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中皮影》 尾声







  关中皮影历史渊源之久长、文化底蕴之丰厚、声腔之多样、演出技艺之精湛、旋律节奏之多变、班社艺人之众多、雕刻艺术之精美,在全国都属罕见。2006年6月,文化部将关中皮影的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以及被西府皮影借用演唱的大戏声腔“秦腔”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关中皮影昔日的繁盛渐去渐远,现状的衰微令人叹息。每念及此,笔者眼前总浮现出考察时见到的一幅黄昏夕阳景象,总有些“夕阳西下”的感伤……其实,膏肓之病非一日所积,早在 20世纪30年代,佟晶心先生就曾对中国影戏的式微发出慨叹,担心皮影戏将成为博物馆艺术。后虽经政府扶持得到复兴,但这些毕竟是人为性的繁荣,难以久长,受意识形态、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传统的艺术便急遽衰落了。具体表现是: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老艺人在世者日稀,中青年艺人很少,想学者几乎没有,技艺濒于失传,影戏箱子、剧本、道具等残损失落,演出市场日益萎缩。
  近年来,关中皮影已开始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就调查、整理出《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名录》(征求意见稿),将全省优秀民间文化分门别类地列为“民间音乐目”、“民间舞蹈目”、“民间戏曲目”、“曲艺目”、“民间风俗目”、“民间杂技目”6大目,目下分甲、乙、丙、丁等24科,科下选出200多个民间民俗文化种类,并着手进行保护,从中既可得知陕西包括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也可看出他们工作之细致认真的程度。笔者在考察过程中,感受颇深的是:以关中为代表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繁多、传统文化底蕴之丰厚与保护性经济投入的比例之小,形成巨大的反差。难怪关中人感慨道:“关中的‘古董’太多了,遍地的‘秦砖汉瓦’,拿到外省都是宝,而在陕西只是草——排不上号。”在关中西府的陇县、千阳等县考察时,听说负责民间文化保护的文化馆等部门,几乎没有得到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何经费,正常的办公经费都很紧张,工作人员能领到基本工资就不错了,连下去调查的笔记本都得自己买,乡镇文化站大多处于瘫痪状态。一些人因自己有心而无力保护和拯救濒临消亡的民俗文化而无奈地叹息着。在东府一县考察,闻听该县文体局连办公室纸张都紧张得很,根本没钱保护什么文化遗产,而县政府大院却停放着几十部中高档轿车,其中有不下10辆看上去是新的或是较新的。
  在关中诸县的皮影考察过程中,笔者感觉华县、华阴、渭南临渭区等地的保护性工作还是比较努力的。华县为保护、开发皮影下了若干文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评选“华县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入选者每人每月可领到50元的养老费;收徒传艺的,另发奖励金。2006年评选出来的“德艺双馨”者如下:
  华县文体局局长贾平京及其下属民间艺术研究会的张更胜、高振强、民间摄影师张韬、华县皮影协会会长车怀庆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采取各自的方式为抢救和保护华县皮影尽着自己的力量。
  2005年,关中皮影重地华县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被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华县及陕西省文化厅正积极向文化部申报,欲将华县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
  2005年田野调查时,我们就感到:华阴市文体局在辖区内的皮影文物保护方面也做得较好,将一些有价值的皮影、乐器等收藏起来,专人保管,并专门设置了皮影陈列展览室,局长张富强组织人员拍摄老腔皮影VCD专辑,为保护皮影艺术到处奔波。该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杨甫勋,潜心研究老腔音乐,是《陕西戏曲音乐集成·老腔分册》的主要撰写人。
  华阴市文体局局长张富强和业务股长党安华提供了下面的介绍性资料:华阴老腔皮影戏在“文革”期间,班社瘫痪,戏箱被收缴,旧戏停演,演出中断;改革开放后,老腔演出将起又落,后继乏人,面临濒危;在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大背景下,2003年上任的华阴市文体事业局局长张富强带领相关人员,深入民间,走访调研,及时制定出一系列抢救保护老腔皮影的有效措施,成立了“华阴老腔发掘保护小组”,对辖区内老腔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为所有老腔艺人办理了人身意外保险,每年定期给老腔艺人检查身体两次。可喜的是,老腔后继乏人的现状也有所改变,一些中青年主动上门拜老腔艺人王振中、张喜民等为师,学习老腔。
  2006年,“华阴老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市文体局成立了“华阴市华山老腔保护发展中心”和“华山老腔艺术团”,由业务股长兼导演党安华担任中心主任和团长,对老艺人演唱的传统老腔皮影戏进行录像、录音,并与艺术造诣较高的老腔艺人签订了“带徒协议”,每年给予带徒补贴。现在,在政府的支持、管理和保护下,老腔皮影戏的演出场次较前些年多了些,戏价收入也高了一倍左右,艺人的自我认同感和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华阴老腔十多年的日渐式微之势已有初步改变。
  渭南临渭区的情况:2004年12月,经渭南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渭南市皮影协会”,会长蔺振杰(临渭区文体局局长)、副会长于超武,办公场所在临渭区文化局。有会员260人,其中皮影雕刻者160人,演出艺人100人,皮影研究者4人(于超武、蔺振杰、杨甫勋、孙田恩),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选举产生了常委,对全市诸县的皮影艺人、班社进行了调查、协调和组织工作。2005年渭南建市10周年庆典之际,该协会成功地组织了“建市10周年皮影调演大会”。原计划8个班参演,因艺人非常踊跃,增至10个班,5月20—23日共演出3天。早在1988年临渭县就成立过皮影协会,会长蔺成江(蔺振杰之父),后因活动渐少,自行终止了。蔺成江老先生曾募捐为清代碗碗腔皮影剧作家李十三建碑。
  “尾声”二字让笔者心中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希这只是本书的尾声而非关中皮影的尾声!虽然关中皮影戏像全国各地其他的皮影戏一样,繁盛时期已去,衰微之势难挽,但毕竟还有许多人割舍不下它,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其生命的延续做着不懈的努力,而最让人欣慰的是,皮影戏的若干声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并将得到保护和抢救。在此,笔者为“关中皮影”这一民间文化瑰宝燃炷心香——愿它长久……
  出 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