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中皮影》 第四章 关中皮影戏的演出与风俗 第一节 演出形态


































  影戏是关中农村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艺人们在以高超的技艺、生动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民俗、宗教信仰层面的诸多需求,作为娱人、娱神的工具而富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换言之,民间影戏不是一种纯艺术行为,它是一种生活化、信仰型的艺术形式,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要素。关中影戏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
  关中皮影是在关中特定的生存空间特别是民俗土壤中孕育、产生和成长的,如在民间迎神赛社、春祭秋报、山神庙会、婚丧庆典、请神还愿等民俗事项中都可以看到影戏活动。据民国《重修华县志》记载:“二华一带每年春冬祈牛马、火神、龙王、药王、关帝、河渎诸神都有定月定日,大则搭台,小则影戏、木偶、曲子演唱,三日惯例,年年如是。”在不同地域的民俗、不同的姊妹艺术、皮影的自身发展规律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关中各地不同的影戏声腔,也呈现出或同或异、丰富多彩的演出习俗和形态。
  一、演出种类
  关中影戏的演出是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在很多情况下,影戏表演是一种民间仪式行为,人们借以驱邪、祈福,表达对敬畏事物的回避和理想生活的向往。为了实现不同的仪式功能和信仰功效,影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演出种类,在不同的影戏种类活动中,演出环节、组织模式、艺术构成也不尽相同。
  根据鱼汛主编的《陕西省戏剧志》的介绍以及我们的田野考察,关中影戏主要有神戏、白事戏、红事戏三大类。
  (一)神戏
  凡是与祭祀神有关的戏统称为神戏,包括庙会戏、山神戏、还愿戏、平安戏、祈雨戏、驱邪戏等。
  1.庙会戏。庙会戏是指各寺庙所敬神诞辰、成道等神诞之日演出的戏,演出形式多样,皮影戏是其中一种。自古关中各地就有赶会(庙会)看戏的习俗。庙会皮影戏的演出由“奠酒”、本戏、捎戏三部分组成,演出的时间、本数都有一定之数——过去一般是3天4夜上演7本戏,现在既有3天4夜上7本戏的,也有2天3夜上5本戏的。“庙会戏”3天4夜中的演出具体情况是: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演一场,其中上午演1本戏,下午演3个折子戏,晚上再演1本戏,即每天都是2本捎3折,3天4夜共演出7本9折。会期一般为3天,头一天的前一晚上演的戏叫挂灯戏,第一天为头会戏,第二天为正会戏,第三天为罢会戏,共演10场。大型的庙会戏有演出4天5夜、5天6夜甚至十天半月的,这主要由庙会规模、影响以及布施募捐费的多少而定。“庙会戏”有多种演出习俗,戏班必须遵守,所演剧目均由会长与戏班协商而定。首晚“挂灯戏”须先演“奠酒戏”,后演“还愿戏”,演出剧目必须是“平安”的,关帝庙会日须演关公戏。大庙会的正会日须演“天明戏”,即通宵演出,不得间断。庙会皮影戏的唱词内容,尤其是“奠酒”的话语,是借艺人之口传神仙之意,因此一定要根据各庙会所敬神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敬哪位神说哪位神的话,而且说的都是些吉庆话,不能有杀戮的话。庙会皮影戏有庙内、庙前、远离庙址等不同的演出场所,由此也就有了“接神送神”之俗。在庙内、庙前演出,不用接送,若庙内或庙前场地太小,容纳不下较多的观众,或离村子远,群众看戏不便,演出前由戏班和主家(会长)一起,拿着皮影到所敬之庙奏乐放鞭炮,将欲娱之神请到演出场所,搭个临时神堂,予以敬奉,请其观戏,这叫“接神”或“请神”。接请时,一定要“奠酒”:上香、放炮、捐钱粮(烧黄表纸)。然后,由会长将神牌位捧在胸前,请到临时演出场所,过程中戏班只打鼓、吹唢呐(2个)、打场锣鼓,不用唱。最后一天晚上演罢捎戏后,还要将各位神送回家(庙),送的过程与接时基本一样,将神牌放好,也要上香、放炮、敲打锣鼓、吹唢呐等。若无神牌位,会长、班主只在心里默默念叨,请之即可,其他形式、程式相同。在庙内、庙前演就不用接送了。关中西府一年的庙会有:正月初九玉皇爷会、正月十六老爷(关老爷、关公)会、二月初二药王爷会、二月初八土地爷会、二月十五老君爷会、二月十九菩萨爷会、三月三佛爷会、三月十九火爷会、四月初八城隍爷会、六月十五娘娘会、六月六和七月七娘娘爷神会、七月十二、九月十三都是老爷会、九月十五老君爷会、十月初十张爷(张三丰)会。
  (1)东府华阴的关公庙会戏:
  地点:华阴市五方乡王寨村关羽庙前
  时间:2005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十三)下午6:30至18日0:40
  戏班:华阴老腔张新民班——张新民(前声)、张转民(板胡、上档)、李三虎(签手)、卫兴宝(副签、下档)、李月明(后槽)
  缘由:关公庙会
  7月18日(农历六月十三)是华阴市五方乡王寨村的关公庙会,为表示对关帝神灵的虔诚敬奉和祈福感恩之意,该庙主管及信徒们专门邀请张新民老腔皮影戏班前来演出,下午5点半考察组随戏班从泉店村前往。王寨村的关羽庙是一间红砖灰瓦小房,坐落在村子东边的路旁,“文革”期间曾被毁,1994年由本村7户人家集资重建,据说重建时曾遭到村大队的反对。进到庙里,见一老妇人正给神上香,口中念念有词,其虔诚的神情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关公为主神,居正中,两边分别是药王和十八神。门内外还有几位年纪较大的妇女忙碌着,她们说这座庙的原主管叫苏娥,现年88岁,平日里庙中的收入、花销及初一、十五的活动皆由她主管。据苏娥介绍,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庙会期间,村里和方圆三五里的人常来这里上香许愿,方圆几十里,这儿的关公最灵,信徒们一般都亲切地叫这庙里的神灵为“爷”。来上香的多为妇女。
  庙会主要由村中信神的妇女承办,男人对此多持默认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今晚这台戏的承事人叫孟凤兰,62岁(1943年生)。“承事”需负责今晚演出艺人的吃饭、演出需要的用具等,这种“承事”为自愿担当的,一般在上一年的庙会时就定下了下一年的承事人。问及孟凤兰承事的原因,孟说:“我们家儿子和女儿都平平安安,感谢爷的照看。”
  戏班到达后就开始在庙前十来米处搭台子,台子搭好后,只见几个妇女在庙里点燃几大张黄表纸,在所有人面前绕一绕,口中念叨着净身禳邪之类的话语,这叫“清堂”,即在神前人需要净身。接下来几个妇女开始敲木鱼,约有十几分钟。最后一道程序是“给爷送衣”,就是在庙外烧纸。这一仪式是庙会戏演出前必须进行的。
  然后艺人们到承事孟凤兰家吃饭,我们也一起被接待。饭为四菜(豆角、土豆粉条、凉皮、辣黄瓜)一汤(饺子)和馒头,据说这类饭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它表示浑浑圆圆之意。
  演出于晚上8点开始,前半小时演折子戏《关公施福》,此为关公庙会的敬神戏,因此将“天官赐福”改为“关公施福”。折子戏之后,承事人将一盘葵花子、一盘饼干、一盘糖果、一人一盒延安牌香烟、一壶水送到戏台里,艺人们边演边抽空吃喝,这是关中皮影戏演出的规矩。接着是本戏《借赵云》。观众很少,几个好奇的孩子玩了一会儿就不见了,只有十几位老人似看似听地坐在那儿。演到一多半时,狂风大作,大雨哗然而至,剩下的几个老人不得不躲到庙里看戏,而戏依然照演——影戏原本就是娱神的嘛!直到零点13分,本戏才演完,可几位忠实的观众还要求继续演出《绝龙岭》等折戏,因雨下得更大了才作罢。
  拆戏台用了近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又随艺人一起去“承事”家吃饭,饭菜与演出前吃的完全相同。吃饭时我们了解到:今晚演出的戏价是160元,比市场价低20—40元。这笔费用从庙里平时积攒的钱中支付。戏价低的原因一来是此庙较穷;二来是为庙会神灵演出,艺人们全当是积功德了;三来这类戏是每年都要演的,戏班为了与庙上保持好关系,以求来年再被邀请,也需优惠些。收入的160元分配情况是:车费30元,戏台10元,箱子和5位艺人各20元。
  我们回到泉店村已是半夜1点40分了,从出发到结束历时8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影戏艺人们忙碌了8个多小时,每人才挣了20元钱。
  据艺人们讲,皮影戏的演出也有季节性,一般的,每年开春后1—3月份、冬季10—12月份为演出旺季,6月份庙会多,可达20多场,冬季死人多,丧戏自然也多。关于冬季死人多这个现象,百姓的解释是:“老天不让他过年了——活到头了嘛。”
  (2)西府乾县的药王庙会戏:
  时间:2006年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一)下午16:00至凌晨1:30
  地点:乾县马连乡大乙村西堡子药王庙前
  场次:两场(两晚)
  演出剧目:第一场晚上,本戏开始之前捎《天官赐福》、《药王》、《观音菩萨》3折,然后演出本戏《火牛记》;第二场白天,11:00—14:00演出本戏《空城计》。这里的庙会皮影戏开始前一般不用“奠酒”,先演3折神戏,然后演本戏,本戏不再演神戏了,而演唱庙会主持或村民们喜欢、戏班前手也能(会)唱的三国、列国等戏。
  药王庙对联:上联“药王舍药医疾患”,下联“济世赐福康万年”,横批是“百感百应”。另一对:“成仙道古今称药王,精医理唐封孙真人。”
  据村民们讲,他们这村对药王格外信,这位药王爷来这儿都几百年了,信他能保一村人平安。农历二月二是药王爷的生日,村里每年都要在本村的药王庙为药王爷唱戏,每次两晚上。至于邀请哪类戏班唱何种戏,则需根据村里人集资的数额多少来定,集得多了就唱大戏。大家喜欢听弦(板)腔和秦腔,弦(板)腔晚上听起来好着呢,尤其是硬弦声更好听,次则是木偶戏,唱皮影戏是因为资金少,不得已。
  这座药王庙无会长,逢上庙会演出等活动,村里爱好这行的人出面到各家集资,出多少随意,给(捐)多少是多少,最多给20—30元,少的2元的也有。信佛的人家都捐,信天主教的人家不捐。村里约有100户人家500多口人,人均1.2亩地,地里多种苹果,庄稼少,每亩收入700—1000元。
  戏价是一本180元,演两本,共计360元。演出时间是当晚和次日中午。分配:6个艺人加箱子,共分7.5份,其中前首(手)1.5份,其他人各1份,箱子1份,写戏者只得10元信息费。
  2.山神戏。即山神会戏,是人们为山神春祈秋报而演出的戏,关中西府多山,当地百姓敬山神的也多。清乾隆三十二年的《凤翔县志》载:“城北三十里有山神庙,邑人每岁正月初九日迎山神出山,历各村报赛至四月,始送还庙。”“十月秋成,报答土功,祭献山神,经月不绝。”每逢山神会日,上演“山神戏”:先于山神庙前设棚“奠酒”,接着演出。戏毕,由承办村社(前一年按帖排好序的)迎山神下山,任途经的各村寨抢迎山神、行踏村庄,最后由承办山神会的村寨抬回,举办山神会。山神戏的演出时间一般为3天4夜,也有4天5夜的。“山神会”一般每年两次:春正月一次,祈求山神保佑五谷丰登、诸事如意,夏收前结束;秋十月一次,秋收后报祭山神,亦还春愿,直至腊月方止。作者在西府田野考察途中,碰巧遇到一场山神戏演出,时间:2006年2月11日下午5点,地点: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某村,戏班:强生富皮影班(秦腔)。
  3.还愿戏。事主向神灵求助并许愿,待愿望实现后还愿谢神,请戏班演出的戏,叫还愿戏。还愿戏虽也是谢神,但不是庙会戏。关中西府和甘肃一带,还愿戏的演出地点一般在自家庭院,也有庙会戏演完后还愿人借机就地搭船,请戏班加演一至数本或若干折来还愿的,所加之戏的戏钱由还愿人另付,这虽在庙里演,也不算庙会戏,而是还愿戏。还愿戏常演剧目有《巫山还愿》,《神州还愿》、《香山还愿》等。
  2005年7月19日夜,东府华阴张喜民老腔班到卫峪乡周家村演出还愿戏,考察组随往,并邀咸阳教育电视台王良副台长带摄制组协助采访。到巫者家中,进一昏暗小屋,见两位约四五十岁的妇女正向墙壁上挂着的神像焚香叩拜,其中一位为巫者,另一位是今晚还愿戏的主家(事主)。据巫者自言,她今午47岁,通灵已20多年,给人看病问事16年了,供奉的“爷爷”是关公和瑶池金母,看病时请的是华佗、孙思邈。事主家住西岳庙东边20里左右,42岁,一年前曾在此求“爷爷”送个外孙,现已得到,今晚专门请了皮影戏班来演唱,还愿谢神。
  4.平安戏。关中的平安戏是以戏娱神的演出活动,意在向神祈求村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诸事如意,俗称“平安戏”,演出形式多样,以皮影戏、江湖为多。与通常庙会戏有所不同,皮影戏所娱悦、所祈求的对象是各村落山寨敬奉的村民们认为属于自己本乡本土甚至本村本族的山神、土地神、牛马神等(或称之“五圣公”),都是一些不入大庙的小神小仙。村民深信,锣鼓一响,皮影一晃,神灵高兴,人们就平安了。若家里人常得病,便请皮影戏班来,给家里的炕神、土神(土地爷)、五方五地唱一唱,就会好了。所演的戏不能有杀戮的内容,多为大团圆结局,主要剧目有《大拜寿》、《大登殿》等。西府的平安戏一般由村里出面约请戏班演出,价钱由各家分摊,戏价较庙会的低,比私人约请高。作者在礼泉县拜访弦板腔皮影老艺人张国正时,正赶上他们为十余里的一村民家演出平安戏,便与专程来协助作者工作的咸阳电视台摄制组一起前往考察,对戏班,事主都作了采访。现将对主家的采访内容简述如下:
  主家:胡清俊,男、33岁、初中文化
  种类:平安戏
  形式:皮影戏
  声腔:弦板腔
  戏班:礼泉县张国正皮影班
  缘由:祉院祈福
  时间:2006年3月1日
  地点:礼泉县赵镇胡寨村4组胡清俊家院子后门外
  胡清俊:因新房盖好后搬迁入住时没有祉院,住后家里不太平,母亲害病,去年年底做了胆结石手术,留下后遗症,前些天又住进医院,明天出院,今天请来皮影戏班唱唱,希望母亲平安、全家无灾。母亲得病,肯定与搬迁时未祉院有关,现在请皮影戏班来是补办一下,应该是有用的。这戏是平安戏,祉了以后才安,不祉难安。我们胡寨村是大村,226户人家,八九百口人。我家有父母、夫妻、一儿一女共6口。在我们这里,白事、周年、庙会请皮影戏的比较多,过(贺)寿有叫皮影戏的,也有叫歌舞戏、木偶戏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会叫大戏,像我这种情况请皮影戏的不多。我请这戏班唱2天3场,每场150—180元。在我家演完后,如果村里其他人有需要,想借此点戏(加场)也行,但需另加钱给戏班,戏价也是每场150—180元。戏台子可放在原处不动,也可以搬到后点戏者家中,不过一般人还是喜欢搬到自己家里,尤其是正月。有人来看戏、点戏,是主家“有人情”呢!这叫“凑乎人”呢,是风俗,只有事主家人缘好,才会有人来点戏“凑乎”呢,否则不但不“凑乎”,连看都不来看。演出时,来看戏的人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越好,热闹,人气旺,好!
  宝鸡秦腔皮影戏老艺人韩有芳说,人们邀请皮影戏班演出的原因主要是祈求庄里人的平安,不生病。锣鼓响一响,人们就平安了,这都是人的信仰。给神唱戏,还愿的多,都为了此事。若家里人常得病,请皮影戏班来给家中的炕神、土神(土地爷)、五方五地唱唱。若家中有事,有钱的,就请皮影戏班演唱,既娱阴间亡灵又保阳间人员平安;钱少的人家一般不请皮影班,只能请吹唢呐的来吹吹,这较普遍些。一般的,红事没人请皮影班,若请也是只请其弹奏演唱“江湖”(乱弹)
  5.祈雨戏。关中多塬上之田,庄稼、牲畜所需之水,主要源于上天,若久旱不雨,百姓们便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形式的请神祈雨活动,由此演出的娱神戏叫“祈雨戏”,这也是皮影戏的常演内容。所演剧目多为斩旱魃、奠酒、还愿、平安、神仙、僧佛等内容。
  6.驱邪戏。关中地域辽阔,旧时一些偏僻村落、荒郊野岭、村居人家时常发生一些当地百姓难以解释或抗拒的奇异现象,包括天灾人祸、迷信闹鬼、小儿受惊、瘟疫流行等等,村民们认为是邪祟鬼怪所为,便用各种方式祈求神驱邪除秽,演出皮影戏是形式之一。这类戏就叫“驱邪戏”。常演出《奠酒戏》、《黑虎搬三霄》、《太和城》及判官、钟馗、关公等内容。
  华阴老腔皮影张喜民班演出敬(驱、送)瘟神(也属敬神类戏):
  时间:2005年7月14、15日晚上8点左右开始至深夜12点多结束,连演两场
  地点:华阴市敷水镇台头村
  缘由:敬(驱、送)瘟神
  戏价:每场180元,主要由村民李喜娃捐赠
  剧目:《黄河镇》、《收五王》,演出次序是第一晚演《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镇》,第二晚演《隋唐演义》中的《收五王》
  观众:此为农闲时节,观众主要是中老年人,也有一些小孩子嬉戏其间,但很快就回家睡觉了
  演此戏的目的是驱邪,但可能因禁忌或畏惧的缘故,人们口中都不用“驱邪”类字眼,而说“送瘟神”,不但要写个纸牌位供奉在皮影戏台前(观众后)请“瘟神”看戏,还要供奉些水果点心等供品,燃放爆竹——举行“奠酒”仪式,然后才能开始演出。演出结束后,要将瘟神的纸牌位拿到村外,抛向空中,让它随风飘去,算是“送走了瘟神”。这类戏多在农闲时演出,此时正值当地人称的“麦罢(音bie)”,即刚收割完小麦的闲暇之际,也是炎热暑湿、害虫肆虐之时,人们既有闲心也有目的邀演此戏,可谓是精神需求与务实企盼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现象。观众主要为中老年人和好奇的孩子们。
  (二)白事戏
  即因死人入葬、周年、迁坟等而演出的戏,简称“丧戏”。
  丧戏亦称白事戏或丧葬戏,指超度、祭拜、周年一类戏,要演出一些封官发财之类的剧目。“丧戏”的演出形式有皮影戏、木偶戏、大戏、堂会戏、曲子戏、江湖自乐班等。开戏必须先演一折《祭灵》,若亡者为男子,多唱《刘备祭灵》一折,俗称“男祭灵”;若是女子,多演《雁塔寺祭灵》一折,俗称“女祭灵”。也有唱《燕昭王祭灵》,《孙北龄祭灵》、《双阳祭灵》、《热河祭灵》、《孙夫人祭江》等。演完《祭灵》后,主要演出贤顺忠孝一类的剧目,演出常常通宵达旦。
  2005年7月15日,华县潘京乐碗碗腔皮影戏班在金惠乡毛家沟村演出丧戏《朱洪武祭灵》。主家为过世的88岁老人办丧事,老人生前就特别喜欢看皮影戏。当晚请了秦腔团、皮影戏班、吹鼓手三伙人来演出,戏价分别是:秦腔团700元,皮影戏班350元,吹鼓手 150元,基本上是按每个艺人平均50元左右计的。咸阳市教育电视台业务台长王良应邀协助我们采访,并拍摄了当晚演出的全过程。
  2005年8月4日晚,华县魏金全碗碗腔皮影戏班在金惠乡李岩行政村雷河组演出丧戏。事主:雷西保;缘由:其父已去世26年,其母去世8年,骨灰均在外地,今晚特为举行移骨灰盒回乡入土仪式而邀请了三个班子来演出。表演人员及价目:一为歌舞剧团演出,自备舞台,要求演员化装,有歌舞杂耍等节目,价格1600元;一为皮影戏演出,戏价300元;一为8人乐队(吹班),价格340元。皮影戏班的演出成员是:魏金全,签手,班主,1964年生;董进水,前声(首),1944年生;刘华,下档,板胡,1943年生;李平安,后槽;雷全印,上档,硬弦。
  (三)红事戏
  即喜庆类的戏,包括寿戏、结婚戏、生子戏、满月戏、解生戏、建房戏等。
  1.寿戏。家中长辈六十花甲后,逢寿诞日,子女们有请人为其庆贺之习俗,形式有皮影戏、“堂会戏”、自乐班、曲子班等,俗称“寿戏”。剧目多为《八仙上寿》、《大拜寿》、《赵颜求寿》、《梁颢八十中状元》、《王永拜寿》之类。
  2.结婚戏。多因向神许下若找到对象结婚则演出皮影戏者,在如愿结婚时要唱皮影戏。
  3.生子戏。因求子心切,向神请求得子,如愿后也要给神唱皮影戏,或为祈求神灵保佑孩子一生平安,亦唱之。
  结婚戏、生子戏也属于还愿戏。
  4.满月戏。所谓满月戏,是为小孩满月而演出的戏,演出形式多样,皮影戏是其中一种,常演剧目有《麒麟送子》、《怀影树送子》、《龙凤呈祥》等。
  5.解生戏。华阴除有满月戏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解生”戏,一般是在小孩(男)出生后的一二十天演出皮影戏。满月时,由奶奶抱着男孩、带着馒头在村中转悠,其间会有人将馒头拿走,并给孩子起名或给孩子钱,以前为一毛钱,现在则至少为一元钱。
  6.建房戏。华阴称之为“烘房”、“搭顶”,即在房屋盖好后或该上大梁或搭顶的前一天晚上演出的皮影戏,要演鲁班盖房内容的戏,希望以后住进去的人过得红红火火,房梁上得顺顺当当。此类戏属于平安戏一类。
  自古以来,敬神祈福、禳邪避祟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对调节情绪、和睦家庭、安定社会具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尤其是在那些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其作用更显而易见。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同样会寻求一些心理暗示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在形式、虚拟对象等方面有差异,但动机和目的却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简单地用“科学”或“迷信”来界定它们,似乎武断了些。如何客观公允地研究和对待这些民俗信仰的教化劝世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演出程序
  关中影戏的演出过程,有其独特的民俗性、复杂性和趣味性。采访中,影戏艺人们给笔者介绍了关中影戏的一些演出习俗,如皮影戏正戏开演之前,一定要先奠酒,演《天官赐福》:挑上个带着童儿的天官(影偶),说些吉利话,天官、童儿下去后,再上2—3个财神、药王、山神、土地之类小仙,具体上哪一位,需根据主家之事而定,也说些吉利话,然后开唱本(正)戏,最后是捎戏。整个演出过程由“奠酒→本戏→捎戏”三个部分组成。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又有些差异,现以岐山秦腔皮影戏为例,介绍关中西府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一)奠酒
  宝鸡岐山县秦腔皮影戏老艺人王云飞介绍:
  给神演戏一定要有“奠酒”,而且每晚开演前都要举行,一演3天,凡夜演必奠。“奠酒”的过程是:
  首先,会长(寺庙的住持)先将瓜果、酒菜等供品供奉于皮影戏台前,焚三炷香并叩拜,请神降临赐福等,再将酒环戏棚倒洒,燃放鞭炮,然后皮影戏才能开演。
  接着,艺人演《天官赐福》:
  黑虎上场说话:“家出四川峨眉山,太师闻正将吾搬。野人陆压背七箭,将吾祭祀在岐山。吾公明赵(即赵公明),跨动了黑虎。”(下场)
  灵官上场道:“家出汴京在河南,三十二岁吾归命。子牙斩将封神位,封吾开道王灵官。吾灵官王,跨动了青狮。”(下场)
  天官上场赐福:“奉敕旨下了九霄,随身带四季功曹。赵王二帅前开道,吾察民间善恶。吾——上元司府一品天官,中央紫微大帝……一出南天门,足踏汇仙石,大叫赵、王二帅何在?(赵王二帅曰:“伺候!”)驾起福禄,随吾奔上吉庆堂……先献仙丹一枚,后献王母蟠桃。王母蟠桃寿诞高,保佑合众人长生不老。”(下场)
  刘海上场:“家出户县聚宝村,爹娘生咱有仙根。玉皇有旨曾封过,封吾撒钱和财神。吾有四宝献上,一献摇钱树,二献聚宝盆,三献三合枕,四献夜明珠。摇钱树金钱乱滚,聚宝盆土内藏金,三合枕三阳开泰,夜明珠耀日光明。”(下场)
  钟馗上场:“身高丈二眼环铃,身穿一领朱砂红。要知吾的名和姓,撒福盘子叫桃荣……(艺人会根据主家情况,现场随机编唱些献寿祝福之语)千寿万寿无疆寿,三支寿香插寿炉。寿山寿海供寿酒,寿梨寿枣分左右。寿衣寿杖中堂有,中堂悬挂福寿图。吾当今天来庆寿,寿诞堂前寿上寿。”(下场)
  宝鸡老艺人韩有芳所言“奠酒”时的话语分别是:
  黑虎:“生吾当天黑及暗,降吾当星斗未全。出世时神鬼皆怕,修炼在峨眉山。太师爷将吾搬,跨黑虎下了仙山。子牙邀我下西岐,七件事无名归迁。”
  灵官:“头戴七星宝顶冠,西北角上连剑砍。横眼一睁天黑暗,怒气冲发头上冠。胯下火龙高万丈,左手持鞭右手砖。金砖打得恶不善,监察御史王灵官。”
  菩萨:“家出南海普陀山,竹岭洞中把身安。一面站着白鹦哥,一面杨柳串珠帘。吾观世音菩萨。”
  韦驮:“家出神州本姓王,金甲金盔八宝装。手执千斤降魔杵,倒坐山门放火兴。”
  护法:“青面红发口似血,身穿铠甲如铁衣。手执板斧千斤重,倒坐山门除妖邪。”
  (注:韦驮、护法是观音菩萨身边的两个保镖,玉皇大帝身后的保镖是青龙白虎。)
  东府的此项活动不叫“奠酒”,而叫“祭神”或“敬神”,凡是为娱神而演出的戏都要有此程序,具体过程是:摆好所敬神灵的牌位→放响炮→上贡品(不上酒)→焚香许愿或还愿→烧黄表纸→演出《天官赐福》类前奏戏→本戏→折子戏→结束。
  演庙会戏,通过艺人之口所说的神仙之语,要根据所邀庙会敬的神不同而有所区别,敬哪位神就说与哪位神有关的话,说的都是些吉庆话,不能有杀戮内容。韩有芳说,在请皮影戏演出的人们心里,奠酒是主要的,演戏较“奠酒”而言次要一些。也许这就是皮影戏特定的祭祀功能吧。
  (二)演出本戏(正戏)
  演出较多的是一些刀马冤仇、奸臣害忠臣类的争斗戏,俗称硬场戏,如《斩李广》、《铡国舅》等,内容多是向天鸣冤——因为皇帝不听不管或是山高皇帝远管不到,只能向上天神灵申诉冤情了!一般多是帝王将相之事,较少有民间百姓家庭生活方面的内容。
  (三)演出捎戏
  捎戏,是最后一晚上本戏演完后赠送的折子戏,内容多是应观众之意的一些幽默滑稽或黄色搞笑的小段子,也有从某个本戏中选出一或三折来演的(单从一本中选三折的很少)。
  这原本是主家付了戏钱后想再捎带得到点附赠,或是戏班回敬主家的一点心意,或是观众意犹未尽、另求开心的一丝延续,后来演变成戏俗,并沿袭成规。此处的“捎”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捎带”,即演完本戏(正戏、主戏)后,为缓解正戏的紧张气氛,捎带着演一段轻松活泼的折子戏(渭南一带的规矩是一本三折,即演一个本戏后要再捎带演三个折子戏);二是谐“臊”音,“捎戏”即“臊戏”,在每台戏的最后一本戏结束后(晚上),都要应观众要求再无偿送上一段“臊戏”,多是男女调情寻欢、世俗滑稽风趣的内容,语言多粗俗直露。据艺人们讲,要求唱“臊戏”者,一般都是那些三四十岁的婆娘(关中对已婚女人的称谓),男人要求唱的很少。这些婆娘往往会在最后一本戏演完后,大声喊着:“唉,挑线的他叔哪,把你那怪话给咱说点,多说点!”“想听你那怪话呢!”暗示戏班说唱一些风骚的黄段子——“臊戏”。若遭拒绝,这些婆娘们就会非常不满地当即发出全盘否定性的牢骚:“啥戏班嘛,连个怪话都不会说,走走走,唱得一点都不好!”臊戏的演唱时间一般为十几分钟,都要挑上生、旦之类的影人。臊戏主要在庙会戏结束后说唱,其他场合的戏后一般没有,像红白事、还愿、平安戏等都在人家的院子里演,若唱之,主家会不愿意的。因此,在此场合下捎带演唱的是滑稽诙谐的“捎戏”。据艺人介绍,关中西府乡村里,婆娘们常聚在一起说些“怪话”,彼此吵架看谁骂人的臊味重,并以此为乐、以此显能。相形之下,男人们虽也跟着听、看、乐,但似乎含蓄、矜持、“正经”些。也许这也是该地区的一种风俗吧。东府的情形与西府的差不多,要求演此内容的也都是些四五十岁的婆娘,只是说法上略有不同,称之为“耍戏”:“唱戏的,你给俺来几段耍戏,不要正传的戏!”偶尔也会有被当地人认为没文化的男人要求唱这类戏的。而同是东府的华阴市则略有不同,当地人管这类折子戏叫“怪戏”,一般都是中老年男人点的,婆娘们不点,听者主要是中老年男女。艺人们解释说:说些臊味怪话惹人笑呢,人高兴了,心情好,身体好,平安快乐。“捎戏”并非都是“臊戏”,其中的“臊戏”现象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黄”,因为承受着太多沉重的生活负担与传统道德桎梏,田野民众们是需要在闲暇之时轻松轻松,更何况是已连续看了数小时“正统”内容的戏了呢!另外,这也可以理解为田野民众普通的、直率的、人性的一种精神娱乐需求。“臊戏”常演的剧目有:《三十六花》、《苏三送银》、《捉虼蚤》、《顶坑塞子》、《尿床娃》、《秃子尿床》、《卖货郎》、《下四川》、《懒婆娘》、《对诗》等,另外,还有一些是唱戏艺人自己临场发挥、随意创编的。
  千阳县的皮影戏演出程序同样是:“奠酒→本戏→捎戏”三部分。其中“奠酒”的情况在各乡村也有些不同。多数地方每晚(场)演出前都要奠酒,有的只在头天晚上奠酒,还愿折子戏因仅唱一晚上,奠酒后直接唱折子戏就行了。
  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影戏艺人余海娃介绍该县皮影戏演出时“奠酒”仪式的程序是:
  1.上供品:在戏台亮子前置桌,摆好水果等供品;
  2.敬神:一般上三炷香,升(烧)黄表纸,磕头;
  3.放鞭炮:越长越响越好;
  4.洒酒:将白酒洒在戏台前面的地上——用杯子或直接用酒瓶倒都可;
  5.搭红:拿一条5尺长5尺宽的红布或一条红缎子被面搭到亮子上(若是木偶戏则搭在天官木偶的头上或身上);
  6.“天官赐福”:挑上影偶天官等,借天官之口,说唱些吉祥、赐福的话。
  演出活动所需时间,据华阴艺人介绍和笔者田野考察,华阴老腔皮影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晚上,戏班从出门到演罢回到家的时间大致是:夏季,下午18:00动身,到达演出地后搭台吃饭,21:30开始,唱完为凌晨1:00左右,吃饭后返回,到家约凌晨3:00,共历时9—10小时;冬天,16:30动身,19:00—20:30开演,23:30演完,凌晨1:00左右回到家。
  [注释] ①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丛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0年版。
  中山大学陕西考察组2005年田野调查笔记。梁志刚2006年考察笔记。
  出 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