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回忆录》 三、参与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开辟东地区 |
马文瑞 |
|
|
1935年前,陕甘边苏区除了南梁一带的大本营和所属新建的几个县之外,主要在南地区有一片根据地(包括旬邑、淳化、宁县等地,张邦英同志曾任该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席)。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较稠密的东地区还没有建立红色政权。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杨森同志曾带骑兵团到甘泉、宜川、韩城一带活动,发现当地群众情绪很好,回到南梁向陕甘边特委报告了情况,并要求派得力干部到那里开展工作,建立根据地。于是,陕甘特委就决定派我去开辟东地区,建立地方政权。刘志丹同志亲自找我谈话,交代任务。我接受任务后,带领胡自禄(陕甘边苏区政府经济部部长)、张彦福(原华池县赤卫队队长)、许克昌(知识分子、天津人)等同志,另外还有军政干校的几个干部,并带了30多人的一支警卫队,开赴东地区。走到延安三十里铺,抓住个敌人的侦探,他装成个叫化子,一审问,是延安城里派出来的暗探,于是把他就地处决。当时陕甘特委确定我的工作范围主要是甘泉、宜川及洛川一带。这三县我们当时活动的地区有近10万人,也较富足,开辟这一带,对于巩固发展陕甘边苏区具有重要意义。 我带领工作队,到了东地区,首先做群众工作。我们在红四十二师骑兵团的配合下,在广大农村普遍组织农会,建立赤卫军、游击队和游击小组,打击反动势力,摧毁保甲组织,成立县、区、乡革命委员会。为了使新开辟的苏区区别于国民党统治区,突出红色政权的特征,我提议并经地区革命委员会通过,把宜川县改名为赤川县,把甘泉县改名为红泉县。随着工作的深入及游击武装的建立,成立了红泉(甘泉)赤川(宜川)两个县革命委员会。红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是刘大才,赤川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是黑志德。在农村发动贫雇农,组织贫农团,负责调查登记土地,分配土地。我当时整天下乡,吃住在农民家里。两个县的农村几乎都跑遍了,交了许多农民朋友。 在建立红色政权的过程中,反动势力也很顽固,斗争有时很激烈。赤川县北池子一家地主父子两人给敌人做暗探,我亲自带警卫队把这父子两个抓起来,就地处决。宜川城里的白军和躲进土寨子里的土豪劣绅经常出来捣乱、骚扰。我们就依靠义勇军和赤卫队坚决打击。宜川南原有个土寨子,上面住了许多土豪劣绅,由民团把守着,经常祸害百姓。周围的老百姓都希望除掉它。我就带领义勇军、赤卫队和农民群众约两千多人去打这个“土围子”。许多农民和赤卫队员没有枪,就扛着红缨枪和老镢头、锄头。守卫“土围子”的民团起初还放了几枪,一看黑压压来了那么多人,吓得抱头鼠窜。土豪劣绅也纷纷逃走。我们就用镢头把土寨墙刨平,把土推到河沟里,彻底消灭了这个反动“土围子”。云岩、北池子、安合渠一带在此前就都解放了,这样,整个赤川县、红泉县除宜川南区和宜川、甘泉县城外,都成了我们的天下。当时东区根据地范围东至黄河西岸,南至韩城以北,西至洛川一带,纵横百余公里,是陕甘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土地改革,使广大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和农具,人人安居乐业,大家高兴地说“咱‘苏区’就是好!”群众情绪空前高昂,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在临镇召开东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那天,锣鼓喧天,红旗飘扬,像过节一样热闹。会上我当选为陕甘边东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会后各地代表还一起照了像。当时,东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就设在临镇。下设土地、粮食、财政、国民经济、肃反委员会等部委。土地部部长胡自禄,粮食部部长奚玉山,财政部部长许克昌,肃反委员会主任张彦福。革委会下辖赤川县和红泉县。这两个县的党政组织也都健全。东地区革委会建立后,主要的武装力量有三支:东地区游击队,队长邵凤林(南梁苏区派来),100多人枪;宜川游击队,队长黑志德,也100多人枪;再就是直属保卫队,30多人枪。后来三股武装合编为东地区独立营,营长由红二十五军派来的一位同志担任。当时我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许多农民都知道我这个“马主席”。这次开辟东地区,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打击阶级敌人,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公开担任红色政权领导工作,进一步取得开展群众工作、领导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的经验,也更加体验到人民群众巨大的革命热情。 |
|
马文瑞回忆录/马文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