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三十一章 丹心永在 第二节 “我想延安!”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面对疾病的挑战,马文瑞除了看病吃药,还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每天散步锻炼与之抗争。但2002年冬天以来,病情仍在恶化,心衰加重,肾肿瘤在增大,体重一年之内减少三十余斤,身体更加衰弱。2003年9月11日,晚饭吃饺子,他突然被咽住,很久吐不出来,差点儿出不来气,身上还出现发烧症状。当晚请大夫来看了病,吃了消炎药,第二天早晨烧退了,他拄着拐杖仍坚持去户外散步。可10点以后,又发低烧,吃药也不退,只得住进北京医院。不曾想这次住院,就再也没有出来。 经医生检查,不少病理指标比一月前又有恶化,胸腔积液增多。过去也曾发现胸腔有积液,经住院治疗休息一段,积液就被吸收或减少。这次积液不见减少,反而增加。但刚进去时,发烧消退,腿肿减轻,病情还是稍有缓解。 这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早在初夏,湖南《文学风》杂志通过贺敬之向马文瑞约写一篇回忆毛泽东的文章,马文瑞当即答应了。他对毛泽东向来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毛泽东曾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自己在“文革”中受到错误的批斗,但他还是十分拥护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的评价,客观地看待毛泽东的功与过,认为他的功远大于过,任何人企图借否定“文革”或其他“左”的错误,来全盘否定毛泽东,他都是坚决反对的。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有些同志认为,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出于个人目的,为了整人,是品质问题。我觉得不是,而是思想路线出了问题,理论上出了问题,是认识问题。不能因为有个‘文化大革命’,就全盘否定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他让秘书根据他平时的回忆,整理出一个题为《远见卓识忆伟人》的稿子,他又仔细作了修改,才端端正正签上“马文瑞2003年9月10日”。 9月30日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年一度的国庆招待会。马文瑞多想再见见那些熟悉的老战友和老同志,见见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坐轮椅出席,哪怕是参加一刻钟也好。医生劝阻:身体虚弱,不能再劳累了。他说他能坚持住。医院报给了中央保健局及有关中央领导,他们请他听从医生的意见,以保养身体为重。他这才静下心来。 马文瑞的病在无情地迅速恶化。胸腔积液不断增加,积液挤压肺部,他感到憋闷,医生让他吸氧。他的子女晓文、延红、晓力、小玫轮流排班,到医院日夜陪伴他,大女儿新如也从西安赶来看望。晓文已退休,退休后也参加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父子俩交谈,马文瑞又同他谈起延安精神,一再叮嘱:延安精神是我们革命胜利之本,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之本,“一定要把延安精神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晓文问起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长继任人选,他说考虑再三,还是李铁映合适,但要听取常务理事会的意见,还要征得铁映本人同意。晓文及时把他的意见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常务理事们都表示同意。 10月24日至25日两天,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学习两个‘务必’①,改进党的作风研讨会”,外地延安精神研究会也派代表参加,他们得知马文瑞会长因病住院,纷纷请晓文和马文瑞秘书转达对他的问候。宁夏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还捎来会长李森写给马文瑞的一封信,请他为他们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活动题词。马文瑞尽管病情沉重,当晓文拿着信到医院跟他一说,他还是满口答应。第二天,他不顾自己缺氧胸闷,浑身乏力,缓缓走到桌前,写下了“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名字后照例署上时间:2003年10月26日。类似的题词,他不知写过多少,这次写得最艰难,提笔就气喘吁吁,周身出汗。这是他最后一次应求题词,距报病危只有16天。 马文瑞的缺氧状况不断加重,11月5日,医生给他插管抽液,但病情并没有稳定下来。11月11日,他血压突然下降,尿毒症加重,吃不进东西,医院报了病危。随后又插管鼻饲。 马文瑞病情严重,但头脑清醒。难受得厉害时,常听他口中念念有词,仔细听,是说的“拼搏”,“拼搏”,原来他是在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用勇敢拼搏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子女和医护人员见了,又心疼又感动,不禁流下泪来。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长了,但思想却还在飞翔,飞翔,飞向了他终生难忘、此时更是日思夜想的地方。11月19日深夜,他从昏睡中醒来,头脑似乎格外清醒。他抬手示意,让人扶着坐起,要笔想写点什么。延红在旁陪伴,赶紧拿纸贴到硬纸壳上,送到他面前。他费力地拿起笔,手不停地颤抖,几乎每写一个字都要休息一下,他还是坚持写下去,在纸上颤颤巍巍、断断续续地写下了“我想延安”,写出了他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到了此刻,他还保持着他一贯的严谨作风,努力把字写得工工整整,在“延安”两字后面还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达他无限思念的深情。这是他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延安,是他早年出生入死、英勇战斗,开创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的地方;是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长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地方;是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十多年,使革命由失败走向全国胜利的地方;是党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延安精神全面形成和大放光彩的地方!他漫长的一生都在为铸造、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而奋斗,尤其是他的晚年,更是殚精竭虑,倾注了全部心血!“叶落归根”,他的心怎能不飞向延安,飞向他心中的圣地和精神的家园! 11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第二次来看马文瑞,他身上插了不少管子,躺在床上,已不能说话,但神志还清楚。在场的延红、晓力、小玫向曾庆红介绍了父亲的愿望:请李铁映同志接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把研究、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继续做下去。曾庆红被他的坚韧执着精神深深感动,眼睛湿润了,他走到马文瑞床前,俯身轻轻问道:“马老,请铁映同志当会长,您同意吗?”马文瑞点点头,露出满意的样子。曾庆红说:“那好,铁映同志的工作我去做。”临别,他在纸上写下“衷心祝愿马老早日康复”的话,劝他安心养病。马文瑞会意地点点头,目送他离去。 11月28日,马文瑞呼吸困难,医生给他切开了气管。此后,他渐渐陷入昏迷之中。 2004年1月3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新华社的消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马文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月3日6时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第二天,在马文瑞家中设置的灵堂里,一片庄严肃穆气氛,鲜花簇拥着马文瑞遗像,他平静安详的面容,好像还在满怀信心地展望明天。曾庆红、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来了,络绎不绝的干部群众来了,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对马文瑞的逝世表示哀悼。 1月10日,马文瑞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送别室里,摆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送的花圈,贾庆林、曾庆红、王兆国、贺国强、郭伯雄、王刚、宋平、邓力群等缓步来到马文瑞遗像前,肃立默哀,向马文瑞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一千多干部群众参加了马文瑞遗体的送别。 在马文瑞逝世后,收到了大量的唁电、唁函,发唁电唁函的,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老战友、老同志,更多的是普通干部和群众,是各地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最令人感动的,却是年轻一代的心声。 一封来自“延安师范附属小学少先大队率刘志丹中队”的唁电说:是马文瑞爷爷,把我们少先队引进延安精神的海洋,我们的“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团”才得以坚持十多年,不间断地在革命旧址为40万游客讲述革命前辈在延安的故事,弘扬光辉灿烂的延安精神。此时此刻,回顾马文瑞爷爷参与铸造延安精神岁月的时候,爷爷的音容笑貌似在眼前浮现,在耳边回响。我们要告慰爷爷说:“安息吧,爷爷!我们一定会‘举英雄中队旗帜,做延安精神传人’。” 张家口市桥东区建国路小学少先队“刘志丹中队”、“左权中队”、“朱瑞中队”和万全县第三实验小学“红领巾延安精神学会”派出8个代表,在老师带领下,1月9日,举着精心制作的挽幛,挽幛上部中间贴着马文瑞彩色遗像,两边复制了马文瑞亲笔书写的“南泥湾中队”、“河北省万全县红领巾延安精神学会”和“我想延安”,下部是万里长城的彩色画面,冒着严寒,从几百里外赶到马文瑞住所的灵堂,来“沉痛悼念敬爱的马文瑞爷爷”。10日他们又去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在马文瑞遗体前庄严宣誓:“学延安精神,走延安道路,举延安旗帜,做延安传人!” 马文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了整整78年,在历史的大道上留下了深长的足迹。今天,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他关心的娃娃们在健康成长,他毕生实践和不懈宣传的延安精神,正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中生根。他的精神和事业,将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葆青春! ① 两个“务必”,即毛泽东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再次向全党强调这一要求。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