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
王世泰回忆录——驻守三边 |
王世泰 |
|
|
1942年12月到次年1月,警备第三旅正式开赴三边接受防务。从1943年1月到1944年12月,我在三边工作了整两年。这两年的工作可以说搞得比较好,曾受到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表彰奖励。毛主席亲笔题词,给我们获奖的22位领导干部颁发奖状。获此殊荣,是对全分区党政军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所取得各项成绩的充分肯定。 我初到三边时,地委书记是高峰,专员是罗成德。按照党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一律“执行一元化领导制度,划分军队防区”的指示,西北局和联防司令部任命我担任三边地委书记兼分区司令员,高峰任地委副书记,地委组织部长王春华,统战部长孙殿才,宣传部长贾怀济。由于贺晋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司令部的全盘工作由我负责,参谋长张文舟负责部队训练,副政委吕振球和政治部主任陈仁麒抓整风学习和政治教育,副旅长兼警备七团团长黄罗斌管生产。 三边分区辖定边、盐池、靖边、吴旗4县,人口约15.5万,北与绥远伊克昭盟接壤,西与宁夏为邻,相对而言,是陕甘宁边区比较富的一个分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食盐、皮毛、药材。当时盛传着这样的说法:“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食盐历来是朝廷的专卖品,本小利大。这里盛产的以甘草为主的上百种药材,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而且远销南洋各地。所以,这里的商业贸易兴隆,市场繁荣。东经太原和内蒙直达北京、天津;南往关中、西安到上海、广州口岸;西经平凉、庆阳到兰州、新疆、青海;北经中卫、吴忠、银川至包头。三边从事商贸的资本家有100多户,其中大商家就有几十户。由于边区对工商业资本家采取保护政策,所以,这里的商业贸易搞得非常活跃,多年形成的客户关系比较稳定,远道大宗买卖都是明码电报交易。市场的需求和贸易的繁荣,大大推动了采集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不少人从事这方面的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三边的农业生产比其他分区的条件也相对好一些。靖边、盐池一带普遍推广水漫地,是提高农业产量的有效途径。水漫地的灌溉方法,是时任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提出的。惠中权善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生产经验。他重视靖边生态发展,大力提倡种树种草并取得一定成效。他的政绩受到边区政府的奖励,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后调任边区建设厅副厅长兼毛主席的特殊“秘书”,直接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调查研究。当地农民按照水漫地的灌溉方法,充分利用夏、秋雨季,把洪水及其裹挟下来的牛羊粪和有机物聚到川洼地中,经过自然发酵,成了很好的肥料,同时解决了干旱的问题。当地农民就有“伏里漫过盖(指膝盖),不怕来年晒”,“秋里漫一水,不当饿死鬼”的说法。可见,水漫地在当时对农业生产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这里群众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加之三边所属县都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的,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这就为我们搞好边区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三边北部沿长城一线,国民党部署了第二十二军第八十六师、骑兵六师、新十一旅;在伊克昭盟的扎萨克旗、乌审旗至鄂托克旗一线部署了东北挺进军新骑五师。西边马鸿逵、马鸿宾的第十一军暂编第九师、第三十一师、第一八六师和骑兵第一、第二旅就驻扎在灵武、金积、韦州一线,从北到西用六个整编师、三个整编旅构成了两道紧密相连、互为策应的封锁线。而当时我驻守三边的警备三旅,只有3个团,总兵力只有3694人。在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尤其是1943年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的严峻形势下,我们面对的压力相当大,防务也异常艰巨。但是,我们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不仅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而且,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就。特别是生产、训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搞得扎实而富有成效。 |
|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