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端公》 第五章 陕南端公戏的现代剧目简介























    
  一、汉中地方剧目概述
  汉中地区戏剧剧目十分丰富: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端公戏、汉中曲子、洋县碗碗腔、八岔等6个地方剧种传统剧目总计有20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100多个,新创作的历史剧有20多个,现代戏有300多个,总计将近2500个。
  在2000多个传统剧目中,汉调桄桄有1500多个,据1962年2月汉中专区传统剧目挖掘组统计,已抄录723个(本、折),现存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收入《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的汉调桄桄有11集81本;汉调二黄500多个;端公戏、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八岔等有近300个未抄录。
  这批传统剧目的题材广泛,上自三皇下迄清末,历代均有。以汉调桄桄计,在723个已抄录的剧目中,三皇故事有2个,羲农故事有2个,尧、舜、禹故事有6个,商时故事有19个,周时故事有60个,秦时故事有7个,汉时故事有28个,三国故事有63个,晋时故事有6个,南北朝故事有4个,隋时故事有14个,唐时故事有74个,五代故事有17个,宋时故事有109个,元时故事有8个,明时故事有75个,清时故事有18个,无朝代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100多个。
  二、陕南端公戏的现代剧目
  《一分工》,原名《拾麦穗》,农民作者明登文编剧,后由吴荣昌加工并改名为《一分工》,是端公小戏,写农民胡大发公而忘私,不愿多占集体一分工而与其妻发生了矛盾,后经女儿说明情况,消除误会,全家欢喜。此剧由吴荣昌、赵振江谱曲,1964年初由西乡县城关东风文工团首演,2月,参加了汉中地区首届职工业余会演,被选拔为当年陕西省首届职工业余会演剧目。在西安演出后,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2张,全国发行。王东生饰胡大发,明秀珍饰胡妻,李剑侠饰女儿,明登文因此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作者创作会议。
  《打麦场》,端公小戏,裴斐编剧。写农忙五月,寡妇林幺姑忙里忙外,孤苦凄寂;长工刘老五途经林幺姑的打麦场,突降暴雨,他主动为林幺姑抢收了麦场,也成就了一对美满姻缘。此剧由刘香兰配曲,聂光华导演,郭宇生饰刘老五,何金华饰林幺姑,汉中地区歌剧团1956年首演,剧本于1956年发表于《延河》和《陕西文艺》,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和长安书店出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并播出,中国歌剧舞剧院等10余家省内外文艺团体移植演出。
  《闲不惯》,端公小戏,原作吴荣昌,刘粤基修改。此剧以富有陕南特色的诙谐、风趣语言,表现了老两口不愿吃现成饭、争干农活的不服老精神。此剧1958年由西乡县城关东风文工团陈启发、明秀珍首演。1960年,西乡县文工团张敬谅谱曲,由石流泉、王淑英重排,并参加了陕西省首届小剧种会演。
  《钱家湾》,端公现代剧,门欣编剧。写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巴山区盛产天麻的钱家湾的姚老大外出贩运天麻,被思想僵化的大队长指责为投机倒把,他满以为要挨批判,但大队长的娘子钱二嫂却认为他做得合理合法,鼓励他继续干;姚老大的亲家搞个体运输发了财,不敢露富,怕政策再变而倒霉。这一切引起了大队长夫妻之间剧烈而又充满喜剧色彩的冲突,最终大家的思想认识趋于一致,敢于广开致富门路,使钱家湾很快成为致富村。此剧由宁强县剧团1982年10月首演,导演魏宝华,作曲吴文瑜、王安国,舞美设计党顺利,主要演员有刘时琴(饰钱二嫂)、何理成、李三静等,1983年1月参加了汉中地区新创作剧目调演。
  《养猪场上》,陕南地方小戏,刘粤基编剧。写集体猪场饲养员大叔热心于饲养工作,但只凭老经验,后经未过门的儿媳妇登门传授科学养猪的方法,改变了自以为是的保守思想。剧中的喜剧性情节、对话和表演饶有风趣,很受群众欢迎。1960年初,由西乡县城关东风文工团首演,主演陈启发、明秀珍、郭秀英。同年3月被汉中地区选拔为赴省演出剧目,不久,又被省上选拔为全国职工业余公演剧目,在京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获优秀创作奖。该团亦被评为先进团体,团长马福林专程赴京参加了表彰大会。
  《鲤鱼招亲》,陕南地方小戏,刘粤基根据民间故事编剧。写鲤鱼幻化的美丽姑娘,爱上了纯朴的农民小伙;小伙为其真情感动,明知其为鲤鱼化身,却决心与之结为伴侣,引得青蛙、螃蟹、田螺等也来歌唱赞贺。此剧由西乡县人民剧团于1956年首演,导演胡一笑,作曲张敬谅。1956年参加汉中地区第一届戏剧会演,获创作二等奖;195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首届小剧种会演。由于此剧神话色彩浓郁,音乐富于地方特色,演出载歌载舞、热闹红火,受到广泛的好评,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全国发行。
  出 处:陕南端公/王继胜,王明新,王李云编著.—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