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回忆录
|
八、寺墕里会议决定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普遍分配土地,加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
郭洪涛著 |
|
|
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反革命分区“围剿”后,陕北特委于1934年9月,在清涧寺墕里召开了陕北党团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谢子长、贺晋年、王世泰、黄罗斌、马明方、崔田民、李铁轮,高长久同志和我。崔田夫、张达志同志先后去北平和天津汇报工作,未出席会议。会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正确的估计:根据地军民欢庆胜利,斗志昂扬;而敌人不甘心失败,将增调兵力,准备发动第二次“围剿”,我们可利用这一有利的间隙时间,加强根据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根据地和游击队伍。会议经过讨论决定:正式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分配土地;红军游击队一、二、三支队改编为红军一、二、三团,并继续组建新的游击队。同时,决定红26军42师3团经安定返回陕甘边。这次会议还决定由李铁轮同志担任陕北团特委书记。会后不久还讨论了粉碎敌人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的问题。 打罢河口一战,我们用缴获敌人的枪支弹药武装游击队。新成立延川九支队,高朗亭、王保民同志担任正副队长,王文良同志任政委,活动于延川一带。后相继成立了靖边十支队、安塞十一支队、绥德十二支队、米东十四支队、府谷十七支队。各县共成立了20多支游击队。此外,还成立了区游击队或突击队。红26军3团返回陕甘边根据地后,陕北游击队分散活动,解决小股民团武装,争取白军、民团哗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和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县一级都分别加强和建立党、团县委组织。先后建立了吴堡、佳县、米东、绥德、清涧、延水、延川、延长、赤源、靖边、安塞、横山、米西、秀延、神木、府谷、佳芦等县委。在红军游击队中也建立了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分别归县委和特委领导。 1934年9月寺墕里会议后,先在赤源、吴堡、清涧三县成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接着,秀延(安定、绥德、清涧和米脂各一部分)、靖边、安塞、米西(米脂西部)、横山、绥德、延水(延川东部)、延川、延长(北部)、佳县、米东(米脂东部)、佳芦(佳县北部)、神木、府谷等县的县、区、乡革命委员会也相继建立起来了。除神木、府谷、佳县边苏区外,其他14个县(有的原来是一个县分为两个县,有的是一个县的一部分或一个区),纵横数百里连成一片,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陕北苏区分配土地是从1934年9月间开始的。特委决定先在清涧东区袁家沟等几个村庄试点。在此之前,绥德、清涧两县委由于不懂得如何分配土地,有些地方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后,未分配给农民。正如当时绥德县委负责人李景林同志于1958年写给中央监委的信中所述:“1934春季,因为正当春耕紧张,敌人围剿,地富土地没收后无人种,我们只有土地革命的口号而无办法.群众问我们,地没人种,荒了没粮食怎么办?县委要我写土地革命的具体办法……大家同意了我的第三个办法,实行了集体种地,同时也推广到了清涧县境,夏季(按:实际是秋季),陕北特委到了清涧,特委(指马明方同志)也指出清涧县委不分土地是错误的,我承认错误是没办法的办法,……秋后,绥德收的粮食除了军工烈属的交军工烈属外,地主地内的粮食除给地主口粮外,都作为公粮用了,问题也不大。”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后,未分配给农民,没有确定土地所有权,主要是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绥清个别地方把地主、富农连同商人、中农、贫农间的一切文约和账簿全部烧毁,影响了商人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寺墕里会议后,陕北特委派我去帮助绥德、清涧县委改正这些不妥当的做法。特委又指定我领导袁家沟等村分配土地试点的工作。(有人讲玉家湾也是特委的土地分配试点单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玉家湾是秀延县的土地分配试点单位。)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袁家沟等村分配土地的主要政策和作法是: (一)没收豪绅地主和富农的土地; (二)中农土地不动; (三)红军、贫雇农分好地; (四)参加革命和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富农及其子弟可以一样分地,其他富农分坏地; (五)参加革命和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地主及其子弟一样分地,其他地主不分地; (六)单身汉分双份地(考虑以后成家)。 事实上,当时袁家沟试点的几个村庄的地主、富农都参加了革命工作,都一样分得了土地。其他陕北苏区的富农和地主,除了已镇压和逃跑的以外,大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或拥护苏维埃政权,一样分得了土地。 通过试点,取得经验,编成教材,组织训练班培训各县分配土地的干部。经过培训后的干部回到各地参加分配土地的工作。经过一个冬春,陕北根据地全部分配了土地。收到中央的《土地法》后,省工农民主政府转发了,要求按土地法规定“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办理。但陕北根据地已经分配了土地,未按中央《土地法》重新进行分配。 土地政策在某些方面虽有缺点,但总的说,这次分配土地是陕北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成绩巨大。它彻底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了地主豪绅统治的经济基础,废除了反动政权强加给广大农民的苛捐杂税,解除了地主强加给农民的地租和高利贷等剥削。特别是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之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革命积极性,把革命利益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红色根据地就更加巩固和发展。 群众斗争和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涌现出了一批群众领袖人物和积极分子,党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威望大大提高。大批的积极分子要求入党,为大量发展党员和提拔干部创造了条件。在干部政策上基本是正确的。还从地富家庭出身的中学、高小学生中选拔了一批干部。提拔和选派的干部大多数都是好的,能够积极领导群众为保卫苏区而斗争。在各县还办起了短期干部训练班,学习内容主要是党、团文件,上级指示和法令,毛泽东同志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政治常识和游击战争基本知识等。有些边界地区还办起了流动班。办这些干部训练班的效果都很好,为各县、区、乡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当时也受到过唯成分论的影响,如第一把手要选工农分子担任。对个别犯错误的干部处分有些偏重。 在社会肃反、统战、边界工作方面,各地也都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肃反方面,对待反革命的地主、富农、特务、叛徒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一般采取严厉镇压的办法,未能很好地采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以及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等措施,还杀了一些可杀可不杀的反动分子,甚至发生过错杀的情况。对待各种社会上层分子,不懂得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有些边界个别地区的工作措施不当,造成赤白对立现象。在进入瓦窑堡等较大的城镇后,个别城市对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采取没收的政策,显然是不妥当的。个别地方还发生了一些违法乱纪以及乱烧乱杀行为。所有这些错误,一经发现,特委都坚决加以制止和纠正了。 |
|
郭洪涛回忆录/郭洪涛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