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教育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46年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说*
徐特立
    
  第一,他的教育哲学及其根源
  陶行知是安徽歙县人。他的母亲在教会作工生活,行知因此就在教会学校念书,成绩很好,由教会送到美国学教育。回国后,在大学工作并讲课。这时他只是一个教育家,还不是一个革命战士。民国十四年,中国大革命开始了。所谓大革命,就是大众的革命。大革命以前参加革命的,只是少数知识分子,新的军队和青红帮,加上海外华侨。这种革命,广大的农民没有参加,手艺工人也没有参加,只能算是小众革命,大众还站在革命之外,因此这一革命对于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从日本搬进来的资本主义教育,不久又以美国式的代替日本式的,陶先生的思想也没有根本的变化。因此陶先生的大名,还不是“行知”,而是“知行”。大革命一来,把小众革命变成大众革命,而陶先生也变为大众的陶先生,其名字也革了命,乃倒转起来,改为“行知”。行就是做,知就是知道或认识。一切的事,不做就不会知道,所以做是第一,知是第二。过去做事的只是工农,知识分子不做事,只是念书。陶先生本是知识分子。所以他边去的名字,第一字是知,第二字是行。但到了工农大众革命开始,就把工作放在第一,念书放在第二,而名字就倒了。后来他又改成三个字的名字,名“行知行”,就是从做得到知识,又由知帮助做。那末第二个做就是有知识的做,不是蛮干和瞎干。由于不要蛮干、瞎干,就必须向人家请教和自己学习,因此陶先生就有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又教和学都是为着把事情做好,所以做是第一,即行是第一。从行得来的知识,用来帮助做,最后又达到行,所以陶先生的名字始终两个字,都是“行”,只中间一个字才是“知”。可见“知”只是一切行的中间的介绍人,即介绍古人的行,今人的行,外国的行和中国的行。写成书本介绍人们来学,或给人们来教。我们毛主席说的古今中外法,就是综合古今中外人的行,并不是自己个人的行,但必须先有自己个人的行作其本,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行,和自己的行结合为一。陶先生说自己的行,如接本的砧木。砧木是有根的那部分,别人的行如枝条,是无根的一部分。两两结合,融化成一个整树,而不是两个树,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实际是根,理论是从根上长出来的结果,仍是行。陶先生的名字为“行知行”,不是单纯的行,是综合古今中外的行之结论再合上自己的行。这里的行,比之盲目行,即蛮干瞎干的行高多了。行变为知是第一阶段,知变为行是第二阶段,知行互变,两个东西,根本上是一个东西,故名为知行合一,又名为知行一元化。只有高深的理论,才能看出相反的东西根本上是一致的,陶先生看出当学生的小孩子,可以当先生,又看出有学问的先生,还要向没有学问的学生学,把先生和学生的共同根本找出来了。于是把先生和学生并把同学一元化了。陶先生说一切人是我的先生,又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学。先生和学生是相对的两方面,即有知与无知对立,年长的和年小的对立,尊的和卑的对立,陶先生把这些对立统一起来。凡从对立的东西中,找出他行根本相同的东西出来的研究,是一种高深的理论或名哲理。这种哲理用在一切自然上名为宇宙观,用在人类社会上名为人生观。凡从对立找出统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哲学上名为一元论。一元论并不是说,对立的东西即相反的东西或矛盾的东西,直接就是一元。例如说粪和饭的对立统一并不是说饭就是粪,只是说饭可转变为粪。用粪来种庄稼,粪又转变成了饭。由于饭与粪中的根本物质,有相同的地方,即对立的东西,有统一的东西存在。但不经过大的革命,对立的东西,不会转变。这种一元论就是革命的。边区转变二流子为劳动英雄,是由于边区进行了革命,有可能给二流子以土地及其他生产条件,又能给大众以同志态度的帮助。所有这些就是由对立到统一的革命条件,即二流子转变为劳动英雄的条件。
  实际工作,其对象是事和物,必须从对事物的行动,才能得到知识,那末事物是第一位,知是第二位。这种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方法,名唯物论。唯物论是先行后知的认识论,另一种相反的认识论,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故知识是生来具有的,行动由知识决定。知识是第一位,行动是第二位。这种认识论,名唯心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对立,就发生知行对立。又唯物论,把饮食男女的生活,放在第一位,唯心论就不照顾大众的生活,而责备大众愚蠢野蛮。在教育上不是帮助大众解决人兴财旺的问题,只是教他行离开现实生活一种麻醉性的教育。反对盗贼没有道德,而不给他们生活条件;反对买卖婚姻和反对娼妓,认为这是不道德,而不给妇女以财产权。唯心派认为不道德,是由于没有良心,唯物派认为没有道德,是由于没有生活的物质。道德知识和物质统一是一元论,在一元论上,唯心派和唯物派是一致的,但唯物派认为道德是由物质决定,即生活决定的,而唯心派与之相反,认为生活是道德决定的。因此,对于盗贼的坏,认为不是由于他们的穷,而是由于他们的良心坏。
  陶先生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就产生“生活即教育”的学说。又认为社会的好坏,不是由于人的良心有好坏,而是社会有好坏,改造社会就是改造了个人和改造了学校。他说中国是四万万五千万人的一个大学校,改造中国就成了陶先生的教育的目标。而教育的方法,就是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一个人自己是先生,是学生,是同学。于是他就产生“社会即学校”的理论。
  第二,论教学做合一与哲学一元论的关系
  上一期我写的行知教育哲学,曾经提到他是一元论的哲学。一元论认为两个相反的东西即对立的东西,可以转变为统一的东西。
  陶行知把知和行看成是由这一个转变为另一个,就是行知合一论。教和学是要把准备做的事弄个明白,那末教学就是知,做就是行。教学做合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于是有教学做合一论。他把学生,先生和学友看做是一元的东西。于是就有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都是我的学生,又都是我的学友的学说。于是就把小学生又看做为小先生,创造小先生制的教育方法,竟用小先生教大人。这样的办法就增加了许多的先生,也就增加了许多的学生。过去先生和学生是看做二元的,学校和社会是看作二元的,教育和生活也是看做二元的。陶行知把这些二元的对立打破了,于是就有打破先生关即小先生制,打破学校关就是社会即学校,打破读书关就是生活即教育。此外还有打破纸笔关,于是把地做纸,把树枝做笔,可以解决纸笔的困难。打破课本关,于是一切有字的纸条都可以做课本。例如常用的票子也可以当课本,文盲不认识票子常常吃亏,票子应该是课本中的第一课。又如教卫生知识,人体就是一个活的课本。先生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卫生过程中,把口讲的变成手写的,就是自编的课本。于是把言语和文字一元化。读书和作文及写字一元化,且打破了文字关,把文字和文字中所载的事实一元化,教文字和教事实可分之为二,又可合之为一,没有课本可以用实物来教,教后可以师生共同编课本。陶行知主张在课本关打破后,就有许多的课本。举一个例子如下:
  察哈尔省的怀安县城有一千六百余名儿童,只有四个小学校,只能收八百余名学生,全城有一半失学的儿童没有办法,他们采取了打破先生关的办法,于是从四个小学校八百个小学生中,选出一些小教员,小事务员和小校长,于是小学生就变成了小校长,小教员,小事务员等。他们就在这里上了一个选举课,且做了选举的工作。接着他们制定了一个校长、教员和事务员共同遵守的条约。公约是属于法律的条文,这种订立公约就是一个立法工作。讨论怎样订立公约,也就上了一次法律课。到负责人选了举,法律制度制定了,以后就要开始招生,进行办学校的行动。旧历正月初六日,怀安县到处出现招生广告。广告的形式,采取民主自由的原则,不拘一定形式,于是广告有时用纸写的,有在墙上写的,有在黑板上写的。做了广告工作以后,动员工作又来了。于是四个小学校分区、分街、分巷,分人去动员失学儿童来学。动员的方式也是民主自由式的,且加上比赛式的,有的所用亲戚朋友关系去找失学儿童,有的利用自己的小同学及玩耍的小伙伴的关系帮助进行动员。在短短的十天当中,动员了二百九十八名学生,在动员中由于分区、分街,又由于竞赛的原因,于是发生越界动员,你抢我夺。还有动员不了的哭起来。小先生内部冲突起来了,就发生了诉讼问题,要开会解决。在这些问题上,这些小先生又上了两次课:第一次出广告和动员,这是做的问题,做即教育行政,因此又上了一次行政课;第二次组织动员发生冲突,要向同学诉讼,要请同学审查清楚,这种诉讼和审判在民主国家制度上,属于司法问题,这种学习就是司法课。并前面的选举和制定公约,一共上了三次大政治课,学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课。国家的基本组织只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组织。这四个小学校就变成四个小国家了。四校联合起来办事,就成了四校的一个联合政府或联邦了。十天学了整个一套政治课。在书本上找这样的整个的一套活的政治课,古来没有,今日也没有,外国没有,中国也没有。
  在一元论哲学下,首先打破了行知的两关,又打破了教学做三关。同时又打破了学校和社会两关,认为社会即学校。再打破生活与教育关,认为生活即教育。总而言之,就是打破了一切两个相反的不能转变的难关。一切难关都打破了,于是学校加多了,先生和学生加多了,课本加多了。由于中国教育的难关太多,就使中国产生了许多文盲。陶行知是一个热心大众教育者,他制定了一个普及现代教育的方案。因为过去的教育难关太多,想要大众受教育,就需要打破。他一次就打破了二十七个教育难关,我不能把二十七个教育难关都写出。
  现在再讲一个要打破的,就是城乡关。例如在延安城工作的干部,总是要求离开延安城,认为延安没有群众,群众在乡下。而在各县,尤其在乡下的小学教员,反不安心乡下,认为乡下落后,得不到知识。这里产生工作上的难关,城里的干部就说求知要下乡,乡下的干部就说求知就要上城。其实只要肯干和肯研究,到处都有可学的地方。由于不打破许多难关,城乡就无法学习了。
  目前普及教育最大的难关,正是教育与生活对立的问题。很多农民不是不愿儿子念书,因为儿子要拦羊拾柴,儿子读书,就“误不起活”。拦羊读书一心无二用,就成了穷人念书的一个难关。边区淳化县的冬学教员,就把一村子拦羊娃娃组织起来,在拦羊时分组教学。绥德县许多青年妇女都在家纺纱,一个五十岁的赵老婆,办一青年女校,把青年女子的纺车搬到学校里来。在纺纱疲倦时就来识字,识字疲倦时就去纺纱。用竞赛的方法来纺纱,看谁纺得多又好。结果比一人在家纺纱更多更好又识了字。延安南区沟门小学读书并纺纱,解决了学校的伙食。这不独打破了教育与生活的难关,并且使知识与行动,用脑与用手统一起来。这样的学生不独有知识、会想,而且有办法,会做。不独学生如此,就是教者自己,也必需这样把教学做来一个统一,以求自己进步。我们教师有不少是工农家庭出身的青年,或是工农化了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能自己动手,解决一部分生活问题。由于我们教师不是旧式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只能教书的教书匠,都是改造社会的革命战士。他除教学生读书识字外,在课余还领导学生一起,做自己乡村里的社会活动。在生产运动中,当棉花要打卡时,教师和学生就翻看图书,自己学打卡的道理和方法。自己弄清楚了,再拿来教学生打卡的道理和方法,再自己和学生一道动手教农民打卡,当掏*(左虫,右金)谷虫时,积极向学生和农民解释必需掏谷搓的道理,并且亲自参加掏谷搓的变工队。在选举运动中,教员学生积极参加这一运动,并向居民宣传,同时在这运动中学到了选举的许多知识和方法。在防旱备荒中,教师学生都参加工作并讨论办法。学生把家中意见告诉学校,又把学校讨论的意见告诉家里。在许多不同的争论中,教员学生和家里父母讨论出许多防旱备荒的新道理和行动的新方法(防旱备荒《教育通讯》第一期杨家湾小学)。总之,教员学生从参加解决地方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实际问题、生产问题的行动当中,得到许多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把社会和自然做活的课本。如果再把工作经验写成日记,那末教员学生就代替了教育厅编课本。这种帮助人家的办法也帮助了自己,就是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学说,也是陶行知所提倡知行合一及“在劳力上劳心”的学说。中国从来的学生和教员,只是念书作文,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所以读书人就成了书呆子,或字纸篓,成了一个半残废的人。这些半残废的人,就要靠劳动的农民和工人来养活他们。另一方面,穷苦的工农整天整月整年都是做活,没有时间念书。结果就成了一个不能读书、不能看报和不能用新式的机器生产的土包子,也就是一个有手无脑的半残废。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的学说,就是要教工农劳动者念书,教念书的教员和学生势力。把两种半残废改造成一个完全的人。这种劳心和劳力合一,又名知行合一。我们边区和其他解放区还在提倡工农普遍识字。知识分子普遍参加生产,使我们的人民大众都成知识分子,使所有知识分子,都成为能生产者。这就是我们改造教育的总方针。
  陶行知解决许多矛盾,打破很多关,都是针对中国现实社会和解决教育问题。外边的社会不可能实现陶行知的理想,但我们的教育早就和陶行知不谋而合。江西苏区时代,即有儿子教父亲,老公教老婆,秘书教主席,伙伕教伙伕,马伕教马伕,工余学习,行军休息时学习。树枝就是笔,沙土就是纸,白土就是粉笔,门板就是黑板。近来各解放区的教育,不独实现陶行知的理想,并且有更多的发展。我们所以能和陶行知主张不谋而合,并加以发扬,就因为思想方法有些相同的地方。针对现实,解决矛盾,打破难关,这就是转化一元论,换句话说,就是辩证唯物论。
  * 原载1946年9月1日、12月1日《边区教育通讯》第2卷第4期、第5期。
  

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版)/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