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回忆录
|
七、提出“六五”后三年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和发展运输业的政策建议 |
郭洪涛著 |
|
|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办公会议的决定,1982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交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落实“六五”后三年煤炭运输的安排和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的措施,以及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必须解决的一些政策性问题。 我在会上讲了当时交通运输的形势和前几年交通运输部门主要抓了的几项工作;着重提出了后三年提高运输能力的主要措施;并对发展交通运输的政策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六五”后三年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 一是努力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为了确保从山西多运出煤炭。要努力提高各条铁路通路的外运能力。丰沙大线1982年底完成自动闭塞间隔时间的调整,提高列车密度,继续采用双机牵引,力争1984年上半年完成全线电气化改造。丰沙大线和京秦线要为开行重载列车搞好技术攻关,积极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京原线在完成治理病害工程后采用双机牵引,提高牵引定数;1984年底以前把沿线车站股道有效长延长到850米。北同蒲线,1984年建成大同至宋家庄间双线;1985年完成朔县至太原间电气化工程;同时,应考虑修建北同蒲线和京原线的联络线。石太线在1982年10月建成阳泉至太原北站电气化工程,年底开通石家庄至阳泉的自动闭塞;1983年建成榆次编组站;1984年完成太原北站、玉门沟站等配套工程。太焦线1985年完成月山至晋城北站电气化工程,“七五”初期全线实现电气化。邯长线1983年把线路引入邯郸南站,并完成相关配套工程。 为增加调往东北地区的煤炭,京通线要抓紧四平立交桥施工,争取1983年一季度末投产使用;沙河至昌平部分双线和太平川至通辽间三处会让站,应在1983年上半年完成。1984年上半年要完成齐齐哈尔枢纽三间房编组站的建设,分流大兴安岭木材,经京通线进关,减轻京沈线的运输压力。京沈线1983年完成天津至沈阳自动闭塞间隔时间的调整和部分车站、裕国编组站上行系统的改造工程。加快建设营口鲅鱼圈煤码头,并相应扩建大石桥编组站,开辟一条由海上向东北运煤通道。 为增加调往华东、广东和出口的煤炭,秦皇岛港1983年和1984年各建成两个煤炭泊位后,必须按计划完成京秦铁路的双线和电气化工程。石德双线和济南枢纽位里庄编组站建设工程抓紧在1982年底完成,1983年完成石德双线引入德州站工程;1984年上半年建成胶济线济南至兰村双线;同时,抓紧兰村西编组站、兰村至烟台的单线和青岛车站的改造。并相应改造青岛港。加快徐州枢纽的建设进度,徐州至连云港单线改造和修建部分双线。改造扩大浦口港的转运能力。同时,要抓紧建设连云港庙岭煤码头和洛阳至三门峡西站电气化工程,争取在1985年完成,扩建武汉、枝城港,改造襄樊、舵落口港,建造运煤轮驳船。修建周口至阜阳的铁路,争取1984年建成使用。石臼所港和兖石铁路的建设要按计划完成。同时建设新乡经菏泽至兖州的铁路。各大煤矿应修建储煤仓,提高装车效率。 二是扩大港口装卸能力,安排好外贸物资运输。为了确保进口粮食的接卸,安排在大连、秦皇岛、连云港、天津和湛江等港新建圆筒仓,采用高效能的卸粮机;其他港口也要逐步改革装卸工艺和扩大储存能力。要制造或购买一些适用的清舱机,加快清舱速度。青岛、天津两港要各增设一艘水上减载过驳船,扩大粮船过驳和减载能力,驳船应分散到沿海中小港口或直接进江卸货,减轻大港卸粮泊位的压力。粮食部门要尽快在京、津、沪和主要铁路沿线接粮点建设粮库,增加装卸机械,扩大储粮和卸车能力。铁路部门要配足粮车,组织固定车底,循环运输。 为了接卸进口木材,上海华东一级站木材泊位的扩建工程要在1983年内完成。扩大接卸木材港口堆场17万平方米,增加一批装卸木材专用机械,扩大作业能力。秦皇岛、镇江两港争取在1985年建成3个木材泊位。天津、烟台、连云港新建的5个木材泊位,要在“七五”初期建成投产。 为了接卸进口化肥,除扩大上海、烟台两港的灌包能力外,要在上海、黄埔和天津港改造几条大型旧船当灌包工场,把散肥卸在旧船上,进行灌包,然后运走。上海港口选点建立过驳基地。防城等中小港口也要接卸散肥。请交通部协助地方,在天津、上海、黄埔、湛江、防城、烟台、北仑等港建立7个化肥灌包转运站。 为发展集装箱运输,要抓紧天津、上海、黄埔港现有3个集装箱泊位的配套工程;加快在建的7个集装箱泊位的施工进度。请上海、天津市人民政府牵头,分别筹建上海、天津国际集装箱汽车联营公司,并在适当地点设立转运站。 要增加客车、客船,扩大旅客列车编组,提高客运能力。 增加车船和港口装卸机械的制造,使之与铁路、港口建设相适应。急需的内燃机车和港口装卸机械,国内能制造的由国内造,国内制造赶不上需要的,安排进口,比如内燃机车安排进口200台,以应急需。 (二)发展运输业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调整运输结构。首先是要使运输布局与我国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工业布局相适应。我国大宗货物的主要流向,仍然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出海外贸物资通过沿海港口集散。交通建设的战略布局,大体上可以考虑陇海铁路以北主要是改造和新建以煤运为主的东西向铁路干线,连接海港;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主要是改造南北向的铁路线,连接长江,充分利用水运。交通建设要与厂矿企业的建设同步进行,相互配合。铁路和港口、江河要同步建设,形成综合运输能力。要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避免在同一运输通路进行重复建设。在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则要加强薄弱环节,调整比例,成龙配套。铁路的技术改造,要抓紧狭隘区段、枢纽建设和配套工程,相应地增加机车、车辆。“六五”计划期间,铁路要继续把重点放在旧线的技术改造上,同时新建一些东西向运煤干线以及必要的联络线、分流线。抓紧现有港口的现代化改造和新港口特别是深水码头的建设;发展船队要同运输需要相适应,以便较快地提供综合运输能力,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大力发展和充分利用水运。最主要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大中小结合,江海河结合,中央和地方结合,来发展水运。除了国家投资建设港口以外,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合营、合资、利用外资形式,建设中小港口。鼓励工矿企业和物资、仓储单位自建码头,交通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货主自管、自用的码头,要执行国家统一的港口管理规章制度。建造一些三五千吨级的中小型海轮,与中小港口、浅水码头配套,以适应内外贸易物资运输的需要。积极发展水上过驳作业,有些港口要成立专营或联营的驳船公司;还可以利用超龄大船当水上仓库、减载平台或散货灌包工场。整治利用南北运河、西江和淮河水运,开展江海、江河干线间和干支线间的直达运输。在工业布局上,建议工业部门更多地在沿海、沿江、沿河建厂。 第三,继续组织货物分流和运输合理分工。要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行政干预,逐步解决多年来铁路负担运量过重的问题,以便腾出运力运输长途、大宗、重载物资。东北、华北运往华东、两广的物资,首先是煤炭、木材、钢铁、粮食等,要继续扩大海运分流的比重。50公里(有些地区100公里)以内的铁路短途运输,要逐步由汽车承担。大城市郊区和运输特别繁忙的铁路干线,凡运距在50公里以内的零担货物,铁路不予承运;各大城市生产供当地使用的化肥、水泥等,要在两三年内改为汽车运输,运量较大的,可同时用火车和汽车运输;建筑材料等由铁路和汽车重复运输的,应逐步改由汽车直达运输;特别不合理的铁路短途运输,铁路部门应拒绝承运。这些措施,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委会同铁道、交通部门,选择一个大城市和一条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试行。港口临近地区物资的集中和疏运,尽量用汽车运输和内河驳运。短距离的成品油运输应修建管道运输。主要城市之间的远距离客运,应发挥民航的优势。为此,要相应地制定有关货物分流和运输合理分工的规定以及运价政策,有步骤地调整运价。 第四,狠抓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铁路应继续坚持牵引动力以电力机车为主,适当采用内燃机车的发展方向;按照规划加速电气化进程,对运输特别繁忙的干线也要考虑进行电气化改造。铁路运输应向重载方向发展,先选择一条主要运煤铁路进行试点,开行适合我国情况的重载列车,并抓紧进行电力机车牵引、自动闭塞、重型钢轨、大型货车等综合性先进技术和先进行车组织方法的技术攻关。货运车辆要向大型化、专用化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大型铁路货车和大吨位的柴油汽车;在有条件的线路上,积极采用散装水泥、粮食车和冷藏车、集装箱车等专用车辆。港口要采用先进装卸机械和装卸工艺,重点解决木材、化肥、散粮、集装箱以及舱内、车内、库内的装卸问题。船舶要采用先进的导航和通讯设备。江河要大力发展顶推驳船队,采用新技术要有“迎头赶上”的精神,大胆地利用买专利、引进关键部件买样机、合作或合营生产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 第五,下决心把企业整顿好。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以及全国企业整顿工作座谈会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整顿好运输企业。关键是要整顿好领导班子,提拔年富力强、有专业特长的“明白人”到重要岗位上来。加强全员培训,进行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特别是要抓紧训练生产第一线的后备技术工人。搞好基础工作,加强计划管理。要以提高运输效能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和加强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规程,并且严格贯彻执行。 第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精神文明。运输业既是一个生产部门,又是一个联系千家万户的服务部门。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交通运输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加强内外协作。首先要严于律己,很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人民生活服务,千方百计地为旅客和货主提供方便;做到文明生产,保证客货运输质量;严防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事故,保障旅客安全,爱护国家财产。同时要求各物资托运部门积极为交通运输创造条件。各单位都要从整体利益出发,注重社会综合经济效益,部门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加强协作配合,为均衡运输创造条件。 |
|
郭洪涛回忆录/郭洪涛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