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八章 延安办教育是一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江来登,孙光贵
    在陕甘宁边区这块未开垦的教育荒漠上,徐特立种植的花木硕果满枝;执掌自然科学院,促使徐特立通晓任何级别的学校的办学规律;“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创建与成功实践,是徐特立教育思想领先于世界的标志。延安时期,不但是徐特立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生涯的顶峰,也是他作为人民教育家教育生涯的顶峰。
  第一节 在西方教育家感到颓丧的地方办教育
  徐特立在边区(边区有多个,人们常指陕甘宁;苏区也有多个,人们常指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根据地)办教育,始于抗战,终于建国。开始的时候是为了抗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被打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越战越强,根据地的越战越大,后阶段徐特立为建国办教育的方向越来越明确。
  教育家戴伯韬在“纪念教育界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逝世10周年”发表的《朝晖遍地忆高师》文章中记载了徐特立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讲话:“现在是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你们在后方提倡抗战教育,发动师生和群众组织起来抗日,这就很对嘛。”[1]
  在边区办教育,教育基础和民众的阻力和苏区相比差别很大。
  徐特立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以后,马上着手调查陕甘宁边区的教育状况。陕甘宁边区所辖共23个县,近200万人口,初级、高级小学却只有120个,文盲竟占总人口的99%!要在农村找一个读书识字的人真是难而又难。在江西苏区扫盲,还能够找到一些旧私塾先生,稍加改造就可以派上用场,而在陕甘宁,连那样的旧私塾先生都凤毛麟角。一般人都认识到,陕北文化教育的这种落后状况,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和生产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广人稀,人口散居。从生产力状况看,劳动力消耗格外大,孩子都得帮着父母拦羊挡牲口,或者帮助母亲喂猪干杂活。祖祖辈辈养羊赚钱讨媳妇,讨了媳妇生儿子,生了儿子又放羊,赚了钱又讨媳妇,周而复始,似乎不读书识字日子照样过,因此,这里的老百姓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害无益的负担是最大的问题。
  红军未到之前,刘志丹[2]早在1928年4月,就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后来把陕北、陕甘边区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如果从1928年算到1935年,共产党领导那片土地已经7年了,可是徐特立到陕北以后,发现那里的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但比不上江西苏区,而且比国民党时期教育工作还落后一些。由于边区文化教育落后,给边区政府的行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实行选举,由于绝大多数人一字不识,只好用投豆子的办法进行选举。徐特立通过广泛调查和仔细分析,认为当时陕北的领导主要抓对敌斗争,腾不出手来抓教育,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当时的劳动农民在旧社会受地主、土豪劣绅等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每天用手在地主的土地上辛勤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哪里还能谈得上送娃娃上学?自从陕北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分得了土地、农具,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吃和穿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从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但是在那里有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是富农以上成分的人,贫苦农民仍旧过着睁眼瞎子的生活,文化上翻不了身。原因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不允许富农以上的知识分子来当人民的教师。翻了身的农民想从文化方面彻底翻身,必须送子女去上学。但是没有贫苦农民出身的老师,这才是陕北没有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此外,这里没有印刷厂,一切书籍文件,都要靠油印和石印;这里也缺少纸张,要依靠自己造纸。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其艰巨性是难以想象的。但徐特立在总结中央苏区开展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广泛的群众路线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地把陕北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边区教育起步不久,所取得的成绩就十分惊人。1936年7月2日,徐特立在志丹县城,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行了亲切交谈,斯诺认为,在陕甘宁边区办教育,“若是换了任何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颓丧和力不从心”[3]。
  但是,这位老教育家独具只眼,出语惊人,他说:“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出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王云风在《边区教育的奠基人》一文中记录了这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事实上徐特立确实做到了。为什么工作尚未正式开始徐特立就有如此的信心呢?原来他在调研中发现,边区很多地方有办冬学的习惯,徐特立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此地芸芸众生决非愚不可教,老百姓的心里还是有求知欲望的,发展边区教育是大有希望的。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徐特立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努力,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了。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他指导各地分别情形,采取公办、私办、巡回流动、半工(农牧纺)半学、全日制、半日制等各种形式,尽可能地多办、办好小学校,尽可能多地让农民的孩子入学。一时间,陕北出现了办冬学(扫盲)的热潮,也出现了办小学校的热潮。根据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徐特立在延安》中王云风等人的统计,陕甘宁边区由原来的120所小学,到1937年春季,小学增加到320所,拥有学生5600人,秋季,学校增加到545所,在校学生10396人。到1938年春季,学校进一步增加到700所,学生增至14207人。仅就延安而言,以前只有7所小学,共有学生70名。此外,天主教堂也办过7所小学。但是,因受内战的影响,这些学校后来都停办了。1935年冬天,苏维埃政府重新办起5所小学,学生人数也恢复了旧有的状况。到了1936年5月,学校就增至25所,共有学生500人。到1938年,这里的学校已多达55所,在校学生共有1253名。从1935年到1942年统计,学校数目与学生人数连年递增,到1940年秋季,全边区的小学增加到1341所,学生人数多达43628人,这与1935年相比,增加了10倍以上。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这在中外教育史上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记》中,曾专写了《人生五十始!》一节文章,介绍徐特立其人和在革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斯诺指出,在陕北这样的地方办教育,“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4]。
  注释:
  [1]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06页。
  [2]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字子丹。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曾参与北伐战争、领导渭华起义。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1936年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3][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华[M].第180页。
  [4]陈志明.徐特立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119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