为,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基本内涵的延安精神,在今天的新时期是十分重要的,在高等学校则更需要。这是因为,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当然也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现在的青年学生,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管理者、领导者,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用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来教育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他说,在高校课程很多,这都是为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设立的,当然都应该学好。但他强调:“首要的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真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果不是这样,功课学得再好,满脑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根本不相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靠他们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就没有希望,我们的大学也可以说办失败了。”此话说得很尖锐,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办?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是又红又专,既能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又能脚踏实地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勇攀科学文化高峰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他特别强调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要真正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反复学习,不然是不可能的。”他再三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在高校如何教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选好教员,就是配备有党性、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人师表的人来教此课。二是党组织、团组织应该当作大事来领导、配合、进行活动……党、团不能把自己的活动和学习政治理论课形成两张皮,各不相干。”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与教师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校党团活动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他的这个讲话,反映了他对高校教育的认真思考。特别是关于高校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意见,既有他延安时期的亲身体验,也有他对某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尴尬处境的深刻反思,是有的放矢的。
  1998年12月20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观众除了许多老同志,也吸引了不少中青年。北大、清华、人大、北航、北外等北京十多所高校五百多名学生踊跃进城观看。马文瑞也出席了晚会。晚会结束后,许多青年学子留下来,请马文瑞给他们“讲讲话”。马文瑞见到这么多可爱的年轻人,心里由衷地高兴,当即谆谆嘱咐大学生们:你们不仅需要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不是其他学习内容可以代替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他再次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他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马文瑞进一步考虑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问题。他同李鉴商量,能否把延安精神编写成一套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德育辅导教材。经反复酝酿,1994年底,他给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写信,将这一设想向他报告。他在信中写道:“在贯彻《实施纲要》和《若干意见》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青少年的任务更好地承担起来。”信中还谈到,他们准备约请教育界的一些同志来集中编写,按小学、初中、高中编为三种,以适应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
  信报上去以后,得到了李岚清的大力支持,他批示给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复函表示同意,认为“对中小学进行发扬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意义重大”,并要“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时,统筹安排”。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委托陕西几所大学编写,经过4年努力,编写出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丛书5册,经教育部审阅部分清样后定稿。1999年初,教材出版,马文瑞再次向李岚清写信报告结果。他在信中提到为编写这套丛书,“我曾连续三次在西安亲自召集陕西省有关部门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以及负责撰稿的同志开会,布置检查此事”。以后教育部回复,建议将这套丛书列入中小学图书馆必备书目,由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为此,马文瑞亲自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向中小学广大师生推荐这套课外德育教材,同时把他认为“编写得很好”的《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①一书向大学生们作了推荐。
  他关心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也注意对家里小字辈的教育。小孙子马凌同他接触多一些。一个冬天的早晨,上小学的马凌跟在他身后一起在外廊上散步,不一会儿下雪了,北风卷着雪花直往脖子里灌,马凌缩着脖子赶紧往屋里跑。马文瑞回头看了看说:“几片雪花也害怕,革命千难万险,你怎么办?”他光着脑袋仍若无其事地在风雪中散步。马凌一听,又跑出来继续散步了。上中学了,他常问马凌在班上的表现,鼓励他争取入团。1999年夏天,马凌从清华大学毕业,考上了美国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获得奖学金。出国前,他去大连看望爷爷。马文瑞跟他谈了一次话,除了鼓励他好好学习,注意锻炼身体,还特别嘱咐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垄断资产阶级掌权,我们虽然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但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是先进的,经济上也在往前赶,不要被他们的花花绿绿迷住了眼。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学成后回国建设社会主义。
  在庆祝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武汉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拿着他们新出的《延安精神中华魂》的小册子出席了会议。这是本宣传诞安精神的书,文字配图画,形式新颖活泼,很适合儿童阅读。马文瑞看了很高兴,亲切会见了她,并给出版社领导写了信,对此书的出版予以鼓励。他在信中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得从娃娃抓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延安精神——优良革命传统的种子,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也鼓励这位编辑继续努力,还可扩大思路,把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抽象的东西,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变成小读者能够和乐于接受的读物。这使这位编辑深受启发,表示回去后要为小读者出更多的好书。
  ① 由陈登才、郑志飚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