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第十八章 打好海军建设的“桩子” 三、打好“技术桩子”
《萧劲光传》编写组
萧劲光重视院校建设。他把办好院校作为“打技术桩子”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海军机关成立大会一结束,机关不少业务部门尚在组建中,他就踏上北去的列车,赶赴大连海军学校。
大连海军学校,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是人民海军创建的第一所正规学校。校址位于大连市郊老虎滩风景区西侧。校区约一平方公里。背靠卧龙山,自由河穿过校园,三座钢筋水泥桥横贯河上。日本占领大连的时期,这里曾是日军高级军官的栖所和一所日本中学的旧址,有日式平房、楼房200余幢,8000多平方米三层教学楼一栋。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大连,这里成为苏军一个炮团的驻地。随后经主持建校工作的张学思多方协调,通过外交部与苏方协商,苏军炮团才同意迁出,这里遂成为海军学校的校园。
主持创办大连海校的,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同父异母兄弟张学思。1949年10月,进京接受毛泽东召见的萧劲光,在下榻的饭店见到了刚从苏联回国的张学思。他们是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血火与共的战友。而今再次相见,分外亲切。交谈中,张学思获知军委确定让萧劲光主持组建海军,非常高兴。当即说:军委已决定在大连建海军学校,让我当校长。我就是为这去苏联考察的。建校和建军历来是一致的。由司令员兼任校长,许多事情都好办。“我要向军委提建议,报请任命你兼任海军学校的校长。”
年底,军委果然颁发命令,任命萧劲光为大连海军学校的校长兼政治委员,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由于当时萧劲光尚在湖南长沙,自然无暇顾及建校工作。校址选定、教员配备以及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问题,都是张学思主持决定的。萧劲光到北京后,立即听取了大连海校的工作汇报。考虑到海军建设急需人才,萧劲光同意他们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两个月前的1950年2月1日便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开课。
创建海军的两个必须条件,一是装备,二是专业人才。解决装备固然不易,调来专业人才就更难。作为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是为海军组建培养骨干、培养“种子”的。已开学两个月了,教学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海军机关成立大会一结束,萧劲光第一个目标就是海军学校。
张学思治校有方。海军学校虽然刚组建两个多月,但工作已井然有序。到学校后,萧劲光首先听取了张学思和政治部主任李东野的工作汇报。在他们陪同下,萧劲光视察了学校的校舍和环境,看望了苏联顾问和专家。尔后几天里,分别召集处、系领导,教职员、学员进行了座谈。在对学校情况有了总体了解后,4月21日,萧劲光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讲了话。
萧劲光说,今天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大家的工作。从中央军委下达建校命令到正式开学,前后仅仅70天,整修房舍,选调教员、学员,拟定教学计划、方案,都完成了,开课了。行动快,效率高,作为校长,我谢谢大家!作为海军司令员,我更要谢谢大家。海军组建到处都敞着口要人哪!接下来,他围绕着“建校方针与教学思想”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为学员服务的思想。学校的主体是学员,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干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围绕着教学进行;二是要正确处理政治与技术的关系。政治是主导,技术是从属。技术可以发挥政治力量,政治工作必须保证技术学习。两者必须结合,密不可分;三是要正确处理学习苏联海军的经验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关系;四是要从严治校,严格教学管理中的纪律制度;五是要树立建立强大海防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学校工作是海军建设中心的中心。工业建设首先要有钢铁。鞍山是我们国家的工业基地。海军院校就是我们海军建设的鞍钢。我在机关讲过,宁可其他工作往后推一下,也要先把培养干部、培养技术人才的工作抓起来。担负这样的任务责任重大,是你们的光荣。希望教职人员要恪尽职守,学员要刻苦学习,大家要团结起来,发愤图强,共同为建设强大海军奋斗。
此后,萧劲光与张学思、李东野等学校领导又系统地研究、探讨了如何把学校办好,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办法、措施。回到北京后,萧劲光亲自出面协调,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动员、招聘了三十多名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到大连海校当教员。不久,又通过湖南军区从湖南大学招聘了光学博士曹懋修、数学教授余潜修等,到海校任教。在萧劲光的关注下,学校的经费、实习用的舰艇、枪炮、无线电等器材,也逐一得到解决。学校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规化。当年10月1日,大连海校的学员便作为海军部队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国庆阅兵仪式。一年以后,该校经过突击培训的军官,便开始走上海军机关、部队各级领导岗位。
大连海校开课后,萧劲光又陆续领导创建了航空学校、炮兵学校、鱼雷快艇学校、政治干部学校、后勤学校、潜艇学校,把华东军区海军学校扩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并向军委、总部建议,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设立了海军系、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了海军工程系。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这些学校先后培养出各兵种学员1.5万余人。这些学员陆续分配到机关部队,成为新中国海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中坚(20世纪60年代初,海军学校发展到14所,设有110多个培养军官的专业,60多个培养士兵的专业。海军官兵基本上实现了全员培训)。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海军史上的著名专家、高级将领,为海军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抓紧院校创建的同时,萧劲光不拘一格广揽人才。1949年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以后,司令员张爱萍为了解决海军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通过在上海、福州、青岛、香港、等地的报纸上刊登招募通告等办法,招收了一大批原国民党海军的官兵。其中有原先职衔很高的“海军元老”,也有部分军阶虽不很高,但曾在要害部门任职或学有专长,确实懂海军的军事人员。张爱萍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为军区海军首长和领导机关修复装备、组织训练当参谋,当顾问。萧劲光对张爱萍这一做法极为赞赏。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他立即责成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亲到南京,与张爱萍当面磋商,将其中一部分人,包括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曾任过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江防舰队副总司令、海军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的曾以鼎,原国民党海军马尾造船所少将所长韩玉衡,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第六署(技术)副署长陈书麟,原青岛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何希焜等,计12人,调到北京。由这部分人为主,成立了“海军研究委员会”,请他们为海军党委、海军首长研究问题提供咨询、参与决策,协同机关相关部门处理装备维修、军事训练等一些重要的业务工作。一次与曾以鼎等人交谈中,萧劲光了解到还有相当一部分懂海军,有知识技术的人才流散在全国各地,因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没有报名应召。他迅即向军委首长建议,以中央机关的名义正式发文,把这些人尽可能招收进来。军委接受了萧劲光的提议,于11月底正式发文,电令各中央局、各大军区,责成各地党政民学机关及各战略区,设法将流散各地的原国民党海军官兵和有海军知识、技术的人员,清理登记。“凡无政治问题,身体尚健,而有一技之长者,尽可能抽调来,以克服新海军建设中人才的困难”。从而又集聚了一批海军建设人才,充实到机关部队。同时,也从这部分人中又选出八人,充实到“海军研究委员会”中。这样一来,“海军研究委员会”中搞装备的、搞训练的、搞教学的,几乎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成了一个实力可观的智囊团。在此后海军机关、部队、院校创建,部队教育训练计划拟定及武器装备管理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技术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使他们在机关上下很受尊重和欢迎。鉴于机关已经有了一个由苏联援华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大家便亲切地称他们为海军首长的“第二顾问团”。
1952年2月14日,毛泽东视察海军机关时了解了这一情况,对萧劲光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第二顾问团,这个办法好!搞海军,他们有知识、有经验,是老师,一定要好好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海军初创时期,这部分人不仅及时为海军首长作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而且先后翻译、整理、出版了《美国海军学校海军战术教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诸战役》、《外国海军资料》等多部学术专著,参与了《舰艇条令》的编写,在人民海军“打桩子”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关、部队一批一批接连组建,而每个院校都须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才。如许多的人才,单凭院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再说,由于实验装备、器材的不足,许多技术技能在院校是掌握不了的。而已组建的部队,由于战备执勤、护渔护航等任务繁重,官兵不可能大批脱岗学习。根据这种情况,萧劲光大力倡导部队各大单位自行组织技术培训,官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他几乎逢会便强调学好技术的重大意义,号召广大官兵认识掌握技术的意义和作用,自觉钻研技术。在1951年8月召开的海军首届政工会上萧劲光说:海军“从一艘舰艇、一座岸炮、一架飞机,到整个军事指挥系统和物资供应系统,都是按照高度的技术分工和业务分工组织起来的。人被技术所组织和分配,人要指挥技术,人就必须精通技术。”同年10月,他在南京联合海校视察时指出:“海军是高度的技术兵种,必须有掌握技术的人员,必须有很好懂得技术的干部,要按照技术规律运用技术。”“我们一旦掌握了技术,就会使人们的素质提高一步。”在12月海军首长会议上,萧劲光更进一步指出:“今天,干部能否掌握技术,已成为能否建设海军的中心的一环,也是来自解放军的老同志能否成为建设核心的关键。”“我们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不懂技术,不懂业务,对海军不内行。”他强调:学习军事技术,院校教育是重要的、必要的,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不能全靠院校。院校没有这个能力,许多问题在课堂上也解决不了,而必须在实践中解决。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重视部队的技术学习、培训,提倡在职学习,边干边学,在干中学。
在萧劲光等海军首长的教育、倡导下,海军各部队普遍掀起了强化训练、突击学技术的热潮。1950年下半年,由于长江口外各海区遭国民党海军骚扰,舰艇很难出海训练,华东军区海军机关把部分舰艇集中在青岛附近海域,举办了航海训练班。萧劲光专程前往看望,对他们的做法和官兵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在全海军范围内推广了他们的做法。之后,各大单位都办起了军事技术短期训练班,由原海军人员或由苏联专家执教授课,集中培训从陆军部队调人的官兵,学习航海、轮机、雷达、通讯、枪炮等几十种专业知识技术。这种短训班,学用结合紧密,时间安排自由度大——长的几个月甚至半年,短的不足一个月,十几天,参训人数也可视情而定。海军创建最初几年,华东、中南军区海军和青岛基地,都分别举办了几十期专业技术短训班,每年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参加短训班学习。这些短训班,对官兵技术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满足部队组建大量的人才需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部队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技术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官兵们学技术、钻业务的热情高涨。一部分战士无须经过专门训练,通过自学即初步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技术,可随艇出海。
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萧劲光一开始就重视部队的文化学习,强调学文化与学专业知识技术并进。中央军委于1951年底作出决定,在新的年度即1952年的军队训练中,“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方针”。在当时部队官兵相当部分属文盲、半文盲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对装备技术复杂,官兵文化素质要求高的海军来说,这一决策尤为重要。军委、总部的指示精神、相关要求一下达,海军党委即很快研究作出部署。1952年1月1日,海军政治部制定了《海军部队文化教育实施计划》。6月15日,萧劲光与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罗舜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参谋长周希汉共同签发了《关于在全军普遍开展文化和技术学习的动员令》。动员令强调:“掌握技术——这是人民海军建设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迅速地普遍地提高全军人员的文化水平。因此,集中力量,展开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化和军事技术学习运动,全部消除文盲,提高文化,熟练军事技术,提高业务知识,这就是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全军一致的中心任务。”号召海军全体人员,为了加速人民海军的建设,“以虚心的学习态度,雷厉风行的战斗精神,投入到学习运动中去,做顽强的持久的努力,不骄不馁,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互相学习。争取在学习中立功!争取做学习模范!争取成为模范学习单位!”9月初,海军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文化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海军党委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教育工作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突击学习,干部战士的文化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据部分舰艇部队统计,45.2%的官兵达到初中毕业,其他人也基本上达到了高级小学毕业水平。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舰艇、炮兵等主要战斗部队官兵的业务技术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进步更快。
通过部队上下几年的努力,到1953年初,海军部队官兵技术素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民海军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队伍开始形成。但随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些单位一面叫喊缺专业干部、缺技术人才,一面却又将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技术干部、专业人才任意调动、随便改行。发现这一情况,萧劲光非常生气。他认为这种做法典型地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组织观念不强、全局观念不强,长此下去势必削弱部队的技术基础,使海军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损害与破坏,“技术桩子”永远也打不牢。他说,这种破坏、动摇“技术桩子”的现象必须纠正!
同年5月4日,在萧劲光主持下,海军党委作出了《关于禁止将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任意改行、随便调动的决定》,对将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随意改行、调动的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干部的专业化,积极培养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对建设人民海军战斗力量的重大意义,把这一问题作为党委和政治机关的政治任务来抓。对此前“某些违背领导机关的指示,擅自将学过专门技术的人员改行使用和降职使用的干部给予必要的处分。各级领导机关应即着手对已经改了行的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作一次清理”,凡不应改行的“一律调回”。并明确了具体处理原则:
1.凡抽调送学深造或调任各部门业务长工作者,不再调回原岗位。
2.凡经审查政治上确实有问题,因而调离或改任其他工作者,不再调回。
3.凡因身体条件不适宜做舰艇部队工作而调到机关工作者,不再调回。
4.凡现任职务比原任职务重要,并在业务技术方面较前熟练者,不再调回。
5.已改行的政治工作干部,因掌握业务技术领导的需要已任专业技术人员者,不应调回。
6.凡系学过专业技术的干部和人员,不论是因编制限制或目前有无装备,而改任管理员、事务长、文书、会计、审计、出纳、摇机员、运输员、电话员、炊事员、汽车司机、通信员、工作员等工作者,一律调回,由华东、中南、青岛海军干部部负责按所学技术进行统一调配。
7.凡系学过专门技术的人员(不论战士或干部),因文化教育需要而调出专任文化教员或担任文教办公室工作者,应全部调回原工作岗位。但在本单位兼任文化教员是可以的。
8.凡属第一海校毕业学员被分配当水兵或在机帆船上工作者,应即调回重新分配与其所学技术相适应的工作岗位。
同时,该决定还对以后各种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调动、改行,作了明确规定。并且明确了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调动和改行的批准权限,强调“各海校毕业学员之工作岗位、任职分配,必须遵照海军领导机关之规定执行,下届单位,不得将他们任意改行及降级使用”。该决定最后强调,“以上决定,望各级党委和首长坚决执行”。
接到海军党委这一文件后,各部队普遍按照文件要求进行了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使用情况大检查。凡文件规定属使用不当的,基本上都作了调整。海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基本上稳定下来。
随着海军党委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部队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技术的风气,官兵的知识技术素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到1953年底,海军部队经过正规学校和专业训练班培养的干部战士已近3万人。与相继组建的各兵种部队比起来,这批人员的数量、质量虽然依旧差距很大,但训练没有骨干、有舰开不动、有炮打不响的局面已经改变。舰艇部队不仅离靠码头不再困难,而且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小编队航行,实施对空、对海、对岸、对潜艇射击、施放烟幕或近海单线布雷。飞行部队的一部分已可担任白昼对敌舰艇投雷射击,进行海上中空布雷,完成对海上目标照相、侦察等任务。岸炮部队已普遍能对海上目标射击了。1950年底,海军机关曾对组建不久的舟山、青岛两个基地50艘舰艇的正、副舰长,部门长等技术干部作过统计。当时,原海军人员占80%。到1953年秋季,这些舰艇技术干部中原海军人员不足9%。更重要的是,大家破除了对海军技术的迷信,学技术的信心足了,干海军的决心大了。官兵们不仅训练热情高涨,而且积极要求执行任务,参加战斗。
这使萧劲光感到欣慰,但他丝毫不敢松气。东南沿海还有不少岛屿被国民党海军占据,他们对沿海的骚扰一直不断,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要解放台湾。同时,他还清醒地看到,在教学、训练中,苏联专家、顾问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部队中的条例条令也大都是苏联海军的。长此下去是不行的。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他已在思考并着手组织人员编写中国海军自己的《舰艇条令》、《海军战斗条令》等条令条例,建立教育训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打桩子”是奠基的开始,是刚刚起步,建设强大海军,打造中华民族的海上长城,路还很远很远。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