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张德生 > 其他资料
|
深切怀念张德生同志 |
白瑞生 |
|
|
1954年10月张德生同志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我是省委潘自力书记的秘书,潘书记调任驻朝鲜大使后,我担任了省委办公厅综合组组长,这时我和德生同志开始认识,而接触较少。1957年初,省委成立省委书记处办公室,朱平同志任主任,我任副主任,从此,我经常列席书记处会议、常委会议,和德生同志的接触不仅多了,而且是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进行工作,直到德生同志不幸病逝。他那纯正的党性、高尚的品德,既有言教,也有身教,给我以深刻的教育,铭记不忘,终身受益。 德生同志的组织观念特强,在执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上,堪称典范。他一再叮咛我们:中央、西北局文件,一收到首先送他一份,不得压误;凡是中央、西北局指示要办的事项,办公厅要认真登记催办,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不办。1961年2月23日西北局办公厅送阅件《西北局书记处会议决议事项执行情况的检查》中,讲到陕西未按时办的三件事:总结虢镇公社牲畜瘦弱死亡问题和解决办法,长安整社试点经验,铜川退赔中三榜定案经验。德生同志当日批示:“这个办法极好,请转告守一同志把这种检查催办制度认真建立起来。指定专人将已定未办问题,定期开出,印发各有关同志,并在书记处会议或常委会议提出。这个报告中所提要陕西省委办的,均请转告守一同志。凡没有办的应向西北局说明理由,并立即去办。”我多次随从德生同志去中央开会,会议期间,德生同志总是聚精会神地阅读会议文件、参加小组讨论;对于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讲话,他都亲自笔记,并要我们随行人员将西北五省区省委书记的笔记本放在一起核对(有时还找其他大区一些省委书记的笔记来对),整理出一份比较完整的记录稿。他在会上谈计划报数字,总是先要我们多次同省上有关部门和省委分管书记电话联系,反复研究计算,做到言之有据;他在会上的发言稿,回来后送省委常委同志传阅,互通声气,把自己置于常委集体领导之中。机关党员大会,他有时也参加,是以一个普通党员参加,不是坐在台上,而是坐在台下,坐在群众之中;他的党小组,是和他的秘书、警卫员、公务员等在一起的,党小组开会他总是挤时间参加,把自己置于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德生同志常说“要吃透两头”,即一头要吃透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一头要吃透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他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对党中央、西北局的决定、指示,他自己认真阅读领会,还组织省委领导同志认真学习。例如,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后,他在一次省委会上确定,“省委领导至少以一两个月时间学习《正处》,在理论上弄通”,并亲自听取西安市委和省级一些部门的学习情况汇报。凡是中央会议上带回来的文件、简报,在传达之前,德生同志总是采取把全部文件、简报都放在常委会议室,让常委同志和省级有关负责同志先行阅读,以加深理解。在“吃透”下情方面,德生同志也是以身作则。在他未患病以前,经常注意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在全省农业基本合作化时期,德生同志十分关注农村工作动向,1956年上半年(5月底到6月初),省委抽调省委常委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赵守一、严克伦、唐方雷等同志,分赴陕北、陕南、关中地区调查了解农村工作情况。6月9日,德生同志主持的省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了下乡同志的工作汇报,会上综合各地反映的问题共56条,德生同志在会议结束时讲:各地提出的56条意见,各有关部门在本月15日前答复各地,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省委讨论解决。并指定当时的省委副秘书长李经伦负责需要省委解决的这部分问题。1956年年底,又抽调了一些负责同志到各地调查了解情况,德生同志也带了一些人亲自到沿西兰公路的几个县调查农村情况,并向省委写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一些问题向省委的报告》,省委于1956年12月30日将德生同志的这个报告批转各地,纠正了当时农村合作化中出现的一些强迫命令、急于求成、歧视单干户等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在他的“吃透”下情、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带动下,陕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得到健康的发展。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总结了人民公社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问题。会后,德生同志于3月下旬即带了一个工作组,到长安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工作组驻在长安杜公祠,德生同志也住在杜公祠的殿堂里,早出晚归,历时近两月。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问题,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认真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德生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抓得更紧了。1961年3月4日省委常委会议上,德生同志讲了一段关于调查研究问题,规定“省级各部门,能有一人专管调研工作。党委一年专门讨论一至两次调查研究工作,最近(3月)各地党委都要讨论一次……在下礼拜内,各委、办党组,专门讨论一次调研问题,下礼拜内,部厅长以上干部把自己的调研题目报来。”1961年4月,德生同志又亲自带领工作组,在长安县的蒋家村等生产大队进行了20多天的调查工作,并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毛主席写了报告。1963年还亲自到延川县贾家坪蹲点调查,此时他的身体已有病(当时诊断为肝炎),他是带病坚持工作的,这种全身心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德生同志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不论是农业合作化时期、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还是各项建设事业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要走群众路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在布置检查工作时,他总是具体交代做什么、怎样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工作中出了缺点或错误时,他总是严以责己,自己首先承担责任,进行自我批评。就是在“大跃进”、“公社化”的年代,也闪烁出他那求真务实的高贵品格的光辉。诚然,在这一时期,陕西也有高指标、“共产风”的错误,正如德生同志在1961年6月20日省委常委会议上的两段自我检讨中说的,“回忆陕西,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但根本原因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的观念淡薄了。高、大、平、调。省委苦战3年奋斗目标20条,指标过高,要求过大。粮食要求1958年180亿,1959年要求翻一番。看来民主集中制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即是党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没有调查研究也会是错误的。”“我们的错误,主要是一平二调,指标过高,任务过大。大办,就是给农民打主意,出现三少三瘦(耕地少地力弱,劳力少劳力弱,牲畜少牲畜弱),粮食产量自然下降。这个严重情况发现的迟,见事迟、抓得慢,情况不明,决心很大,办法不对头。吃亏就吃到这上边。”这两段话讲得很中肯,陕西在全国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和“左”倾思潮泛滥的时期,是执行了当时错误的东西,带来相当大的损失。但陕西比较起来还是稳当的,这与德生同志的求实精神是分不开的。当时,到处“卫星”满天飞,陕西“右倾保守、是“黑锅底”等舆论,对陕西压力很大,德生同志顶着压力,一边执行上边的指示,一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发现一些做法不切合实际,在有的问题上大胆提出不同意见。例如,公共食堂问题。1959年他住杜公祠在长安农村调查时,就发现食堂有问题,他于1959年4月21日在杜公祠召开的省委书记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食堂可否采取临时措施,有人愿在食堂的,在食堂吃;有人愿意回去的,回去吃;愿什么时候回食堂吃,什么时候回。”又强调说:“食堂里愿回去的可以允许。”5月21日省委常委会上,德生同志在会议作结论时说得更明确:“食堂,根据群众自愿,坚持自愿原则,愿意回的回,愿在食堂的在食堂;愿办农忙食堂的办农忙食堂,愿大的大,愿小的小,一般说小些好,农忙中提倡办农忙食堂。”当时公共食堂被誉为“人民公社的心脏”,德生同志敢于这样说这样做,是大有风险的。他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不哗众取宠的高尚品格,是令人尊敬的。再如,关于陕西民主革命问题,有人认为陕西民主革命不彻底,说什么基本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贫下中农的阶级优势没有树立起来,封建势力没有彻底打倒,提出要进行民主革命补课。省委经过调查研究,于1963年10月,在张德生同志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起草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第一批的安排意见和若干政策问题(草案)》中指出:根据试点情况看,陕西绝大部分地区民主革命是比较彻底的,是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和方针的,不彻底的是少数地区。这次运动中,不需要一般地进行清查漏网地富分子工作。除个别情况特殊的外,都不要重新划阶级。历史证明,当时省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符合陕西实际情况的。 德生同志坚持了省委集体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他一再强调,重大问题要经常委会讨论决定,不能事无大小都上常委会。1959年2月5日的省委书记处会议上,德生同志提出:书记处一月安排一次无题会,研究提出每月省委常委会议的议题。这次会上还确定:提交常委会讨论的文件,省委办公厅预先列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管部门汇报情况时应介绍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这就要求省委办公厅和业务主管部门,会前必须认真做好常委会议议题的准备工作。德生同志还要求办公厅在处理文书、组织会议等具体工作中,能体现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并起到保证作用。为此,省委办公厅从事文书、会议工作的同志,作了认真讨论研究,制定了一些具体办法。例如,在省委文件的印制上,凡省委上报下达的正式文件,在印发时要注明“经XX会议讨论,XX同志签发”或“XX同志签发,XX、XX……同志审阅”等字样(印够存档、上报和送常委的文件份数后将加注的铅字去掉,下发的文件上看不到这个加注)。还规定,召开常委会力求多数常委到会,个别会议常委不过半数的,会后办公厅必须逐一个别征求来到会常委的意见,以补不足。最初,常委会议不印发会议纪要,后来虽有纪要但极简单,只列几条决定事项,看不出会议参加人员情况,以后逐渐改进完善,纪要上标明出席常委姓名、缺席常委姓名和列席人员姓名,纪要内容也较充实,印发常委同志以起通报情况和监督作用。为了使省委书记已签发的文电及时印发,办公厅负责文书传阅催办工作的同志很辛苦,他们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传阅完毕,骑着自行车到处奔波,风雨无阻,有时到剧场找领导同志,有时深更夜半将领导同志叫醒,请他们审阅文件电报。这些做法,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完善,并一直坚持下来。 德生同志很重视省委领导班子的团结。我在列席省委书记处会议和常委会议时,多次听德生同志说:常委同志在原则问题上要严肃认真对待,在非原则问题上要互相谅解,不要耿耿于怀,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共同搞好陕西的工作,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大意)。甚至在他身患不治之症、生命垂危的1964年冬,在和省委常委同志最后一次谈话时,还语重心长地讲:“我希望省委领导核心进一步取长补短,加强有原则的团结。”“常委十几个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我希望常委同志互相学习,特别是原来在陕西工作的同志,要向基平、舒同、章泽、肖纯、天琦等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从其他地区带来的好作风。”“总之,我希望我们书记处的同志、常委同志,以至省委委员同志,更好地亲密合作。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在非原则问题上提倡互相谅解。要在加强有原则的团结方面,为全省各地作出榜样。”德生同志不只一次地叮咛我们:要教育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注意维护领导集体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的话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这是秘书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也是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品德。他还教育我们,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特别是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的人员,待人接物或打电话,一定要注意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要口大气粗、盛气凌人,这会影响省委的形象或领导同志的形象。在这方面我是受益颇深的。 德生同志很重视机关建设,特别是办公厅机关建设。他要求:第一,机构必须精干,各处室任务明确、配合密切,像如一部精密的机器,运转灵活自如;第二,建立一套健全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工作有条不紊;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反映一个机关的精神面貌。他还说:秘书长是省委的秘书长,不是办公厅秘书长,要协助省委抓大事、抓调查研究、抓省委决议的贯彻执行,办公厅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由办公厅主任、副主任去管。根据德生同志的指示,秘书长和办公厅进行了多次研究,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群策群力,研究制订了一系列规定、守则、细则等各项比较健全的制度,改进提高了政务、事务方面的各项工作,使机关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省委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省委办公厅的广大干部职工,政治觉悟是高的,素质是好的,工作确实是紧张、严肃,运转灵活。要求当天完成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完成,指定几点几分送到的公文信件保证准时送到,每天晚上,办公厅楼上灯火辉煌,同志们自动加班加点,热气腾腾。这是德生同志对机关工作关心重视的结果。 德生同志是在陕西工作岗位上与我们永别的,整整30年了。在他临终时,还念念不忘陕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忍受着极大的病痛,多次找省上负责同志和地市委书记谈话,询问各项工作情况,叮咛他所关心的问题,为党的事业用尽了最后的力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5年3月) |
|
张德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