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回忆录》 十、主持陕西省委工作 到陕北、陕南调查研究 |
马文瑞 |
|
|
当时,陕西省委正在召开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快结束了,要我讲话。我不好推辞,就讲了几句,没涉及什么具体问题,题目记得是《团结起来,建设现代化的陕西》。时值春节将临,省上按照中央安排,要组织一个慰问团到陕北慰问革命老区人民,我也正有到陕北搞调查的愿望,就担任总团长,下到延安。离开30年了,很怀念延安。延安人民很热情,当时的地委书记是冯怀亮。陕西日报的张光同志和新华社陕西分社冯森林同志随我去。春节就在延安过的,吃的是软米油糕、黄米油馍等陕北群众的过年饭,还和群众一道看了陕北的大秧歌,很高兴,感到自己又回到故乡人民中间来了。 此次在延安地区慰问老区群众、搞调查研究,历时20多天,亲眼看到农民的生活普遍不富裕,有的偏远山村群众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心情格外沉重,也十分焦虑。一次在延安县访问,路遇几个讨饭的,一打问,竟然是我的家乡榆林地区子洲县人。问及榆林地区农村的情况,说连年干旱歉产,人均口粮200来斤,令人担忧。但也看到一些好的典型。例如在延安地区志丹县,走访了一个叫康山的小村庄,村党支部领导群众实行退耕还草,发展畜牧,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制度,精耕细作,几年之内使粮食产量翻了两三番,解决了温饱问题,给我印象很深。我当时想,康山的经验,很宝贵,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陕北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加以推广。我一路看,一路思考如何尽快扭转群众生活困难的局面。围绕这个问题,还征求过部分地、县领导同志的意见,也召集过一些座谈会,了解了不少情况,感到陕北虽然落后,但有很大的地区经济优势,有些优势是别的地方没有或者赶不上的。陕北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土层厚,土质好,宜农、宜林、宜草、宜牧,加之地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老区人民的政治觉悟高和有苦干精神,只要注意调动发挥,改变贫困面貌不成问题。 陕南地区“文革”中遗留的各类问题不少。1979年8月,我去陕南搞调查研究,并现场办公。那次因为要就地研究解决问题,因此带的人比较多。记得有省经委、计委、财政厅、民政厅、物资局、电管局、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这次陕南之行,正值盛夏季节,酷热难耐,大家工作的兴致却很高。一个多月时间,经宝鸡的太白县入秦岭山区,先后到汉中、安康的十多个县(市)调查了解情况。一路深入工矿、农村,访问、考察,召开大小座谈会几十次,当场拍板解决了一些久悬未决的问题,安康地区的宁陕县,在秦岭大山上,交通闭塞。当地干部见了我们很惊奇。大家认为省地县三级干部在现场一起讨论问题,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好,有利于联系群众,消除官僚主义,推动工作。 有一件小事,对我思想触动不小。就是这次下去,安康有个不正派的人给中央写匿名信,造谣,说我这一路下去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要吃好的,厕所里还要求洒香水。实际情况是,我每到一地都事先打了招呼,食宿一切从简。当时同行的十多位同志和安康地委书记刘平西同志都可以证明。诬告信转到邓小平同志那里,他批示:由马文瑞同志自己阅。这件事使我心情很不愉快。我历来下去主张轻车简从,最怕特殊化,脱离群众。但是这封信也有好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它使我在以后工作中更注意谨慎。 陕北、陕南的两次调查研究活动,是我回陕工作初期,面对困难的局面采取的重要工作步骤。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事情千头万绪,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开展工作,打开局面?我在调查中,逐渐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思路。 |
|
马文瑞回忆录/马文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