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 五、阿宫腔表演艺术 1.阿宫腔皮影表演艺术





1段天焕先生;2皮影《猪八戒入洞房》;3皮影《猴子吃西瓜》;4群乐皮影社赴京演出合影;


  阿宫腔皮影表演艺术分为雕刻艺术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
  明末清初,在富平众多的皮影社中,会集着一批秦腔、遏工、碗碗、眉户、道情等剧种的民间艺人。皮影雕刻是展示其竞争实力的“第一印象”,每当夜幕初上,锣鼓声起,“亮子”上的亭台楼阁、人物山水往往先声夺人,引来一片叫好呼啸。观众首先欣赏的就是“刀子活”的真、细、美、绝,而每个皮影社的领头人,常常是雕刻、演唱、挑签的“全才”。他们的风格特色、艺术智慧也在这初始的雕刻创造中倾心体现。
  皮影雕刻最早用纸雕,“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之。”(《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后用羊皮、驴皮、牛皮。皮的初做很关键,先将选好的牛皮清水泡浸,用硝去其毛血杂质,使皮回性柔韧,再经刮薄压展等工序,使其成半透明体的皮料。然后按剧情需要设计雕刻,分色上油,再用铁丝连接四肢等。其最初工艺程序大体相同,但因艺人的经验、技巧对其程序琢磨感受不同,在熟皮技巧、设计影人艺术构思上差别很大。其雕刻不只努力突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尽量展示自我的艺术智慧。
  清末民初,富平最著名雕刻艺人为华朱页坡人樊春歧,雕刻技艺细腻,别具一格。即以桌椅常见的道具,因不同环境、人物而异。文人雅士用桌,多有文房常用的书、砚、笔、笔架、笔筒等点缀;闺房桌椅,细巧雅丽,饰以花边、花瓶、鲜花等物;文官堂案刻有签筒、印台;将帅案上加刻令旗、剑架。处处讲究,一丝不乱。至于山水人物、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都精巧别致。尤其是刻制的让人赞为绝技神品的旦角衣裳“雪花氅”,在宽不过寸余、高不过一尺的皮革上,刻出繁密均匀、豆粒大小的雪花图案,雪白细密,不仅有柔美毛绒的质感,更表现出人物高贵典雅的闺阁气质。他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立七坐五蹲三,四指遮半脸,两足占一肩”的口诀,使人物大小和谐、优美自然,也基本符合现代美术人物造型的艺术规范。樊春歧老人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上,捐出自己一生精心制作的两册皮影造型图册和制作皮影的刀具十余件,受到大会的奖励。
  皮影演出由两部分组成,“签手”负责做打,“前声”负责唱念,阿宫腔的唱念做打是签手一人包揽,前手协助表演,操持乐器。这是皮影演出中两个最主要的位置。签手又叫“挑签子的”。关中俗语说某人在事件中的主谋作用,即说是“挑签子的”。又因其位置在前,作用重要,关中百姓对日常生活中善于场面应酬、人际协调的人称为“灯前头的”。这两个俗语羡慕中有嫉妒,称赞又略带讥讽,褒贬共存,因人而异。由此可看出,皮影签手的重要作用已为观众熟知,并衍化成日常生活比喻语汇,可见当时皮影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
  签手的具体分工以操影人的动作为主,依照戏剧情节,双手分别掌挑各种戏剧人物动作,把影子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传神。签手不仅需要全面高超的挑签技艺,也要有掌握全部演出的协调能力,配合默契,才能表演成功。皮影签子用细竹制成,一般分为“头竹、手竹、足竹”,无论生、旦、净、丑都是三根签子组成,动作较少的影人,也有一根、两根的。现代表演作了改进,增加更复杂的动作或神态,多加竹签和帮签的。“前声”要具备弹唱敲打的全面才能,主唱生、旦、净、丑主要角色,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并帮签配合,这个人不仅有包戏唱念的过硬功力,还要有随机应变、掌握戏剧节奏的协调能力。其次配合的是“后槽”,司打击乐,即勾锣、梆子、战鼓等。“上档”司文乐,即二弦子、唢呐、长号等。“下档”拉板胡、择影人。传统的皮影演出五个人即可,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忙而不乱,演出中的随机配合,如音响、伴唱、灯火、踩脚、拍板、呼威、岔话等,也默契灵活,大大增强了舞台气氛和戏剧效果。
  现知的阿宫腔最早的艺人是道光年间曹村乡西头村陈展中皮影班社。陈展中挑签、演唱、编导皆长。民间传说他挑签唱戏时,唾沫星子能溅湿“亮子”一大片。据此分析,陈展中擅长念白的慷慨和武打的激烈,并可以想见演出情绪的激扬亢奋。而实际上他长于文戏,签子功细腻传神,编有《花魂惊梦》等剧本。
  同治年间,流落到富平的阿宫腔艺人有金马驹、金盆子、玉石娃、董相公等。礼泉艺人有娃子(李正启)、乔娃子(胡宝成)在城关谢村李香亭、李新魁家中领班演唱。王寮南董村的段天焕自幼跟此二人学艺。
  段天焕是阿宫腔皮影表演重要的代表人物,苦学成名,几十年精心钻研,不断进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在渭北一带久负盛名。他皮影表演艺术的第一个特点是签技精湛、做工细腻。他学成的第一出戏是《赠绨袍》。在演到范雎被救还家,妻子为其洗身净衣,奏唢呐曲牌《柳生芽》十多分钟,段天焕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地挑签表演,不疾不徐,动人心弦,观众仿佛看到一位贤惠善良的妻子把丈夫身上的污垢从上到下洗得干干净净,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欲哭无泪、欲喊无语、痛心锥肺、呵爱入微的动人情景。此戏成为他一生长演不衰的“看家戏”。著名戏剧家田汉1960年4月专程到铜川看了段天焕演出的《赠绨袍》。
  段天焕表演艺术的第二个特点是天赋刚音,善于用嗓,生旦净丑皆有所长。唱腔收放自如,委婉动人;说白干脆流利,气势畅达。他演《淮河营》蒯通说帐一段戏,道白多至80余句,他口若悬河,一气道出,如珠坠地,铿锵分明,常令观者叫好不绝,叹为观止。
  段天焕先生的第三个表演特色为幽默睿智,风趣天然。他的一大部分剧目都是抨时讥世、正风匡俗、讽刺深刻、构思奇巧的风俗喜剧,只听剧名《屎巴牛招亲》《钱五舔尻子》《打脏婆娘》《二猴子碰头》,就可想其丑角戏的生活气息,生动表演。如为人称赞的《屎巴牛招亲》就集中展现了他天才的丑角表演才艺。他自幼生长农村,对长年累月在泥土中挣扎生存的穷苦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而对于横行乡里“蝙蝠”式的霸道人物深恶痛绝。他的美丑评判由此而发,令人称奇。生活在泥淖之中的屎巴牛也能变成文质彬彬、风流倜傥的英俊秀才,而不可一世的“蝙蝠”则非禽非兽,不敢见天日。他在表演中把秀才、杏花、蝙蝠三个不同的人物,通过诙谐调侃、睿智嘲讽表现得真实风趣,特别是本色自然的道白,不火不愠,笑口不绝,轻松巧妙地表达了普通人向善惩恶的社会心理,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61年到北京怀仁堂演出《屎巴牛招亲》,受到陈毅、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段天焕先生自然本色的幽默个性,使他的整个表演都有一层抹不去的喜剧色彩,即使他的艺名“焕子娃”,也揉进关中乡亲对一个天才喜剧艺人的喜爱、亲近和痴迷。关中人把小孩叫“娃”,这娃里有天真无邪、纯洁美好的深情。又称自己的儿女为娃,这里又寄托着无法分割的亲情,一家一世的期望。而称“焕子娃”,这两种含义都包括进去了,这是对他艺术魅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人格戏德的赞许,真正把他当作了和百姓身心相连的自己人。比之今日“粉丝”,热情无异,真情不减,痴情更久。几十年间,村野院落,台上台下,士农工商,男女老少,人们都这样自然亲热地叫着,他也笑眯眯地应着。连小孩在他面前失口喊出,旁人责怪,他却乐乐和和地说:“没啥没啥,爷爷孙子老弟兄么!”直到上个世纪后期,老人80余岁,已离开舞台多年,人们尊敬地问他身体安好时,他仍幽默地笑答:“娃好着哩!娃好着哩!”使人笑不自禁,更使人心头发热!他时刻不忘把欢乐带给人们,他喜欢听这样的称呼,他深知这是百姓对自己艺术最朴实真诚的热爱褒奖,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灿烂的记忆!
  段天焕先生以其相气之十足,将音之雄威,口齿之流利,道白之清晰,语言之幽默,滑稽之天成,生旦净丑通长,唱念做打皆精,享誉渭北,传播千里,堪称一代皮影艺术大师,他对阿宫腔的艺术贡献是无人能替代的,他是真正的阿宫腔传承第一人!
  段天焕先生在任阿宫腔搬上大舞台艺术指导的同时,仍关心阿宫腔皮影事业的发展,倾心培养皮影艺术的继承人,王开文、段明侠即是他口传心授的优秀弟子。
  王开文在皮影表演艺术上突出地继承了段老丑角艺术的风趣幽默和净角戏的铿然有力。加上他善琢磨,用心专一,签技灵巧细腻,唱腔收放自如,很受观众欢迎。并在学习师傅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时有创新。在传统戏禁演之后,他又认真排演了《南方怒火》《三世仇》《痛说革命家史》《后山访旱》《常青指路》等现代剧目,在人物造型和挑签技艺上都有创新,为皮影表现当代生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多次参加省市皮影调演并获奖。《情深如海》于1975年赴京参加全国皮影调演,受到好评。正当人们期望他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的时候,他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3岁。
  段明侠是段老的侄儿,他在伯父的严格要求下,刻苦学艺,一丝不苟,段老的几个看家戏他都继承下来,保留演出。他苍劲浑厚的嗓音,使他在表演上更擅长段老的做工戏。他以自己踏实勤苦、好学不懈的艺术追求,探寻确立皮影艺术在新时期生存的独立地位。他和皮影社的艺人们一起,坚韧不拔,艰苦创业。适应当代观众需求,学习演出外地皮影的优秀剧目,如《龟与鹤》《猴子捞月》等手法精细、内容新颖的剧目。也想方设法,排演新编了《当柜子》《猪八戒入洞房》等传统剧目。并试制新光源,刻制大影人,增加幻灯效果,深入铜川、旬邑、正宁、庆阳等山区演出,不仅受到了山区群众的欢迎,也为皮影艺术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出 处: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曾长安编著.—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