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陕北二人台音乐三、唱腔音乐


  陕北二人台唱腔属于曲牌体,但部分小戏中兼有板腔体结构形式。唱腔的使用情况,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曲专用,固定用于某一剧(曲)目的曲调,如《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等,既是剧名又是曲名。这类唱腔数量较多,音乐个性较强,特点突出,另一类是一曲多用,如《卖烧饼》,在《方四姐》、《刘家庄》等不同剧目中均可套用,这类曲目数量较少,音乐形象概括,具有可塑性,使用范围较广。
  依据二人台音乐的演唱、演奏规律,其板式可分为〔流水板〕、〔慢板〕、〔亮调〕、〔捏字板〕四种,但这里所称的“板式”不同于板腔体戏曲声腔中的板式概念,而是对不同唱腔在变化速度上的不同称谓。
  (一)唱腔板式
  〔流水板〕,是二人台唱腔的基础板式,表现力丰富,应用范围很广,基本为一板一眼的2/4拍。其速度的快慢,又分有〔慢二流〕、〔紧二流〕和不紧不慢的〔流水板〕。
  〔慢板〕俗称“大弯大调”,旋律起伏大,速度比〔流水板〕较慢。有一板三眼的4/4拍和一板一眼的2/4拍,是〔流水板〕的放慢和旋律的加花扩充。由于速度放慢、节拍拓宽,使旋律发展更突出了歌唱性。抒情、优美,是〔慢板〕的主要特点,多用于表现激动、深沉情绪的唱词内容。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亮调〕,俗称“亮板”,即把〔慢板〕的第一、二句以散板形式演唱。其原意为演员溜溜嗓门儿,也有招徕观众的作用。后来被艺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板式来运用。〔亮调〕高亢激越,旋律跌宕幅度较大,多用表现激动难抑的感情,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走西口》中孙玉莲惊悉丈夫即刻要走西口时所唱的一段〔亮调〕,就是典型的散板形式。
  〔捏字板〕,是在〔流水板〕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一种板式,采用简化旋律、改变速度、加强力度、紧缩节奏等方法,形成一种比〔流水板〕速度更快的〔捏字板〕,其节拍均为有板无眼的1/4拍,常在〔流水板〕之后联用而不作单独使用,多用于表现热烈、欢快、紧张的情绪气氛或唱段的结尾。
  (二)音阶、调式
  二人台唱腔,其音阶五声、六声、七声均有,以商、徵调式居多,宫、羽调式兼有。在音乐发展手法上,转调、调式交替以及多调式的综合应用,也是常见的事,调式交替运用,富有明显的色彩变化。如《走西口》中巧妙地运用了近关系转调,表现了男女对唱时的不同音乐形象,在对比中又求得统一,新颖自然,富有特色。如《打连城》、《打金钱》等,即采取同宫系统调式交替,而局部临时转调更是二人台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唱腔特点
  二人台唱腔具有陕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性格气质,旋律起伏跌宕,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在长期的演唱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其一,旋律跳跃奔放,始终在动中进行变化。一般唱腔音区都在两个八度以上,四、五度乃至八度以上大跳进音程屡见不鲜,甚至达到十二度、十三度音程的大跳进。演唱时翻高落低,上下跳动,辅之以真假声巧妙结合,造成生动活泼、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其二,演唱者一般均作二度创造,即兴加花润饰。尤其在〔慢板〕这种“大弯大调”唱腔中,艺人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来发挥才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唱腔。其中,由于滑音、颤音、装饰音等的频繁而得体的运用,使唱腔更为委婉甜绵、清丽流畅,大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其三、大量运用衬词,衬词几乎运用于所有的唱腔里。有不少唱腔,衬词即占一半以上篇幅。如“花花花花”、“呀得儿”、“一个一个”等等。在这类唱腔中衬词一面起着“填满腔”作用,同时也为曲调的丰富和发展,增强艺术表现力,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外,二人台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尤其是曲牌联缀唱腔中,已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节奏规律:慢起——渐快——快——煞板——突慢结束。这种变化规律已普遍应用演唱演奏实践中。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