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节 走路学习俄语,雪地锻炼身体
江来登,孙光贵
    莫斯科中山大学开设了初级班和中级班。徐特立和何叔衡、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方维夏等这些老同志来了以后,校方特地为他们增开了一个特别班,名之曰“高级班”。他们初到莫斯科,俄语一字不识,一句不懂,正如他们自己说的:“不能读,不能听,也不能说,做了聋子和瞎子。”学习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意志坚强,态度谦虚,学起来都很认真。同在中山大学学习的李伯钊[1]在他的回忆文章《红区教育的辛勤园丁》中,表达了他当时对徐特立的敬仰与钦佩。他说:“那时候,我们都知道徐老是湖南的老教育家,是毛泽东同志的先生……本来徐老对汉学就很有研究,并曾留学法国多年,学识很渊博,但他没有任何骄傲和自矜的表现;相反,却有着一种甘当小学生的学习精神。他的门牙缺了,读起俄文字母来,发音很难准确;记忆上也有困难,今天读熟了,明天又忘了。但他从没有畏难情绪,常常是一边在走廊上走动,一边咿咿呀呀地大声读着,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单词,都是一读就是几十遍甚至百多遍,直到完全记住了为止。”[2]
  同徐特立在法国同学,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傅钟这个时候又与徐特立一起学习了。傅钟担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总支部副书记。他曾高兴地写信告诉还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朋友:“我又同徐老在莫斯科一块儿学习,他老人家因肠胃病住院很久,卧病中,还终日看书。”[3]
  当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的除了上述几个老者,还聚集了中国共产党的一批年轻的精英。像曾经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早在1925年10月就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从此他又名“洛夫”、“洛甫”。曾经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沈泽民,1926年春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师。曾经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的吴亮平,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来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任教。这些人都在中山大学担任教学工作,比起徐特立、何叔衡、董必武这班子老人来,他们年轻多了,但徐特立他们从来不在这些人面前自视年高博学而轻慢后一辈,上课认真听讲,虚心求教,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一丝不苟。这些年轻人因此而更加尊重他们。
  年届五十的人从零开始学俄语,令常人不可思议。根据他的学生朱端绶所写的《向人民的老师、坚强的老战士学习——怀念徐特立同志》介绍,她对徐特立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听到其丈夫——徐特立的学生和终身挚友熊瑾玎说过:“徐老学《说文》中的部首和篆文,是在睡觉时用右手在左手掌心默写默记的;他学数理化时,是把表解或定理公式抄在小本子上,揣在衣口袋里,走路的时候边走边思索边记忆的;在他40岁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以后50多岁又到苏联去学习,学法文、俄文的单词,也都是这样学习的。”[4]
  徐特立一直到老,学习上从无畏难情绪。他说:“我们同志工作忙,如果要有了时间、有了地点并且有了先生才学习,那如何能学得成?我看许多工作忙的同志,为工作需要,为着解决问题,他百忙中学,挤时间学,倒学得非常好。我又看许多工作不忙,有时间学习的人,他们总学不好,或者不学。”[5]
  自1927年7月加入共产党到1928年5月赴莫斯科学习,徐特立投身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仅仅只有一年就大病两次。第一次在起义军南征途中,在福建长汀经过傅连璋精心治疗,略有好转就随军开拔了。第二次在上海去湘西准备和贺龙一起上山开辟根据地途中于武汉又病倒了,经过上海疗养,到苏联以后又经常患胃病。一年大病、小病不断,使徐特立深深感到自己目前的身体难以适应艰苦激烈的革命斗争,为了永葆革命的青春,必须把身体锻炼得像青年人一样强壮,才经得起枪林弹雨的考验,狂风暴雨的洗礼。
  莫斯科的纬度很高,一到冬天就是零下几十度,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由于严寒,北方人都养成了早上不出门的习惯。莫斯科早晨的街道上万籁俱寂,除了皑皑冰雪、瑟瑟寒风以外,真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什么也没有。每天晨曦初露,徐特立洗漱完毕,就准备出门锻炼了。为了不影响室内温度与同志们的睡眠,他悄悄地把门拉开一条缝,由于室内外的温差极大,门口立刻形成一团白气向屋内袭来。徐特立迎风而出,没跑几步,头发、眉毛、胡须上就结满了冰碴。有时睫毛上的冰碴遮住了视线,徐特立才把它抹掉。他不停地跑,北方不像在南方冬天跑步越跑越暖和,而是越跑越冷,徐特立直到冻得实在受不住了才回房子。这是晨练。到了中午,徐特立又来到林阴道上做操,进行午练。
  每当徐特立带着满头的冰霜走进教室,同学们就迎上去为他抖去冰雪,他乐呵呵地和大家讲锻炼后的愉快与轻松,号召大家都为革命锻炼身体。在《徐特立传》里面记载了徐特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的帅孟奇女士的口述,她回忆说:“我那个时候,也和徐老在中山大学同学,他是老年,我是青年,我也终于被他带动了,不怕冷,到外面去做操、跑步。因为我们都相信徐老的话,要为革命而锻炼好身体!”
  由于徐特立坚持在莫斯科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锻炼,以及后来从来没有放松过体育锻炼,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超过了一般青年。徐特立说:“在莫斯科我特别注意锻炼身体,每天早晨,都要到外面去跑步。冬天零下几十度,风雪无阻,从不间断。我的肠胃病就是这样靠增强体质好了的。”[6]健康的身体使他顺利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到1963年年近九十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7]要不是文化革命恶劣的政治气候,眼见大批老战友、老朋友被打倒而自己无能为力,进谏无门而使他痛心疾首,长时间心情抑郁,徐特立完全有可能健康地活逾百年。
  注释:
  [1]李伯钊,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夫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参加了长征。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出版有《李伯钊文集》。
  [2][4]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213页、164页。
  [3]陈志明.徐特立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98页。
  [5]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65页。
  [6]徐禹强.万里征途徐特立[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128页。
  [7]出自朱德1963年写的《赠徐老》。原诗为:“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