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爱国典范李鼎铭
|
第一章 |
常银山 常龙编著 |
|
|
农民的儿子 (1881—1903) 浩浩荡荡的无定河冲破陕北黄土高原的重重阻拦,直奔黄河,汇入大海,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米脂县分成东西两部分。在河东离县城20公里的地方,四沟八岔,山坡延缓,中部出现一块不大的小盆地,形似桃花,这里山泉石上流,山坡五谷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便把这200余户人家的山村命名为桃花峁。 在村东麒麟湾阳坡上,有一宅六孔土石结构窑洞的农家小院,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一派山乡风光。 1881年9月28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六),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李鼎铭的高祖李生泗,字宗孔,一生坚持“立志长存宽忍念,终生只学吃亏人”的“处世哲学”,为人宽厚,处事和平,乡间颇有声望,被“皇清列授武信郎侯铨兵部卫千总”。生泗曾取两妻,生三子,前妻生两子,木意、攀桂,后妻生一子名尔桂。后妻虐待前妻的两个儿子,把他们只身贬出门外,只给他们碗筷和铺盖。于是兄弟二人含泪而出,流离他乡。后来木意到了高家石畔务农起家,攀桂在米脂城内经起商来,原家业全归了尔桂,而木意、攀桂不去争论,亦无任何继承。 攀桂,字步月,是李鼎铭的曾祖父。攀桂经商,生意兴隆,但年长无子,当时抱养木意之子汝仁继业,但中年攀桂得两子,名汝义、汝信(李鼎铭的祖父)。攀桂令汝仁料理家事,汝义、汝信读书,后来汝义、汝信学习长进,在城乡颇有名气。汝仁长期管理家务,但不务正业,把家业弄的精光。汝义、汝信无法生活,汝义只得以教学为生,汝信在县城做些生意。 汝信生三子,长于树基、次子鸿基(李鼎铭之父)、三子垣基。只因生意不佳,生活贫困,城里无法居住下去,不得不返回老家桃花峁务农。但因不懂农业,耕作粗放,收入微薄,生活亦难维持。 李鼎铭的父亲李鸿基(生年不详,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四日),粗识字,16岁丧父,早年在县城经商后回乡务农,在农闲时做些挂面生意,走乡串户出售,一家人生活十分艰苦。后因连年灾荒,庄稼颗粒无收,他只好到佳县乌龙铺(现在佳县乌镇)一家商号当伙计,除维持一家人生活外,还供其弟垣基读书,后来又到大地主姜耀祖(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人)家当管家。晚年在绥德县圪针店(吉镇)开办杂货铺为业。李鸿基一生勤劳善良,省吃俭用,积攒点钱,把父亲汝信困难时典卖的80垧(一垧合三亩)山地陆续买了回来,实现了父亲汝信的遗愿。分家时,弟兄三人,李鸿基分得30垧,便一面耕种一面经商,生活还算过得去。 李鸿基原配夫人常氏,是米脂县印斗乡青杨川村人,生有一女。常氏年轻早逝,后续弦杜氏。杜是米脂县桥河岔乡吕家硷村杜家湾人,她是杜聿明①的姑母,前房有一女,杜到李家后又生三男一女。长子李丰功,字鼎铭,二子李丰锡,因患癫痫病故,时年30岁。三子李丰勋。 李鼎铭是桃花峁李氏第20世之孙属6门,自幼过继给伯父李树基。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鼎铭5岁时,一位相命的黄姓老先生说他:“相貌清贵,八字入贡禄格,将来定成大事。”这对幼小的李鼎铭心灵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7岁时,他嚷着爸爸要上学,每天要求父亲教他一个字。当时由于父母的溺爱,8岁时(1889年)才送他到离家三里外的后王家坪村高德忠老先生办的私塾去读书。高老先生为人刚正,治学严谨。李鼎铭聪明过人,记忆超群,品学兼优,深得高老先生器重,经常为他进行超前教育,而李鼎铭也十分敬重高老先生,逢年过节必备礼品拜望高老先生。在公共场合下,只要高老先生在,他总是侍立在高老先生身旁,从不坐下。此事一直被乡人传为尊师爱生的佳话。 1890年,10岁的李鼎铭被送到杨家沟村一位姓马的老师家上私塾。这位老学究专横执拗,凡跟他读书的学生,不管学习好的差的,都要挨他的戒尺(既是教棍又是打学生的板子),半年的时间里李鼎铭一连挨过两次打,这对于自幼刚强又受父母溺爱和高老先生器重的李鼎铭来说,确实难以忍受。这时他记起当年黄先生为他算的卦,一气之下便回家不去上学了,幻想有一天高官厚禄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从此辍学。 但是,高官厚禄不会从天降。四年的家庭生活,他日睹了父亲辛勤劳动,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1894年,13岁的李鼎铭终于醒悟到黄先生算卦是骗人的,命运只是机遇,人生不能等待上苍安排,只能靠自己顽强拼搏,用汗水去换取,否则是一事无成的。他悔恨地想:“黄先生算卦一句话耽误了四年,就此下去,将会终生遗憾。”1894年他又开始继续上学,刻苦读书。 1895年,14岁的李鼎铭便循乡随俗与张氏成婚。张氏时年18岁,是米脂县印斗乡高家园则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受正统的封建教育,三从四德在她头脑里扎根很深。她十分勤劳,与李鼎铭结婚后,尊老爱幼,孝敬老人,操持家务,支持李鼎铭的学习,虽说家境不很富裕,但家庭过得十分和睦,村人无不赞扬张氏勤劳善良的品德。这年秋,因家境贫寒无力延师,李鼎铭便到外祖父杜伟高家寄读,从师二舅杜良奎寒窗八年。 外祖父杜伟高是清朝秀才,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由于家务事都交给长子杜良辅料理,他就省出大部分时间研究诗文。他在家中开辟出一间书房,请木匠在屋里做了许多书架,又把祖传的雕木大八仙桌搬进去,同时又买了许多书。那里不仅有四书五经、两汉史册、唐诗宋词,还有明清小说等。他最偏爱的就是唐诗宋词,每每吟诵得如醉如痴。 杜家是当地的封建地主。由于祖辈们勤俭持家,善于经营,到杜斗垣那一辈,杜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户。杜家除拥有豪华的宅院外,还拥有1000多亩土地,其中2/3租给附近的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其余雇长工耕种。 李鼎铭的外祖父生有三子,长子杜良辅,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人,虽读过些私塾,但未在社会上做什么大事,不过料理家务确实还有一手。由于他很懂经营,精打细算,一家人日常所需食物、用品,都由他到5天一次的集市上亲自购买。日常用具由他亲自发放,到一定时期要交还,若有损坏就要扣当月的零用钱。由于他克勤克俭,不但成了父亲奖励的对象,还赢得全家人的尊敬。 次子杜良奎,字斗垣,是清末举人。从小受到其父的熏陶,勤奋好学,也深得父亲的宠爱。父亲书房里也给良奎安置了一套桌椅,良奎每日和父亲吟诵诗经,在省试中居然得中举人。良奎中举,却不屑于仕途。他认为官场污浊,尔虞我诈,即使清政府后来派他为即补县知事,他也没有应命前往。良奎自幼偏爱武术,枪棍棒斧钺钩钗,十八般兵刃,样样都练,并练得很精到。每到大庭广众热闹场所,应邀献艺一番,博得众声喝彩。相传他早晨5点从吕家硷出发去榆林,当天下午5时即返回,100公里路往返连同办事只要12个小时。他还学习医药偏方,欣赏气功治病,常为乡人义务诊治,不择贫富。因此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友甚广,加上他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所以,在乡里颇有一点豪侠的名气。 杜良奎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教书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处于被瓜剖豆分的严峻时刻。当时,全国各地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继而又出现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秘密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风声所播,遐迩瞩目。西安这座西北交通要冲的古都,外埠一切思潮很快就流传而至,杜良奎不能不受影响。当资产阶级革命派奋起救国的时候,杜良奎参加了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期间,杜良奎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后来又反对袁世凯帝制,有过几桩革命义举。但他作为封建地主的后代,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也带领米脂县民团镇压过白朗农民起义。 杜良奎的进步思想和浓厚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对李鼎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应,为李鼎铭步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时杜良奎只教李鼎铭、常驾武(沙店乡常兴庄村人)、马佩崇(杨家沟村人)3名学生。李鼎铭的聪明好学,备受二舅器重。他在二舅的教诲下,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一有时间,便钻进外祖父的藏书室,遍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及历史、地理等书。他酷爱数学和实用科学。凡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及天文、气象、医学等,他无不攻读。对代数及天文、气象造诣颇深,写了不少专门文章。他十分讨厌奴化教育的八股文,对此他鄙夷不学。 有一次,他正在攻读数学中关于弧的问题,舅父看到后说:“这个问题太深奥,非你所能学得通。”他不服气,决心把它学会,便夜以继日地冥想苦思,不停地写写画画。有时三五天不睡觉,往往连饭也忘了吃。当时纸比较缺,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在场里(陕北农村打粮食用的场地)写来划去,半亩地的场地,全是他的几何图形,画了擦,擦了画。三个月过去了,一个早晨他画着画着,突然跳了起来,好了!好了!他终于弄懂了。他高兴地跑回去,把道理讲给二舅听,二舅拍着他的脑袋说:“好样的,好样的。” 又有一次,他见二舅买了一本天文学的新书,便爱不释手。放假回家时,他要借这本书,作为假期阅读书。舅父说:“你年龄尚小,读这书太吃力,怕你看不懂。”不愿借给他。李鼎铭说:“过去我连一个字也不识,现在不是掌握了不少知识吗?这是因为我读了书。这本书虽深奥,不读怎能懂呢?”他执意磨着非借走不可,舅父被他读书心切所感动,答应借给他,但提出一个条件:“开学后,我就书中的内容提问,你必须给我做出准确的回答。”李鼎铭爽快地答应了。他把书带回家中,夜以继日地读起来。有时抱书默读,有时静坐思考,妻子张氏把饭送到书桌上,他似乎没有发现,张氏收拾碗筷时,他的饭还是放着,要不提醒他,可能继续摆着。有一次张氏给他送去包子,他边读边吃,结果把磨好准备写字的墨,当蒜汁蘸着包子吃了,满嘴是墨,逗得一家人哄堂大笑。有时家里来人,他因只顾看书,还不知道。晚上往往通宵攻读,一个假期他熬了25公斤灯油(当时农村点灯用蓖麻油)。他不仅钻研天文,又迷上了历法。他不停地写写算算,一堆堆演算纸占满了炕头。就在这个假期,他不仅掌握了全书的内容,还学会了历法。当他收假回到二舅家时,二舅果然提出了不少问题,要他回答。李鼎铭胸有成竹地一一作了正确回答。对于一些用语言表达不清的问题,他用图和计法讲给二舅听,二舅赞叹不已。后来,他在学习数学、天文过程中,自制了体积、三角、开方、天文盘、地球仪等模型仪器,他的天文盘夜间可定时辰。有一次计算日蚀,借来一个时钟,他把时间定好后,到时分秒不差。他自制的地球仪,同学常驾武、马佩崇考地名,他像刻在自己脑子里一般、背着手一指也是准确的。 1902年4月,他的父亲李鸿基不幸因病去世。这对李家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因为鼎铭虽说21岁,父亲在世,家事无须操心,现在父亲去世,两个弟弟年龄尚小,还在上学,要真正挑起家庭生活担子,确实够重的了。而三叔父李垣基,虽说12岁被二哥李鸿基送去上学,但听其妻的闲言,刚刚闹完分家,要帮侄儿李鼎铭料理家务是不可能的。李鼎铭在《我的身世》中回忆:父亲去世时,我正在吕家硷上学。在与父亲最后见面是在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我见老人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四月初,老人家去了吉镇,当时父亲在吉镇一家字号(商店)当伙计。四月十四日半夜派虎儿(堂侄)来吕家硷寻我,那时我正装订七家诗(以后此书藏在家中,作为悼念父亲之物),听说父亲病重,我立即动身,拂晓时回到家中,没顾得喝一口水就收拾行李去吉镇。吉镇距桃镇有30多里路,当走到塔坡寺就遇见人说父亲已故。我放声痛哭十里,到了吉镇三天没吃饭,办理后事运灵回家举行安葬仪式。父亲的去世,使我失去了靠山,村人不免要看这个家庭的笑话。在我痛哭中,堂兄李丰宣说:“兄弟,不要哭了,往后哭的日子还在后头哩!就看你的水深浅哩!”(意为本领大小,能否把这个家维持好) 李鸿基去世后,大地主姜耀祖妄图霸占李家仅有的几亩薄地,说李鸿基当管家时账目不清,有欠债。李鼎铭与地主姜耀祖算清账目,保住了田产。后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守灵百日,不洗脸,不剃发,不出门,在家刻苦攻读。这年他在米脂县秀才预考中考取第二名,在绥德州大考中取为廪生,由官府按月供给生活费用。至此家庭重担落在李鼎铭身上。李鼎铭在回忆中说:“家事还由祖母掌管。祖母见儿子去世心情不好,便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整日抽烟不止。这样妯娌之间、弟兄之间、婆媳之间不免发生些矛盾,祖母扬言把祖父赚下的产业吃光。虽是这样,母亲杜氏还是温良恭俭让,操持家务。一次见母亲脱衣服,腰系一根麻绳,问其为何系此绳,她说:“不系此绳系什么?买裤带得花钱呀!”李鼎铭伤心至极。 李鼎铭见此家境,便奋发读书,他认为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拯救这个家庭。1903年下半年,他决心去西安参加省试预习。当时祖母和姑母极力反对,母亲亦旧病复发,家境十分困难,李鼎铭从亲戚朋友中借了60两白银,30两留家,30两自带去西安。到西安无钱住好房,只得住在不生火的南房,伙食亦贵,半年银两花光,无法学下去,同学们劝他返回。但时令已进入冬季,北方十分寒冷,他没有棉裤,便买了一斤棉花,把两条单裤装成一条棉裤。还想买一双棉袜子和棉鞋,可钱不足,他下决心不买了,把节约下的钱买了些书。一路上隆冬寒月把脚冻烂,腊月三十日才回到家里。西安之行的失败,对李鼎铭的教训是沉痛的,他决心在地方办一些公益事业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来。 注: ①杜聿明(1905—1981),陕西省米脂县吕家硷村人。黄埔军校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12月被特赦释放。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
爱国典范李鼎铭/常银山 常龙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