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和《我的回忆》
|
尾声 |
于吉楠编著 |
|
|
一九四八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蒋家王朝大势已去,国民党许多高级官员纷纷逃往台湾。张国焘慌忙把《创进》停刊,携带全家,一起到了台北。 在台北,张国焘曾打算继续出刊《创进》,但是,逃到台北的国民党当局,对此已无人理采。张国焘受到冷遇,难以棲身,遂于一九四九年冬,迁居香港。 张国焘化名“凯音”,同标榜第三势力的顾孟余等人组织所谓“民主战斗同盟”,创办《中国之声》杂志,自任社长。顾孟余原是国民党改组派的元老之一,当年,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曾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了大批革命领导干部,而今他自己却同改组派元老结成真正的联盟,这是历史的讽刺。后来,因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张国焘辞去了社长的职务。 张国焘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说过:“在中国舞台上,我以往是个演员,现在仅是个观众,总希望能少看到些悲剧才好。”但是,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退出历史舞台。 一九六一年,张国焘同美国堪萨斯大学挂上了钩。他应约花了四年时间,撰写了一部回忆录,洋洋百万言之多。从一九六六年起,香港《明报月刊》以《我的回忆》为题,加以连载,并于一九七一年开始分三册陆续出版,大量印行,流传海外。 杨子烈在《我的回忆》开头,写了《张国焘先生的略历》一文,标榜“张先生能客观冷静,所述力求其真”,“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真实历史”。其实,这篇《略历》本身,就不大“客观冷静”,也不那么“真实”。例如,她把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影响下,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张国焘,说成是“五四运动的健将”,把北京共产党小组的第三个党员张国焘,说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把一九三一年以后,张国焘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错误,说成是“对挽救当时中共的严重危机有过很大的贡献”;把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行动,说成是“因政见不同,引起分裂”;把一九三八年,张国焘蓄意叛变共产党、投降国民党的可耻行径,说成是“在无可奈何之中”,“离开延安”。特别是对张国焘一九二四年五月在北京被捕、出卖党组织和一九三八年后充当军统特务的罪行,更是只字不提,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张国焘在这部冗长的回忆录中,谈到了大量历史事实,提供了许多重要情况。但是,只要仔细辨别真伪,就不难发现问题之所在。当他讲到曾经对党和人民做过一些工作的时候,往往吹嘘和夸大自己的作用,当他讲到自己犯错误、搞阴谋的历史时,往往采取诡辩的手法,甚至颠倒黑白地歪曲和篡改历史,特别是在他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的这个问题上,更是极尽歪曲、篡改之能事,把南下逃跑的错误方针美化为“正确的路线”,反诬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是“退却逃跑主义”。这说明,直到晚年,张国焘仍然是一个大不老实的人。 《我的回忆》对于那些关心中国问题,但又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们,可能起到一时的宣传作用。但是,历史终究是不以人们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岂能任意歪曲和篡改?现在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有关见证人的材料俱在,有充分的根据可以揭穿张国焘的谎言。 《我的回忆》的出版,从同病相怜的王明那里得到了共鸣。这个俄国人长期豢养的走狗,以更加恶毒的语言和更加卑鄙的手法,撰写回忆录,污蔑和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导人。王明曾经以所谓“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派人去香港活动,邀张国焘去莫斯科,“共商大计”。但是,张国焘出于种种考虑,始终未敢成行,其详细内幕,不得而知。 张国焘从出版《我的回忆》这宗热门生意中,捞取了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收入,成了他这个时期生活的主要来源。当这笔钱消耗净尽的时候,他在经济生活方面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一九六八年,张国焘和杨子烈离开香港,经美国,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几年以后不得不双双住进加拿大政府举办的免费养老院。 一九七六年,张国焘突然中风,右手右脚瘫痪,进入官办的免费的老人病院,同一个外国人住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厮混年月。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初,多伦多连日大雪纷飞,天气寒冷,老人病院里暖气时断时续。三日凌晨,终日睡在窄狭病床上的张国焘,一个翻身,被毯掉在床下,自己无法拾起,也无人理会,冻得大吐大呕,昏迷不省,待医生发现时,早已气绝。 张国焘在晚年,仍然不断地攻击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导人。被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称为“反共强人”。 张国焘写了《我的回忆》企图为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但是,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自有评说。马克思深刻指出:“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①历史早已对张国焘,作出了最后判决。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0页。 |
|
张国焘和我的回忆/于吉楠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